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开启殖民时代以来,英国和俄国是世界上最贪婪的两个国家。英国人凭借强大的海军,独霸海洋,建立了一个海上殖民帝国。俄国人则通过陆路把殖民地从欧洲扩展到了美洲。
一般说来,英国人的殖民帝国更引人注目,俄国人的殖民过程要低调得多。因为从俄国一路向东,基本上都是处于封建社会的游牧民族,与欧洲人几乎没有直接的联系。
这两个帝国的野心都没有尽头,而地球是有限的,他们的扩张早晚会发生碰撞。巧合的是,这种碰撞正好发生在中国的东西两个方向,差点使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之中。
中国东部的碰撞点在东北。俄国侵占外东北后,又在东北修铁路驻军,强行租借旅顺港。英国人扶植日本对抗俄国,引发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日本取胜后,开始走上疯狂扩张直至毁灭的道路,俄国失去了半个东北和南下太平洋的军港,只好暂时蛰伏。
中国西部的碰撞点在中亚,这一回英国人是亲自上场,因为中亚没有像日本这样小而强的国家,中国虽然有一定的实力,却同样是英国的防范对象。
英国对中亚地区的得失也更加看重,因为中亚直接连结着英国人的禁脔——印度。即使是在最鼎盛的日不落时代,英国人也毫不掩饰对印度的重视,声称宁可失去整个殖民帝国,也要保住印度这块殖民地。
英国人的印度殖民地包括现在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整个南亚次大陆都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这里的耕地面积比中国还要多,水热条件良好,每年都可以出产大量的粮食和鸦片、茶叶、黄麻等经济作物。
从19世纪开始,印度的粮食养活了整个大英帝国的臣民。二战时,英国人不惜饿死一千万以上的印度人,也要保障英伦三岛的粮食供应。一部分印度人被逼得只好与日本人合作,英国在战后也没敢怎么追究这些通敌的印度人。
印度殖民地同时又是英国工业品的开放市场,我们在教科书上都学到过,英国棉布的大规模倾销,使数以十万计的印度纺织手工业者失去生计,整个印度平原遍布饿死的纺织手工业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印度殖民地才是成就大英帝国的关键,是不折不扣的、英国皇冠上最大的宝石。因此,英国在亚洲的战略是围绕印度来制订的,一切服务于保证印度的安全。
俄国在吞并中亚和外西北后,终于把势力伸向了南亚次大陆,让英国人感到了威胁。于是,英国人扶植波斯,出兵阿富汗,根本目的都是为了阻止俄国的南下染指印度。
但是这个战略执行得并不顺利,首先英国在阿富汗遭到巨大的失败。这里荒凉的土地,崎岖的山路,给英国人背上沉重的包袱。而阿富汗人的分裂和剽悍的民风,又使英国人无法摆平各部落的反抗。1841年和1879年两次英阿战争,都让英国人铩羽而归。
正当英俄即将在中亚展开更大规模的竞争时,欧洲局势开始进入白热化。德国的崛起让英国人如坐针毡,为了遏制咄咄逼人的德国佬,英国不惜与法国在1903年达成战略性和解,并跟俄国也谈好了条件,双方瓜分中亚,以换取共同防备德国。
1907年英俄签订了条约,划分各自在中亚的势力范围。英俄两国分别占有波斯的南部和北部,俄国不进入阿富汗,双方势力以瓦罕走廊为界。
原属中国的帕米尔高原就这样被他们瓜分了,只剩下瓦罕走廊与阿富汗相连。英国还自认为拥有对西藏的宗主权,把西藏当做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份英俄条约的效力一直持续到二次大战爆发,为了摆脱英国和俄国/苏联的殖民统治,伊朗企图寻求德国的帮助,最终导致苏英两国一起出兵占领了整个伊朗。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美英等国积极帮助抵抗组织,迫使苏联在十年后撤兵。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这场战争正是1907年英俄条约的延续,俄国人企图突破条约限制,立即遭到西方的严厉反击。
中国虽然失去了外西北和帕米尔高原,但在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进军西藏,巩固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粉碎了英国人及其继承者印度对西藏的梦想。
当今世界局势看似错综复杂,其实很多问题的源头都来自于当年殖民者的侵略,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瓜分。真正打破这种殖民格局的、掌握自己命运的,似乎只有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