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读历史的人,相信大家都会听到这么一句话:“龙生九子,种种不一。”意思就是说皇帝生许多儿子,不能保证每个人都那么优秀。
哪怕是明太祖朱元璋这样伟大的皇帝,他的想法很朴实,让藩王戍边。可这些儿子里面,最优秀的当属晋王和燕王,糟糕的儿子也有很多,一度让朱元璋很是头疼。
第一:老朱对于这些儿子很是头疼,朱英李文忠都是老朱义子
1:为了巩固皇权朱元璋可以大肆杀虐功臣,可无法对诸多藩王下手
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之后爆发了蓝玉案,又杀掉了数万人。至此开国文臣武将基本被屠戮殆尽,这些麻烦可以用杀戮解决。实际上有一个
更大的麻烦还在等着他,前面的麻烦说杀就杀了,无关紧要。后面的这个麻烦他可杀不得,那可都是他的儿子。过去的帝制时代,立太子是国本。而老朱要的就是这个家天下,千秋万代传承下去。
2:老朱打天下的时候频繁受义子,比如说沐英和李文忠
老朱在打天下的时候,为了巩固皇权
一度收了许多义子。我们看金庸先生写的鹿鼎记可能知道有一个沐王府,先祖便是大名鼎鼎的沐英。沐英原来叫朱英,是朱元璋收的义子,老朱让他们世世代代镇守云南;他的外甥李文忠也是如此,本来叫朱文忠。
3:朱元璋是理想主义者,不主张分家,藩王到郡王再到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
朱元璋虽然是个绝顶聪明的一代雄主,可事情到了自家人面前糊涂了。他本人是个理想主义者,不主张分家。曾经有个义门郑氏,便是因为不分家得到朱元璋的赏识。
朱元璋把他的大儿子立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为亲王。皇室的是干,藩王则是指,不断分支出去。亲王的嫡长子继承亲王的位置,其他的儿子则为郡王;郡王的嫡长子继承郡王的位置,其他的儿子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等。
第二:“叶伯巨”上疏惹怒朱元璋,藩王互相牵制,龙生九子种种不一
1:山西一小官看出朱元璋分封问题,上奏疏惹怒朱元璋,自己死在了狱中
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分封藩王,但这时候好多藩王还小,并没有前往封地就任藩王。可山西有一个小官实实在在看出了朱元璋分封问题的关键,可叶伯巨说的时候,这些藩王大多还在京城没有就任。他上疏中指出朱元璋分封问题的关键所在,
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都是前车之鉴。老朱本来看到这个挺好的奏疏应该高兴,未曾想看到它的第一眼气死了。好小子你竟然敢离间骨肉,想要箭射死他。身边的宰相胡惟庸连忙劝告,最后他死在了狱中。
2:老朱的想法其实很不错,藩王互相牵制,可惜冥冥天意选择了朱棣
朱元璋的想法是让老大当太子,其他的儿子则继任为藩王。起初最开始主要的三大藩王是秦王,晋王,燕王。
燕王就是大名鼎鼎的朱棣,秦王想要造反,晋王燕王能答应吗?燕王要造反,秦王晋王能答应吗?可历史很奇怪,偏偏就选中了朱棣。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洪武二十八年,秦王去世;洪武三十一年,晋王去世。等到晋王去世的时候朱元璋恍然大怒,临终前把驸马都尉梅殷叫到身旁,告知燕王不可不虑。这时候已经为时晚矣!
3:龙生九子种种不一,好的让朱元璋欣慰,坏的让朱元璋很是头疼
朱元璋一共生了24个儿子,有的很优秀,可是有的平庸甚至有点可恨。优秀典型的就是晋王和燕王,老三晋王能打聪明,朱元璋除了太子之外最疼他;老四燕王朱棣就是后面的
永乐大帝,能干后面当上了皇帝。
坏的里面比如说鲁王,就让朱元璋很是头疼。当时信国公汤和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这个儿子,封地在山东。两人整天搞怪,把小孩子骗进宫中阉掉。朱元璋气的说:
“这夫妻二人死罪绝不逃。” 这二人有一个是他儿子,所以也不能怎么样,不过老朱都记到记非录里面去;最糟糕的还是秦王,记非录里面记载了他十一条大罪,首先大兴土木,违反制度。
让王婆的儿子留在王宫里,喜欢苏杭女子让画师画了一幅画,让人对着画赵真人,不对就要接受惩罚乃至被打死;拿着
烂钞买百姓的羊,然后让百姓拿着真钞票来换。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乃至朱元璋对鲁王,秦王上的谥号都是不好听的。一个叫做荒,一个叫做愍。做皇帝地给自己儿子上谥号也是没说了,让晚年的朱元璋很痛心。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