古代的录取通知书是什么样的呢?就是下面这个样子的,各位可以看一看。
这是皇上亲自举行的殿试考试,此人获得的第一。
(清朝状元的录取通知书)
进士及第的通知书一般先把考官的姓名写在上面,然后再写具体内容。《云麓漫钞》记载:“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于帖面……”而乡试中举的通知书相应简单些,主要书写被录取学子的姓名、乡贯、三代姓名。
而上面这个录取通知书是清朝的时期的录取通知书,也就是殿试之后的录取通知书,上面有送录取通知书的人名,收录取通知书的人名,考中的名次和以后的官职。
这个纸张的颜色是黄色的,是用黑色笔书写,中间还穿插着红色,比如“殿试的殿,赐,钦点“这几个字,表示出它的醒目和重要性。
打头是“捷报“两个字,紧跟着是报喜人“王上林”,接下来就是正文了,”贵府少大老爷张謇恭应,殿试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钦点翰林院修撰。“
当时科举考出来一共有三档,分别是一甲,二甲和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又称为状元及第,榜眼及第和探花及第。如果考生考中一甲,总称就叫进士及第。
像上文中的张謇就是得了一甲第一名,张謇(jian)是清末的状元,但是后来他弃文从商,准备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场,在民国年间居然办的有模有样,可谓是一大奇人。
所以说,考入一甲是很困难也是很光荣的事情,全国就三个名额。
当然,如果没有考入一甲,二甲和三甲也是可以接受的。二甲和三甲各有100多人,如果考入二甲,会被称作“进士出身”。考中三甲,被称作“同进士出身”。“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就好像现在本科与专升本之间的关系,“进士及第“就相当于直接保送博士了。
对于现代人来说,一个好成绩,不但是实力的证明,更是个人的资本,对于古代人来说也不例外。
如果考入一甲,自然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一方面是皇帝和达官贵人的青睐,说不定哪个大官就成为了他的泰山。一方面是士人的赞许,他会获得很大的名气。
最后一方面是制度的帮助,考中一甲的人能够获得非常清要的官职,比如上文中的翰林院修撰,再比如唐代的校书郎和正字。这些官职的日常工作不重,但是都是京官,设置的重要目的就是让优秀的士人获得做官的经验,来为以后担任更重要的官职做铺垫。
在古代,送通知书也比较隆重。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送达学子家中。报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都骑上高头大马,高举彩旗、旌幌,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犹如现在男子结婚迎亲一般。
如《儒林外使》描写报榜的情景:
“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了来;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
报喜这个活,衙门里的公差都愿去干,中奖的人即使家里再穷也会给个酒喝或者赏点碎银子。
(明朝榜眼的录取通知书)
上面这张录取通知书是明朝时的录取通知书,这个就是第2名,也就是俗称的榜眼,内容如下,”恩科殿试一甲第2名,榜眼及第,明建文二年庚辰王艮立。”
王艮此人,其实本来是第一,结果因为人长得比较那个,被皇帝觉得不太体面,于是把他换成了第二。而他也是一个大忠臣,最后为建文帝而死。
下面是两张古代的录取通知书,大家睁大眼睛看一看是哪个朝代的呢?所有的字你都认识吗?你能看懂吗?
古代的录取通知书光从纸张上来看颜色真的不一样,有黄色,绿色,紫色,还有白色,各个朝代内容也不同,但是相同的是大家对于这些考试的重视。
古代的录取通知书,被大家所重视,是因为它是对士人的一种肯定,是通往朝廷为官之门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