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时候,是十分重视孝道的,若是一个人背上了不孝的骂名,那么他这一辈子都不会过得太顺利,人们会不停的唾骂他,甚至嫌弃他。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人眼中没有后代便是最大的不孝。
这类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了非常多的人,我国著名的包青天包拯,在早年的时候育有一子,但是后来却意外丧生。包青天非常的痛心,在60大寿的时候感叹自己没有后人,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时候他儿媳妇突然跪下对他说:您其实还有个儿子。
一、端州知州
包拯是我国古代少有的清官,他不仅为人清廉,而且还不畏强权,为宋朝的江山基业扫清了很多障碍。那包青天的光荣事迹有哪些呢?据悉,在宋朝年间,端砚是一种非常值钱的宝贝,只要是达官贵人都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块上好的端砚。
因为一块上好的端砚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而且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在当时,端砚就成了朝堂之中,官员之间互相贿赂的一种方式。很多官员为了能够收集到好的端砚,利用钱财、利益和端砚产地的父母官打好关系,并且和他们进行端砚互通,这在当时一度形成了一股奢侈之风。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一场奢侈之风被包拯给撞上了。
包拯当时去端州任命端州知州,而端州正是端砚的产地。端州知州这可是一个肥差,很多人都想到这里任职,原因无外乎就是因为端州盛产端砚,而端州知州这个官职有机会中饱私囊。当时包拯到了端州之后,也有很多人来对他进行贿赂,但是包拯都一一拒绝了,并且拿出了当地父母官的架势,表示要整顿端州的风气。
之后也有很多人嘲笑他不自量力,并且给他施加了很多阻碍,但是都一一被包拯破解了。最后包拯以得罪了很多人的代价,将端州的不良风气给整顿好了。
在端州,包拯在端州知州这个肥差之上任职了三年,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包拯不可能一点都不进行贪污,毕竟朝廷的俸禄也是有限的。但令人颇为意外的是,在最后包拯离开端州的时候,他真的一块端砚都没有带走,哪怕民众请命自愿正送给他的端砚,他也留在了端州。
二、开明仁厚宋仁宗
毋庸置疑包拯是一位清廉的官员,但官员是否清廉和当时的皇帝关系是非常巨大的。如果说只是官员清廉,而皇帝不作为,那么这名官员在仕途上也是走不远的,作为一名官员想要在仕途上青云直上,那么最大的依靠就是皇帝。
很幸运的是宋仁宗是出了名的仁厚,而且对言官非常的重视。在包拯在位期间,他深知包拯的清廉忠正,因此给予了包拯极大的信任,而包拯也没有辜负这一份信任,为宋朝的基业清扫了很多障碍,让宋朝的江山变得更加的稳固。那宋仁宗和包拯之间的日常相处模式是怎么样的?
据悉当时包拯位极人臣,由于刚毅耿直的性格,在朝堂之上若是宋仁宗有不妥的地方,或者是做出了错误的决策,那么包拯便会首当其冲去进行谏言。若是皇帝仍然执迷不悟,那么包拯还会和宋仁宗据理力争。
据说一次皇帝听信谗言也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而这时包拯为了能够加大游说皇帝的力度,于是大步向前一步,冲着宋仁宗的脸进行激情劝谏,宋仁宗没有想到包拯会凑到跟前来,于是一个没注意包拯就喷了他一脸唾沫星子。
宋仁宗颇有几分恼怒,但是他还是耐着性子对包拯进行安抚。事后宋仁宗也仔细想了想,是否自己之前所做的决策有所失误,最后在几经思虑之下,宋仁宗还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不过宋仁宗毕竟是皇帝,在某些事方面若是包拯过多干预,宋仁宗也是会打心底里不高兴。
例如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就是这样。有次包拯在案前提醒宋仁宗,应当早日立太子了。出于帝王多疑的特性,宋仁宗在听到包拯提到立太子的时候,心中就不自觉地多想了几分。宋仁宗询问包拯:“你觉得该立谁为太子?”作为官场上的老人,包拯立刻明了宋仁宗的深意。
于是他连忙表忠心,对宋仁宗表示自己一心为国为民,只忠心与皇室之人,至于在皇子的站队之上,自己不会站在任何一方。况且自己连子嗣都没有,不管站在任何一方,也无法为自己的家族带来任何利益。
宋仁宗一听确实是这样,包拯已经入朝为官多年。原本他是有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孙子的,但是后来儿子和孙子都相继离去,现在包拯已经属于后继无人了。
这个认知让宋仁宗内心颇为震撼,要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这是要绝后啊。这么想着,宋仁宗颇为心酸,包拯对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自己竟然怀疑他,实在不该。
三、包拯60大寿
虽然包拯在仕途上还算顺利,但是在儿子和孙子相继去世之后,包拯就一直属于后继无人的状态。眼看整个包府在包拯这一代即将要没落,包府上下是心有不甘,但又非常的无奈,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状态,在包拯60岁的那天被打破了。
包拯作为朝廷中位极人臣的大臣,60大寿自然热闹非凡,就连皇帝都亲自来祝贺。但包拯的心情却颇为沉重,他想到自己已经60岁了,但是却后继无人。
这件事一直都是包府中人心中的痛,于是大堂之中一度沉静下来,但就在这时包拯的儿媳突然当场跪下对着包拯说:“其实您还有一个儿子。”这句话仿若一块石头落入了平静的湖中,在包府中人心中激起波涛。包拯连忙询问怎么回事,原来包拯的原配夫人,在和包拯成亲的时候,带了一名陪嫁丫鬟孙氏。
这名孙氏在平日里对包拯等人尽心尽力伺候。而在包拯的原配夫人去世之后,便代替了原配夫人服侍包拯,但后来因为不知名的原因被包拯送回了原配夫人的娘家。
但包拯不知道的是,孙氏在被送回去的时候已经怀有身孕,但因为害怕包拯嫌弃这个孩子,因此便没有告诉包拯。包拯的儿媳妇在无意间发现的这个孩子,为了这个孩子以后能够认祖归宗,于是包拯的儿媳妇便收养了他。
包拯大喜过望,连忙让儿媳将孩子带过来,这个孩子名叫包綖,长得和包拯有七分像,包拯甚为高兴。在之后的日子里,包拯将这个孩子作为继承人来进行培养,这个孩子也并没有辜负包拯的期待,在长大成人之后,像包拯一样,成为了一名清官,继续在宋朝的历史上发光发热。
四、总结
人生总是充满着非常多的意外,有时候面对生活,不必太过焦急,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包拯的一生为官清廉,而在他的晚年,他亦是为朝堂和百姓培养出了一个好的官员,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宋朝,而他也得以安享晚年,名垂青史。
历史上像包拯这样的官员还很多,也许他们并没有像包拯那样留名青史,但是他们的精神依旧存在于我们的历史史册之中。他们的精神将在国家的支持下,从历史书籍中渗透出来,影响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