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曹丕拜王朗为司空孙权没笑,拜贾诩为太尉,为什么孙权要嘲笑?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这一事件在三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曹丕的一系列人事安排,尤其是对王朗和贾诩的任命,引发了东吴君臣的热议。
王朗原为东汉名臣,后归附曹操,任职期间素有雅誉。曹丕拜其为司空,本意在利用他的名望与才学为自己效力,这本是一件顺理成章之事。消息传到东吴,孙权与其臣下也曾议论此事。周瑜之子周峻认为,王朗确有才学,但未达“国相”之才。而薛综则指出,王朗虽通经学,但其为人处世过于追求明哲保身,缺乏刚毅之风。对于这样的人选,孙权也仅是一笑了之,盖因司空虽高,却不足为东吴心腹大患。
反观曹丕拜贾诩为太尉一事,情况则有所不同。贾诩原为凉州豪强,智谋过人,早年曾助董卓、李傕,后归曹操,成为其重要谋士,尤其擅长策划密谋。他深谙权谋之道,素有“鬼才”之称。曹丕拜其为太尉,意图利用他的智谋威震天下。然而,此举引起了孙权的讥笑。原因在于,贾诩虽智谋出众,但其人品多受质疑。他曾为求自保而频繁易主,手段阴狠毒辣,这令东吴对其人品颇为不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丕的这两番任命,实际上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短视和对人才把握的失衡。王朗虽非经天纬地之才,至少品行端正;而贾诩虽有奇谋,却因其人品多受诟病,难以服众。正因如此,孙权才会对前者淡然一笑,对后者嗤之以鼻。
曹丕在位期间的种种举措,最终未能挽救曹魏政权的衰落,这与其用人之误多有关联。反观东吴,孙权用人之审慎,重视德才兼备,这使得东吴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由此可见,用人之道,关系社稷兴衰,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