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孤烟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3个主力师下辖6个旅,旅长分别是陈光、徐海东、卢冬生、陈伯钧、王宏坤、陈赓。其中,徐海东和陈赓是开国大将,陈光如果不是因为一些问题而结局让人唏嘘,凭他的战功和资格,也应是大将。卢冬生如果不是意外死于苏军之手,凭他洪湖根据地的代表以及留苏的背景,也有可能取代许光达的位置。
1955年授衔现场,前排左起: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
陈伯钧和王宏坤都是上将,其实也都具有大将的资格。陈伯钧自不必说,早在1930年就是红军军长,后来的开国上将中,出身一方面军的干部绝大多数当初都是他的部下。王宏坤是四方面军的主力军军长,在蒋氏开出的悬赏价格中,他的身价几乎与彭、林等人相等,徐海东都曾在他手下当过团长。
不过,陈伯钧在抗战时期大部分时间都在办教育,很早就脱离了作战部队,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也没打多少仗。由于缺少过硬的战功,再加上“山头”的代表性不足,最终也只能授予上将。和陈伯钧不同的是,王宏坤一直在带兵打仗,也有高光时刻,不过他的人生历程堪称“高开低走”,最终授上将也是其历史贡献的客观反映。
王宏坤
王宏坤军事生涯的巅峰期,是在1933年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时任红四军军长的他,和政委周纯全配合,率领红四军歼敌过万,为战役全胜立下大功。在此之前,红四军的表现是比不上红九军和红三十军的,此战之后红四军才算是坐稳了红四方面军“龙头老大”的位置。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话放在王宏坤身上再合适不过。据四方面军老人回忆,王宏坤脾气直率,而且性情高傲,和同事之间的个人关系不太好。他曾当众大骂红九军军长何畏是土匪,和政委周纯全也是矛盾不断,甚至和无人不怕的陈昌浩也曾发生激烈争吵。至于在他手下当团长的徐海东,更是没少被他骂了。
红四方面军留下的珍贵照片
正因为如此,王宏坤在长征之后就被调任有职无权的方面军副参谋长,红四军军长一职则由许世友接替。许世友看似粗鲁,但处世之道却比王宏坤要好,领兵打仗的水平能力也高。
红四军没有过黄河参加西征,因此得以保存了完整的建制,到抗战爆发后,被改编为八路军385旅,王宏坤又回到自己的老部队担任旅长。抗日战场是战将们大显身手的舞台,但385旅却被一分为二,769团在陈锡联带领下开赴抗日前线,取得了夜袭阳明堡的胜利,从此陈锡联成为著名战将。而王宏坤则和旅部及770团留守陇东,负责把守陕甘宁边区,远离了抗日前线。
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
这一时期,四方面军的干部们背负的历史包袱太重,王宏坤也是深感压力。他以没文化为由,申请去延安学习并得到批准,又离开了老部队。
抗大毕业后,组织上想派王宏坤重返大别山,利用他在鄂东地区的威望开创根据地。但王宏坤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不足以独立领导一个根据地,因此没有前往。组织上尊重他的意愿,将他派往冀南地区担任冀南军区副司令员,和宋任穷、陈再道等人一起开创了冀南抗日根据地。
假如当初王宏坤能够回到鄂东拉起一支队伍,那他将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重要人物。而正是因为他不去鄂东,才有了李先念在鄂豫边打开局面、组建了新四军第五师的历史贡献。在红军时代,王宏坤和李先念是平起平坐的,但从这一时刻起,两人明显拉开了差距。
敌后抗日武装在训练中
在冀南根据地,王宏坤发挥出擅打游击战的长处,率领八路军多次进行反扫荡、反顽作战,也参加了百团大战,虽然没有震动全国的重大胜利,但根据地和部队也在残酷的战斗中得到了生存和发展。等到抗战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成立时,王宏坤担任第二副司令员,他在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地位仅次于刘、邓、薄等几位首长,高于参谋长李达等人。
解放战争是真正检验军事干部能力的时候,不少老资格的将领因为无法适应从游击战向正规战的转变而被淘汰。反之,则有一批资历浅的后起之秀脱颖而出。
当晋冀鲁豫野战军成立6纵时,司令员正是王宏坤,而副司令员则是王近山。在之后的作战中,明显感到王近山打仗的能力更强,因此王宏坤非常大度地推荐让王近山来当司令员,而自己则去组建了10纵这一新部队。而就在10纵司令员这一岗位上,王宏坤遭遇了平生最大的败仗——柳林之战。
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后,遭到白崇禧集团数十万大军的围攻,处境艰难,于是在1947年末不得不分兵作战,让一部分部队跳到外线去。王宏坤奉命率10纵过平汉铁路,任务是携带大量的物资南下接应刘邓主力。这支队伍中有高树勋部起义后改造的官兵,还有大批地方干部以及其他纵队伤愈归队的战士,可见这次行军类似一次大搬家,既要为兄弟部队补充兵员,也要沿途建立地方组织,这势必造成队伍臃肿,行动迟缓。
当10纵路过平汉路上的柳林车站时,与蒋军第四交警总队发生战斗。10纵28旅攻克柳林后,派出两个团在铁路沿线担任掩护,接应纵队卫生部及担任后卫任务的两个团过铁路。但由于侦察不准、警戒不严,纵队卫生部和两个团并不知道28旅已经攻下了柳林,控制了铁路,根据抗战时期的经验,白天过铁路极为危险,因此迟迟未能过铁路,最终被蒋军张轸兵团首尾夹击。
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王宏坤显得不够沉着果断,过于相信老经验。而指挥这样一支规模庞大且建制复杂的部队,对他来说也是第一次,在通讯设施落后的条件下,失去了对部队的指挥,更是加重了部队的混乱。在蒋军重兵围攻下,纵队卫生部大部被俘,89团只有少部分人突围成功,团长王顺如受伤被俘,下落不明。炮团副团长梁彝被俘后在南京雨花台就义。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一次损失一个团的战斗是极为罕见的。
正因此这次失利过于惨痛,不堪回首,因此柳林之战在各类将帅回忆录中几乎不曾提到,只有在张轸的回忆录中才能看到一鳞半爪。
进入桐柏山区后,王宏坤组建了桐柏军区,在这里牵制了不少蒋军。在后来著名的襄樊战役中,王宏坤担任总指挥,统一指挥6纵、桐柏军区和陕南军区的部队。襄樊战役打得十分漂亮,战果丰硕,但人们所记住的,却是唱主角的前敌总指挥、6纵司令员王近山。在各种记录襄樊战役的文章中,王宏坤往往是被遗忘的那一个。
1955年授衔,大将的序列中自然要有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从战功来说,许世友更为突出,但从资历和历史职务来讲,王树声、周纯全、倪志亮更高。王宏坤的历史职务要高于许世友,但战功明显不及,二人均无法代表红四方面军。周、倪二人背负的历史包袱太重,也被排除。最终入选大将的,也就只能是王宏坤的堂兄王树声了。
王宏坤上将(左)和王树声大将(右)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