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朝代所创造出来的丰功伟业,不仅需要有远见的君主来完成,同样离不开的是贤能之才的推动。官员的质量和数量影响着一个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所以选拔人才方式尤为重要。
秦朝以军功授爵,汉朝以察举制选拔人才。这两个时代都是古代历史的重要篇章,从选人才的方式来看,哪一种方式更佳呢?这需要我们从两种制度的各方面细节以及带来的结果上来评定。
察举制使官员队伍变得更丰富,更有利于聚集人才
1.秦的方法让朝中的人才过于单一
作为一个刚刚形成的大帝国来说,国中的大小事宜需要长时间的自我探索,或者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等待统治者制定出一个完美的选官制度。
这个朝代从战火中走来,身上披着强硬的铠甲,它的每一步都是靠无数的战士用鲜血换回来。在这个氛围的影响下,这个国家非常重视武力,认为它是带来统一和强大的重要出路。
受此思想的影响,中央在选举人才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简单粗暴,大多数时候只考虑一个标准,那就是看这个人所拥有的军功大小。爵位是对臣子们的最高奖励,想要得到它,必须拥有令人信服的军事方面的业绩来证明。
这个业绩能得到君王的认可,在当时的政府看来,高高在上的官位只是对一个人的嘉奖方式,并不看重一个人是否有除了军事以外的其他能力来认领这个职位。朝中的官员需要聚集各方面的才能,这样才能帮助一个国家在各种制度的制定以及实施上更加完善和顺畅,一个朝代才会走得更远。但是这种选拔方式给朝代筛选出来的人大多只懂得带兵,战场是他们最熟悉的领地。
统一之后的社会让他们没有办法施展这方面的才能,思想和能力随之衰退。在地位和金钱的诱惑之下,他们很容易走上贪享无为的道路。这样不仅不利于朝代后期军事方面的进步,同时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强大的吞噬,在经过啃食之后,国家会变得衰弱。
2.汉代方法有利于吸引不同阶级的人才加入
官员以氏族居多,其他普通人无法加入,对于一个朝代来说是一种悲哀,也是很多君主担心的事情。“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低阶层人士的加入,不仅可以稀释大势力所拥有的能量,而且可以让更多优秀的人来建设国家,从数量和质量上改变官员队伍。汉朝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除了注重提高将才的地位之外,还非常重视文官的作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经过前代的教训之后,君主不再把军功当作唯一的标准。在选人的时候会偏向于这个人在孝廉方面的表现。从具体的行为标准来获取那些具有优秀品质的人。
如果一个人既具备文武方面的才能,又拥有高尚的人格,那么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是非常可靠的人才。这种选拔方式促使了官员队伍的品类更加丰富,这种特性会反馈给社会。当一个官员在生活上更加节俭,就会避免浪费行为的产生,如果能恪守孝道,对待百姓也不会坏到哪里去。
在选拔的过程中,一些人可能会刻意地去贴合这方面的特质,表现出来的行为过于刻意,但是它也给真正具有该方面品质的人提供了机会。这个制度除了给官员的晋升提供标准之外,对一无所有的普通人也提供了一定的名额。
从这个时代开始,金字塔底端的人们抓住了机会改变地位。从这方面来看,察举制可以为国家带来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对社会来说是一件好事。
察举制将文武统一整合,改变以武为大的局面
1.秦的方法不利于文将的培养
一个健全的国家不仅需要武将们来守护主权,稳固江山,同样需要有高才能和高执行力的人来安定社会,繁荣社会。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两方面的人才,缺少其中一个都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秦的大多数官员,缺少文方面的修养。他们在辅佐帝王的时候没有长远的眼光和创新意识。
官员们的个人文化素养非常重要,秦的官员们长期欠缺该方面的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隐患,当国家进入存亡时刻,这些建设者们的利益观念远远大于家国情怀观念。秦在选拔地方官员的时候,也把武力上的威望和势力放到了第一位,以武服人是它的主要基调。
地方上的小管理者,没有足够的才能,可能仅仅是从体型或者家庭背景上占优势,给民众营造出强势力的形象,选拔的标准如此简单。这是一个充满暴力的时代,从各个地方的官员形象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社会当中强势蛮横的氛围。
这个时代的百姓长期受到各方面的压迫,日子过得极其辛苦,同时这也是导致他们进行反抗的原因。由此看来,这个结果不仅是君王的恶行所带来的,也是社会长期被强横的人所占领之后形成的局面。
2.汉把文的地位抬到更高的层次
汉在选人的时候,把文方面的考试设为重要的一部分。官员们除了拥有硬件以外,内部的文学修养也是重要的考核内容。关于文方面的考试,在这个时期得到初次探索。人类世界多元而丰富,每一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特质。
文官身上的能力,是很多武官们所不具备的,而武将们能做的事情,其他人却做不到。两者相互补充,才能让一个国家的发展更加强盛,如果任意一方暴露出了缺陷,这个社会最终会为其买单,付出惨烈的代价。
从唐宋以后的繁华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文的重视,以及扩大队伍层次的决心。关于科考的制度能被多个大朝代延续下去,足以证明这项选拔制度对封建大国的重要性,对当时的社会形态而言,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汉做为先锋朝代,它的相关制度和后来者们不谋而合,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是目的是一致的。从这点来看,汉的选官方式更适合封建社会的需要,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更能促进国家的发展。
同时这项制度能激发更多的人学习知识,接受教育,从而提高大众的文化水平,更有利于他们接受每个朝代所宣扬的思想教育。
更重要的是,这项事业促进了不同时期文学的发展,是中国文学事业兴盛的重要促进因素。
察举制愈加科学
1.科学制度更有利于社会进步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任何制度的建立都必须要有严谨合理的体系,能适应各种社会状况,这样它才能成为社会的助手,否则会成为社会前进的阻挡力量。
作为重要的选拔体制,汉朝的体制虽然在探索阶段,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它比前者相比更加完善。首先在选拔方式上,它的内容更加多样,用标准来适应人才,而不是让天下众多人才来迎合标准。
前朝的制度只有一个标准,能满足军功条件的人非常少,那些真正有学识的人被挡在千里之外,让国家失去了真正的治国良才。汉代,为了吸引不同的人才加入队伍,它制定了多种不同的规则和标准。对于品行和学问有不同的要求,对武官和文官有不同的要求。
最后的结果就是,汉得到了全面多样的人才,当国家需要文化建设的时候,那些优秀的知识分子可以发挥力量。当国家需要征战的时候,那些得力且忠诚的干将可以保家卫国。国家在全方位人才的辅佐之下,愈发强大。
2.科学制度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秦代的很多重要的官位属于代代相传,从长远来看,这并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这些身居高位的人在高位上容易失去忧患意识,难以洁身自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长期下去,队伍人员的质量会逐渐下降。汉朝的制度,从长远上看,它能给国家不断输入新鲜且有活力的血液,不至于成为一滩死水,难以前进。
结语:
结合古代历史,两代不同的选官制度给国家带来了全然不同的局面,由此我们更加认可察举制的优势。对于这种影响千秋万代的制度,制定者必须谨慎,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考虑,只会给社会埋下深深的隐患。
当这个雷爆发之时,一切补救方式将无济于事。从不同朝代的制度当中,后世也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不失为研究历史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参考资料:
《秦汉选官制度杂议》
《秦汉时期三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及其实施情况》
《中国察举制度》
《汉代如何通过察举制度选拔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