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8月25日,一名已婚女子从自己天津的住所出走,住进了一家宾馆。在离开前,她还托人将一封信和几句话,传达给自己的丈夫。
而当那位丈夫知晓此事后,当场大惊失色,急忙找人前去寻找妻子的下落。可此时那位妻子,已经悄悄转移到了别处。
这位勇敢的女性不是别人,正是有着末代皇妃之称的文绣;她的丈夫,便是清逊帝溥仪。而这场因文绣出走所引发的风波,才刚刚开始……
文绣
阴差阳错进宫成为末代皇妃
1922年3月的一天,16岁的清逊帝溥仪,正在看一组画册。
画册上的人物,个个都是妙龄女子。可溥仪似乎对她们都不怎么感兴趣,手上拿着一支笔,心不在焉地浏览着。
大约一年前,宫里的几位太妃,和溥仪的父亲载沣及其他王公大臣们商议,说眼看溥仪年龄也不小了,该考虑大婚的事情了。
此时虽然清朝已覆亡近十年,但根据民国政府当初给予的优待条件,这个小朝廷得以继续生活在紫禁城里。不仅如此,宣统皇帝的尊号不变,且每月都能收到民国政府的拨款。因此,在那些年里,溥仪和身边的满清贵族们,日子还是过得不错的。
因此,保留了皇帝尊号的溥仪,自然也要像他的诸位前任那样,选秀纳妃,举行大婚。
可毕竟清朝已经灭亡,此时不同以往。想再像过去的清朝皇帝那样,举办大规模的选秀活动,是有些难了。因此,经过众人商议,他们决定用一个与时俱进的方法:让溥仪看候选者们的照片,从中进行挑选。
于是,此时的溥仪,便在众多女子的照片里进行选择。突然,他拿起手中的笔,在其中一张照片上,画了一个圈。
被溥仪圈中的女子,时年只有13岁。此时的她,还在北京私立敦本小学读书,学名傅玉芳。
而这位幸运者的本名,是额尔德特·文绣。她出身蒙古族,家族属于蒙古八旗里的镶黄旗。
1916年9月初,7岁的文绣被母亲送往私立敦本小学念书。在那里,她改名为傅玉芳。由于天资聪颖,文绣多门功课的成绩都很出色,深得老师们的喜爱。
不出意外的话,照这样下去,文绣很可能会成为一名才女。
可意外偏偏发生了。1921年的一天,文绣的五叔华堪,得知了溥仪将要选皇后的消息。他立即找来文绣的母亲,一起商量让文绣前去参加。
就这样,一张文绣的照片被送到了清室内务府。华堪对文绣寄予厚望,希望她可以入选,来一举光耀已经没落的额尔德特家族。
可与其他众多容貌姣好的候选人相比,此时的文绣实在很不起眼。她相貌普通,气质也不出众。而选皇后这种事,明显是颜值至上。因此,只要不出意外,文绣可谓毫无胜算。
然而,意外又一次发生了。溥仪那支神圣的笔,偏偏圈在了文绣的照片上。
那么,是不是溥仪本人并不注重女性外貌,或是文绣的什么地方吸引到了他呢?
事实是,溥仪对选皇后这件事,内心非常抵触。可自己毕竟还是个孩子,不能违背诸多长辈的意志。何况,在他年少的身躯上,还肩负着延续清室香火的重任。
溥仪
就这样,无可奈何的溥仪,只得乖乖从这些陌生女子的照片里选一个。于是,在随意浏览之后,他就随便在其中一张照片上画了个圈,连对方的样子都没细看,就这么草草了事了。
这样看来,文绣真是天选之女啊。
可当小朝廷里的王公贵族们看到这个结果,纷纷发出反对之声。原因很简单:这位名叫额尔德特·文绣的女子,不仅形象平平,家境也不突出。这样的条件,是不适合成为皇后的。
然而,文绣毕竟是溥仪亲自选出来的。至少在小朝廷内部,他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君命不可违的道理,这些满清遗老当然是知道的。
于是,经过一番商议后,他们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文绣依然可以进宫,但不是以皇后的身份,而是改做妃子;至于皇后的人选,他们则重新考虑。
很快,一位名叫郭布罗·婉容的达斡尔族女子,进入了这些满清贵族的视线。
此时的婉容16岁,不仅容貌端庄秀美,还精通琴棋书画。不仅如此,她的家境也非常显赫。这样的条件,明显是皇后的不二人选。
婉容
当溥仪被告知这一安排后,本就对大婚无甚兴趣的他,便顺水推舟同意了。
文绣被确定为皇妃后,溥仪颁下谕旨,给文绣一家在地安门后海的南沿买了一个大院子,作为他们的新房子。而入选后的文绣,也中止了自己的学业。她恢复了文绣的本名,并整天在家中学习各种君臣礼仪和宫里的清规戒律。
