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就是说战争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小心谨慎,一定要在各个方面都严加考察,只要有一个方面出现了错误,就有可能导致战争的失败,从而影响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一点在诸葛亮的北伐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诸葛亮青年时代便与刘备倾心交往,定下了一统天下的远大梦想,并且在很多年里为之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当刘备在223年去世的时候,握着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的十倍,将来定然可以完成我们年青时候的理想”,而诸葛亮也泪下如雨:“从未有忘”。
于是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了年青时候共同的理想,对内休养生息提拔人才,对外则征讨南方的蛮族,积蓄了蜀汉的国力,并且免除了后顾之忧,最终决定于228年率军北伐。在征讨南方的过程中,诸葛亮非常惊喜地发现,原来蜀汉还有着一个叫做马谡的杰出人才。
在南征之前,马谡向诸葛亮提出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并且这个建议看上去也不是像赵括那样的纸上谈兵,而是综合分析了各个势力之间的关系与实力,并且有着具体的实施方法。诸葛亮正是听取了马谡的意见,才有了“七擒孟获”的事件流传,让南方蛮族彻底臣服于蜀汉,终诸葛一世不敢反叛。
马谡在这个过程中所提出的见解,让诸葛亮感到极为惊喜,认定马谡是一个具有领军才能的人。于是在228年的这次大军北伐中,诸葛亮将影响非常重要的先锋官一职让马谡担任,尽管当时还有着魏延这样年轻,并且具有着非常丰富军事经验的出色将领,并且大家也都认为应该让魏延这样的人担任先锋,但是诸葛亮却近乎一意孤行地采用了马谡。
原本具有丰富军事经验的魏延等将领则是作为中军,而赵云等名将更是只能作为分散敌军注意力的疑军,这其实也能够理解,诸葛亮作为丞相毕竟还是想要锻炼年轻人,为国家提拔并且锻炼人才,但是他没有想到正是这个任命,让整个蜀汉都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甚至因此而衰落。
那是诸葛亮一生中的第一次北伐,具备了“天时、人和”三个可以致胜的因素,首先魏文帝曹丕去世没有多久,他的儿子曹叡既没有统治经验,而且威望也不足以服众;其次蜀汉这个时候还具备有“汉室”的正统性,中原人们也依然想念着汉朝的皇室。
尤其是靠近蜀汉的多个郡县更是直接归附,直接震动了整个曹魏,曹魏方面人心惶惶,而蜀汉则是军心大震,大家都认为北伐可以取得成功。然而这个时候作为先锋的马谡,却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方针,也不顾下属的劝谏,以至于失去了战略要地街亭。
不仅让士气衰落,更让诸葛亮的大军失去立足之地,只能够就此撤回,以至于这场原本轰轰烈烈消耗大量国力的北伐,获得个虎头蛇尾的结果,蜀汉失去了北伐的良机,虽然后来诸葛亮多次强行北伐,但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蜀汉也正是因为这初次北伐的失败而渐渐走向衰落。
原本成功希望很大的初次北伐,之所以失败很大原因就是在于马谡,在于诸葛亮一意孤行地对他重用,事实上刘备在去世之前不仅留下了让诸葛亮兴复大业的遗言,而且还留下了“马谡此人言过于实,万万不可重用”的叮嘱,然而诸葛亮并不信刘备的话,最终导致了北伐的失败与蜀汉的衰落,实在是让人悲叹。
刘备临终前留下遗言:此人不可重用,诸葛亮不听,蜀汉因他而衰落!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