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年间,一县令好友不幸去世,他让仆人带去300两银子,仆人回禀:银子已给他家女儿,县令大怒:“他家是独子,哪来的女儿?”原来仆人送错了人家,县令当即做了一个决定,谁料,这个决定竟影响他一生。
清朝咸丰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英法联军侵华、太平洋战争等一系列的内忧外患,让大清王朝岌岌可危,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位为官清廉,为民造福的县令
,却因为一次送错银钱的小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就是吴棠,当时的桃源县县令。
吴棠是一个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的好县令,他在任期间,不仅治理了水患,平定了盗匪,还为百姓减税免役,深受民间的敬爱。
但是,由于没有背景和人脉,他的仕途一直未有大的进展。他有一个好友,是他的同乡,也是他的同窗,两人情同手足,常常互相扶持。
可惜,这位好友不幸去世,他的独子扶棺回乡,路过桃源县。
吴棠本想亲自去送行,但奈何事务繁忙,抽不出时间。
于是,他取出300两银子,让仆人连同名帖一块送去。这300两银子,对于吴棠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他觉得,这是对好友的最后的敬意,也是对他的儿子的一点帮助。
仆人拿着银钱和名帖,来到了好友的住处,却发现门前已经聚集了许多人,都是来吊唁的亲友。
仆人不敢打扰,便在门外等待。
正巧,有一辆马车从远处驶来,车上坐着两个年轻的女子,她们的衣服都是素色的,显然是在守孝。仆人以为,她们就是好友的遗孀和女儿,便上前拦住马车,恭恭敬敬地说:
“请问,你们是不是吴大人的亲属?我是桃源县县令吴棠的仆人,他让我送来300两银子,以表哀悼之意。”
说着,他把银钱和名帖递给了她们。
女子接过银钱和名帖,一看,不禁惊讶地说:“原来是吴县令,他怎么会知道我们的事?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他啊。”
仆人听了,也觉得奇怪,便问:“你们不是吴大人的亲属吗?他的儿子不是在这里吗?”女子摇摇头,说:“我们不是吴大人的亲属,
我们是慈禧太后的侄女
,我们的父亲刚刚去世,我们想把他的遗体运回老家安葬,所以路过这里。
我们也不认识吴大人的儿子,我们只是听说他是一个有名的才子,曾经中过进士,但是不幸早逝,我们也是来吊唁的。”说着,她们指了指门内,说:
“吴大人的儿子就在里面,你可以进去看看。”
仆人这才明白,自己送错了人家,心里十分惭愧,便想要收回银钱,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弄错了,这银钱是给吴大人的儿子的,不是给你们的,你们还给我吧。”
女子却摇摇头,说:“不用了,不用了,
既然是吴县令的心意,我们就收下了,
也算是他对我们父亲的敬意。我们也不好意思再拿回去,你就当是我们的缘分吧。”
说着,她们便催促马车离开了。仆人无奈,只好进去找到吴大人的儿子,向他说明情况,表示歉意,然后匆匆回去,向吴棠汇报。
吴棠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要要回银钱,又觉得不好意思
,只好作罢。他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这件事却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
慈禧太后,原名叶赫那拉氏,是清朝第九代皇帝咸丰帝的妃子,后来成为同治帝和光绪帝的皇太后,实际上掌握了清朝的大权,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女性政治家之一。
慈禧的父亲去世后,她们想把他的遗体运回老家安葬,但是因为穷困而无法实现。她们只好借用一辆马车,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
在路上,她们遇到了吴棠的仆人,误收了他的银钱。
她们并不认识吴棠,但却以为是父亲的旧友,感激不尽,也记住了他的名字。
慈禧掌权后,没有忘记他的恩情,一路提拔重用,让他从一个小县令,变成了一个四川总督,享尽了荣华富贵。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误会啊!一个小小的善举,竟然让他结识了清朝的最高权力者,也让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