1922年11月29日,溥仪开始了为期五天的大婚。作为妃子的文绣,先于皇后婉容入宫。
虽然溥仪已经退位多时,但婚礼还是非常隆重。经过各种繁琐的仪式,文绣终于在皇宫养心殿,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丈夫溥仪。在向对方三拜九叩之后,13岁的文绣等着溥仪开口。
“下去歇息吧!”溥仪有些冷淡地对文绣说。
一头雾水的文绣,只得乖乖从命。这一晚,溥仪再未露面,文绣只得独守空房。
第二天的时候,婉容进宫了。已经成为淑妃的文绣,参加了恭迎皇后的仪式。可同昨天一样,溥仪还是独自住在养心殿里,没有与婉容同房。
进宫之后的文绣,住在长春宫里。这里曾是慈禧太后当年生活的地方,十分富丽堂皇。
可作为淑妃的文绣,心情却十分苦闷。她过着千篇一律日复一日的生活:每天早晨梳洗完毕后,就去向溥仪、皇后和诸位太妃请安。回到长春宫后,文绣就关上房门,做刺绣或者读书写字。
而身为溥仪的皇妃,她和丈夫一直都没有夫妻之实。
在天津出走提出离婚震惊中外
日子一天天过去,就在文绣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时,一场变故发生了。
1924年11月,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奉冯玉祥之命,带领警察进入皇宫,将溥仪等人全部赶了出来。
几经辗转后,1925年2月,溥仪带着婉容和文绣,移居天津张园。在这幢三层楼的白色小洋房里,溥仪和婉容住在二楼,将文绣抛在一楼与仆人们同住。
婉容和溥仪
明白自己受到冷落的文绣,内心十分凄苦。那段时间里,溥仪上街只带婉容,吃饭也不与文绣同桌。
长期的冷遇,让文绣痛苦不堪。终于在有一年的除夕夜里,当溥仪和婉容正在寝宫里嬉戏时,突然一名宦官奏报:淑妃正在用一把剪刀捅自己的肚子。
溥仪听了十分生气:“她就喜欢用这种伎俩吓唬人。谁也不要理她!”看来,此时的溥仪,对文绣已经颇为厌烦了。
为什么溥仪会说文绣“惯用这伎俩”呢?原来,早在之前他们离开紫禁城时,文绣便随身带走一把剪刀,表示要为大清殉葬。
当然,最终她没有殉葬成功,反而给溥仪留下喜欢吓唬人的印象。
可事实证明,文绣绝不是一个只会吓唬人的女子。
1931年8月25日,已经跟随溥仪搬到天津静园居住的文绣,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的妹妹文珊。
文珊此次前来,有一个绝密的目的——带姐姐从这里出逃。
原来,在这之前,文绣的一位远房亲戚得知她的处境后,提醒文绣:“现今是中华民国时代,法律上写着男女平等,而溥仪早已被撵出皇宫,是平民一个,不是什么‘皇上’了,他也得守法,平等待人。你应该请个律师,写状子,控告他虐待妻子,同他离婚,另外索要抚养费。”
听了这番话,文绣可谓醍醐灌顶。一直以来,她虽备受冷遇,但还一直以皇妃自居。现在她终于明白:时代变了,大清已经亡了,自己和溥仪一样,身份都是平民!
再加上文绣这些年没少读书,思想比较开放,觉得离婚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当然,最重要的是,她再也不想忍受这样的生活了!
文绣
于是,1931年8月25日的这一天,文珊按照之前定好的计划,前往静园看望姐姐。
下午3点的时候,文珊找到溥仪,告诉他文绣心情郁闷,自己想陪姐姐出去散散心。
溥仪听了,想到文珊来一趟不容易,便同意了。但他还是指派了一名太监,跟随姐妹俩一起出去。
当载着文绣和文珊的汽车离开静园后,文绣当即命令司机将车开往天津民国饭店。下车之后,她告诉跟随自己的太监赵长庆:“你先自个儿回去吧。”
看到这位太监一头雾水,文绣又拿出一封早已写好的信,叫他交给溥仪。
“你告诉他,文绣要向法院控告皇上,决定同他离婚。”
不知道赵太监当时的反应是什么,反正回了静园后,他将此事如实禀报给了溥仪。
溥仪懵了。
虽然已经退位近20年,但在他心里,自己依然还是九五至尊的皇帝。可现在,自己的妃子不仅一声不吭悄悄出逃,竟然还要向法院起诉,同自己离婚……
成何体统?!
