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
才子佳人
有多少,还得看
民国时期。
鲁迅、朱自清、陈独秀、张爱玲、林徽因、钱钟书、杨绛、梁思成,再加上沈从文,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年代,他们有的用
笔杆子救国
,有的用文学书写社会,有的用字里行间
表达情感。
今天我们要讲的主人公是沈从文和她的
九妹沈岳萌
,当年沈从文带走九妹11年后,再次送回故乡时她已成了一个疯子,晚年沈从文见到自己的外甥
不禁心生悲哀。
“你究竟对九妹做了什么,她怎么变成这副样子,我要一枪毙了你”,1938年的某一天沈荃
披星戴月来到昆明
,看到从前活泼美丽的妹妹变成了一个披头散发笑呵呵的疯子,
沈从文和六弟沈荃
的对话由此开始。
沈从文一言不发,只好愧疚地低下头,经过其他家人的劝告两兄弟才坐下来,这其中究竟都经历了什么?沈家九个孩子,沈从文是次子,也是最有文采的一个,是我国近代著名的
浪漫主义作家
。
曾于1917年参加游击支队,虽只是小学毕业,但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和文学的深沉爱好不可抹去,后来脱下军装去到北京,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只能在
北京大学做旁听
,天赋使然能成为著名的文学作家,也与他自身的努力和热情紧密相关。
九妹名为沈岳萌,是沈家最小的一个孩子,也是哥哥们和父母最疼爱的小妹妹。在沈从文带九妹来昆明前,她还是个一个
令人艳羡的小公主,
不仅容貌生的好看,性格也是活泼善良,天资聪慧的九妹读书厉害,还做得一手大家吃过都赞不绝口的玫瑰花酱,唯一的缺憾是生逢乱世,九妹没有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为此沈从文一直感到可惜,九妹15岁那年,沈从文认为九妹的
才华和美丽
不应该在老家深山被埋没,于是用文学勉强求生咬咬牙将九妹接到北平读书,母亲也跟了过去。沈从文一心想把九妹培养成像
林徽因、张爱玲
那样的才女,固执地把九妹带出湘西,将她安排在法语专业学习,要求她读很多小说,甚至让她多尝试
写写文章。
九妹虽然不适应北平的生活,也盲目的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看着对自己
热情寄予厚望的二哥,
也只能按部就班疯狂的看小说,试着写作。可是这一切是沈从文的意愿,他并没有问过九妹自己喜欢什么,在这种
机械化的打造下
,本来就
天赋异禀
的九妹迅速成长为新一代都市
文艺女青年
。
可是时间一久,法语学习对九妹来说
越来越吃力
,她时常想念故乡美丽的
凤凰古城
,她感觉自己就像是
笼子中的小鸟
,飞也飞不出去,她内心多么渴望自己自由自在的在故乡自由生长。
这样的情况久而久之,沈从文为了家里的生计经朋友介绍来到上海教书,没日没夜地赚钱,
辗转在学校教书和写文章之间
,无暇从精神层面顾及九妹和母亲。九妹和母亲也一起到了上海,母亲眼看着儿子日夜为了家里操劳,实在不忍心,为了减轻经济负担决定回湘西老家。可母亲这一走,几乎带走了九妹全部的
精神寄托
。
1930年,沈从文又离开上海前往武汉大学任教,这一次九妹没有跟着哥哥前往,而是独自留在上海读书。她一个人借住在俄国饭店阁楼上的小房间里,没有亲人在身边,整天也只得
翻书度日
。
终于在第二年沈从文要赴青岛任职,这一次带着九妹前往借读。可几经辗转的九妹已经慢慢地在心理上出现在问题,她无法掌握法语的学习,也没有朋友聊天解闷,逐渐沉迷于
虚幻的欧美小说
中不能自拔。
此时的沈从文要忙于事业,又正处于和
张兆和的甜蜜爱恋
中,越来越忽视九妹的心理问题。回到北平后,本来刘祖春的到来,就像一束光照进了九妹的
暗淡无光
的生活中,两个年轻人相互吸引着,可命运总是如此弄人。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际,
深受马克思主义洗礼的刘祖春
选择了上前线杀敌,为国效忠。此后,九妹内心的失望和久久累计的悲伤、孤寂一起爆发,陷入了绝望中的她慢慢变得疯疯癫癫。
结语:
曾经如山茶花一样洁白可爱的九妹,就这么变成了一个疯子,谁能信谁又敢信?被接回老家后,精神状态好的时候还可以教教学生,状态不好的时候就独自一人傻笑。
时光荏苒
,晚年的沈从文仍然带着愧疚活着,关于九妹他一个字也不忍心提起,当他见到
漂泊在外的外甥
时,不禁感到无比悲哀。
哥哥对妹妹的期许其实都能理解,但
家人的陪伴
始终比什么都重要,九妹是沈从文最疼爱的妹妹,他带出去培养的孩子变成这样其实他才是最痛苦的那个人,一生都
伴随着愧疚
而活。想来九妹应该也没有怪过哥哥,只是希望家人能多陪陪她而已,生在
战乱年代
,诸多无奈不是我们能想象的,这终究只能成为沈家人
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