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状元,笔者首先想到的词就是“学霸”。没错,能够考中状元的人,必定都饱读诗书,并且有自己的主见,当然也有例外。就好比历史上某些状元,原本没有机会成为第一,却因为种种“意外”,最终被钦点为状元。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意外”成为状元的人,他们有的靠关系,有的靠运气,此人竟是靠食量大成为状元。
靠运气的状元——毕沅
毕沅在乾隆二十二年中举,当时以举人身份入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乾隆二十五年,毕沅与同僚好友诸重光、童凤三一同通过会试,即将参加最后的殿试。殿试前一晚,三人都在军机处值班,所以约好一同复习。
复习了一会儿,他们觉得效果不是很好,就都想回家复习,可必须要留下一个人值班。于是诸重光、童凤三就建议毕沅留下,理由是他的字不如两位同僚好,夺取状元的机会不大。毕沅想着三人的文采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一定不会选写字较差的他为状元,所以就答应了。
当晚陕甘总督黄廷桂上奏的关于新疆屯田的奏报,正好转到军机处,毕沅便对奏报加以研读。没想到,第二天殿试的题目,恰好就是关于新疆屯田的。毕沅随即下笔,一蹴而就,很快就完成了文章。
由于他字写得不好,所以主考官给他定的是第四名。但乾隆皇帝看后,认为他的文章出类拔萃,字以后可以再练,于是将他钦点为状元。要不是因为恰好前一晚研读了奏报,毕沅恐怕就成不了状元了。
靠关系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时期,宦官仇士良把持朝政,为非作歹,而裴思谦就靠着巴结仇士良上位,与他狼狈为奸。有一天裴思谦心血来潮,想要考个状元当当,但以他的能力来说,是肯定考不上的,便想着靠仇士良的关系。
他找到主考官高锴,要求他把自己列为状元,但高锴是个刚正不阿的人,立马就拒绝了裴思谦的要求。裴思谦很不高兴,走之前向高锴放话,说下次的状元一定会是自己。
到了下一次科举的时候,裴思谦又来找高锴,此时高锴早已记不得他了。他对高锴说,仇士良那里早有安排,要推举裴思谦为今年的状元。高锴知道仇士良把持朝政,不能轻易得罪他,便退让说除了状元其他任选。
裴思谦一心只想当状元,其他的名次怎能让他满意,于是他不依不饶,又拿仇士良来威胁高锴。高锴又说要见见这位裴思谦,看他是否配得上状元之位,谁知他说自己就是裴思谦。最后高锴没有办法,只好将其列为状元。
裴思谦靠手段拿到状元之位,不仅没法令人信服,后来还被文人所唾弃,落了个遗臭万年的结局。
靠食量的状元——李蟠
古代科举都会考一整天,所以考生往往会自己携带干粮。李蟠的食量很大,所以在进考场之前,他为自己准备了36个馒头。想想36个馒头,换成普通人都够吃几天了,可这只是李蟠一天考试的量。
考试开始后,李蟠觉得很饿,于是拿出馒头便吃。他吃馒头的速度很快,但写文章的速度极慢,等到考官来收试卷的时候,他文章还没写到一半。接着李蟠苦苦哀求考官,希望再给他一些时间,又说自己家里贫寒,为了这次进京考试,家里是砸锅卖铁。考官看他可怜,就准许他接着写下去。
最后,李蟠顺利写完了文章,他带的36个馒头也顺利被他吃完。李蟠虽然写文速度慢,但文采还是不错的,主考官们一致将他放在探花的位置。当康熙皇帝做最后圣裁的时候,听说了李蟠吃36个馒头的故事,觉得非常励志,就这样将其钦点为状元。
没想到李蟠竟以自己的食量,换来一个状元的头衔。原本的状元姜宸英,因此降为探花,心中很不服气,于是写了首诗调侃李蟠:
“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所以李蟠又被称为“饽饽状元”。
靠名字的状元——刘春霖
公元1904年7月,殿试结束后,主考官们经过认真挑选,将入选后的试卷,交由手握实权的慈禧太后钦定。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自己的七十大寿,但因为内忧外患心情受到一定影响,她便想从科举中得到一些吉兆。
她看到被主考官放在第一位的试卷后,认为其文笔流畅,字迹清秀,确实有状元之才。可当她看到名字时,一下就变了脸色。原来这位考生名叫朱汝珍,慈禧一见“珍”字,就想起了被她推入井中的珍妃。加上朱汝珍又是广东人,她又想起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大清“逆贼”皆来自广东,所以直接将其试卷丢在地上。
接着她就看到放在第二位的试卷,这次她决定先看名字,发现此人叫做刘春霖。慈禧一下展开笑颜,她认为“春霖”二字取得极好,有“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恰逢这一年多地闹旱灾,急需大降一场甘霖,这不正是她所需要的“吉兆”吗?于是就这样,刘春霖便被钦点为状元,就因为他的名字取得好。
就在刘春霖中状元的第二年,清廷便正式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后来清朝灭亡,科举考试便再也没有了,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就这样彻底消失。而刘春霖,也幸运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参考文献《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