回过神后,溥仪立即派人前往民国饭店,想将文绣追回。可早有准备的文绣,此时已经转移到了别的地方。
就在溥仪找不到人,束手无策之时,不久后,他又收到了法院的一份诉状。
婉容和溥仪
这份诉讼这样写道:“控告溥仪虐待文绣,使其不堪忍受。溥仪生理有病,同居九年,未得一幸。决意离婚,索要个人日常所用衣物和赡养费50万元。”
原来,此时的文绣已经聘请了三名律师,将自己的丈夫告到了法庭。
溥仪看到这份控告后,除了愤怒,还有巨大的羞耻和恐惧。文绣不仅要和自己离婚,还将自己的“难言之隐”公之于众,真是岂有此理!
与此同时,京津两地的报纸媒体也得到了消息。一时间,“皇妃”与“皇上”闹离婚的事情,成为广大民众热议的话题。
无惧反对声音文绣成功离婚
在当时的社会上,许多深受新思想洗礼的民众,纷纷支持文绣离婚的决定。可在自己家族这里,对她的指责可谓不绝于耳。
除了妹妹文珊外,其他亲人都觉得文绣此举大逆不道,简直胡闹。可此时的文绣,表现出极其坚强的意志。任凭家人怎样反对,她都坚定地要求与溥仪离婚。
而另一边的溥仪,被此事搞得焦头烂额。为了应对诉讼,他只好也聘请了律师。曾经的皇帝和妃子,瞬间都拿起了法律武器,不禁令人感慨万分。
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溥仪一方是万万不想上法庭的。为此,他的代理律师与文绣方进行了多次调解,并终于在1931年10月22日,达成了两人的离婚协议。
根据这份协议,两人离婚后,溥仪付给文绣生活费5.5万元,并允许文绣带走自己的衣物和日用品;而在此后,文绣终身不得再嫁,且双方互不损害对方的名誉。
溥仪
当这份协议被公之于众后,文绣的一位族兄非常愤怒。他给文绣写了一封信,并将之登在报纸上:“蕙心二妹鉴:顷闻汝将与逊帝请求离异,不胜骇诧。此等事件,岂我守旧人家所可行者?我家受清室厚恩二百余载,我祖我宗四代官至一品。且漫云逊帝对汝并无虐待之事,即果然虐待,在汝亦应耐死忍受,以报清室之恩。今竟出此,吾妹吾妹,汝实糊涂万分,荒谬万分矣!”
这封信大概意思是:听说你要和逊帝离婚,我很震惊。这是我们守旧人家能做的事吗?清室对我们家族有重恩,并且人们都说逊帝并没有虐待你;即使真的虐待了,你也应该努力忍受,来报效清室的厚恩。没想到你竟然要离婚,我的妹妹,你可真是太糊涂太荒谬了!
可出乎这位族兄的意料,文绣看到这封信后,也回敬了他一封:“妹与兄不同父,不同祖,素无来往,妹入宫九载未曾与兄相见一次,今我兄竟肯以族兄关系,不顾中华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条及三百二十五条之规定,而在各报纸上公然教妹耐死。……既为民国国民,自应遵守民国法律。查民国宪法第六条,民国国民无男女、种族、宗教、阶级之区别,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妹因九年独居,未受过平等待遇,故委托律师商榷别居办法,此不过要求逊帝根据民国法律施以人道之待遇,不使父母遗体受法外凌辱致死而已。……若吾兄教人耐死,系犯公诉罪。检察官见报,恐有检举之危险。理合函请我兄嗣后多读法律书,向谨言慎行上作工夫,以免触犯民国法律,是为至盼。”
在这封义正辞严的回信里,文绣先是指出自己和这位族兄本就没什么来往,现在自己要离婚,他反而跳出来了;接着,文绣又向他科普了法律常识,指出自己作为民国国民,完全是在依法行事;最后,她还警告这位族兄,他让自己“耐死”的说法,已经触犯了法律,希望对方多读法律书籍,谨言慎行。
婉容和文绣
文绣这番回复,将离婚一事推向了高潮。舆论结合她之前携带剪刀的轶闻,将这一系列事件称为“刀妃革命”。
当然,作为曾经的皇帝,溥仪虽然被迫同意离婚,但面子还是要维持一下的。在离婚协议签署前的9月13日,他在京津沪三地的报纸上发布了广告:“淑妃擅离行辕,显违祖制,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
至此,这场“皇妃”要求与“皇帝”离婚的轰动事件,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