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乱世纷争,魏蜀吴三国分天下,无数英雄在这个时代留下了自己的身影,文人骚客纷纷挥墨记录着、参与着、展示着这个神奇的时代。从三国时代(220年-280年)到今天,已经过去了近两千年。但无论谈起三国时期的哪一段故事,或者哪一位英雄,今天的我们依然兴致勃勃,每个人心中都珍藏着自己的英雄和王者。
今天,让我们走进其中一位王者的世界。谈起最著名的一位“王者”,屏幕前的你,想必已然心中有数,猜到八九不离十。是的,今天要谈的这位王者,就是——曹操,那个有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豪言壮语的大将军,那个被世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旷世奇才,那个善于词赋、艺术功底了得,在战场也可以挥斥方遒的全才。
一、曹操北征乌桓
直至今日,各界对曹操的评论褒贬不一,其政治家的广博气魄和其“旷世奸雄”的脸谱化身份同样深入人心,而曹操在诗文方面的才情与成就,是毋庸置疑的。目前留存的曹诗,有20余篇,较完整的散文,有40余篇,他为后世留下的诗文,格调慷慨悲凉,气势雄浑,风格苍劲有力、自成一派,组成了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明媚的风景线,多得赞赏和效仿。
曹操,戎马一生,在许多残酷无情的战场上留下了他的桀骜身影。其中的三次战役:官渡之战、北征乌桓、赤壁之战,在他的时代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出身于“汝南袁氏”的袁绍,曹操统一北方的计划旗开得胜,他随后一一击破了袁绍的其他势力。建安十年,袁绍的残余势力,他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逃向乌恒。
乌桓,也被称为乌丸、乌延等,是古代北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原是东胡部落中的一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当时的乌恒,力量较为强大,人口达到十几万?。袁绍曾笼络乌桓,与其保持友好关系。袁绍兵败病逝后,袁氏兄弟在此重振旗鼓、兴风作浪,成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又一大阻碍。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决定北征乌桓,乌桓与曹操所在地距离200余里,远途出兵绝非易事,曹操手下的将领的意见未能达成统一。经过充足的准备,曹操历经数月,到达乌桓,杀袁氏兄弟于不意,又是一场漂亮的胜仗。这次对乌桓的平定,标志着北方各民族割据状态的结束,基本实现了北方的统一,也为后世的全国统一打下了基础。
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心如熊熊烈火,此次北征乌桓,更是颇有孤注一掷的意味,有人认为北征乌桓是“虚国之争”,而曹操最终选择了听从谋士郭嘉的建议。我们可见曹操为此次北征付出的心血、财力和物力。从乌桓班师回朝之时,登上碣石山,远眺苍茫大海,其内心深处涌起的豪情和壮志、喜悦和自豪都融入到这首诗歌之中: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收录在曹操的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正文中的第一章,第四章同样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首诗歌——《龟虽寿》。
二、共赏气吞山河之气度
在乌桓,大战告捷,曹操带领士兵班师回朝,他北定中原的愿望初步实现,其心中的豪迈与喜悦,我们可想而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场久战之后,伴随着这样的心境,他趁兴登高,向东面爬上那碣石山,放眼望去,苍苍茫茫的大海尽收眼底。开篇第一句交代了作者的空间位置,统领全文,仅此八个字,语言朴素、平实,用白描的手法,为读者就铺陈开一幅视野开阔,气吞山河的巨大画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看啊,这海面波澜壮阔、波涛涌动,看啊,这山岛,笔直耸立、威武挺拔。曹操登高远望,壮美之景尽收眼底,大海雄浑、壮美、山岛挺拔、雄劲,笔法劲道,其广阔的心胸,我们可见一斑。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他不禁为眼前的壮阔感慨,又看近处,树木繁茂,百草丛生,一片繁盛,一派生机盎然。曹操看着眼前一片生机盎然、活力四射,是否也曾想过,自己的宏图伟业,也必将如同这山、这海、这草木般,焕发生机,大放异彩!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秋风吹来,巨浪翻腾。此时本是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但在打了胜仗的曹操眼里,没有通常的秋之肃杀,亦没有通常的秋之寂寥,反而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一片盛景。秋风依然卷起波浪,而眼前的盛景,正是曹操内心的激昂、内心的澎湃的真实写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着这样豪情壮志的人,又怎么会从眼前的景象中感悟出悲寂,又怎么能生发出寂寥肃杀之语呢?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完实景,这两句实为虚写。水天相接,日月星辰,斗转星移,日升月落,太阳和月亮,似乎从海面中升起;灿烂的星系,似乎从海水中产生。“日月之行”为动,“星汉灿烂”为静,动静结合,这豁达宽广的胸怀,世上没有几人可与之比拟。天、地、水融为一体,视野开阔,有气吞宇宙之气象。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此刻倍感幸运,挥笔写下这首诗歌,抒发自己的满腔壮志。此句为乐府固定套语,与前文无关。
全诗脉络清晰、层次鲜明。全诗气势磅礴,气吞山河,极尽笔法书写大海之苍茫、气象之雄浑。有学者指出《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毛泽东也曾评价说:“(曹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没有气吞山河的政治抱负,没有深厚隽永的文学功底,必定无法成就这样的千古名篇。
三、识人,读心,阅己
阅读一首诗,走进一首诗,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走近这首诗背后的人,走近他的心灵。《观沧海》全篇写景,但曹操的心境,在字里行间中展露无遗。曹操眼前的一片盛景和内心的豪情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情景交融的经典诗篇。
意气风发的曹操,观眼前之浩瀚海洋,构内心之统一蓝图,“洪波涌起”是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山岛耸峙”是他奋勇向上的梦想,“百草丰茂”是他渴盼的繁盛,“日月星辰”见证了他挥斥方遒的伟绩。高山在脚下,沧海在眼中,世界在心中,一统天下的梦想,在他的内心熊熊燃烧。
回首往昔,阅读伟人,感知英雄,一代枭雄曹操在他的时代大放异彩,我们每一个自己,又何尝不是那个特别的、唯一的自己,在自己的世界,挥斥方遒、笑傲沧海、气吞山河,永远可以选择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英雄!
从《观沧海》中,我们感知了山海相接的豪迈,感知了日月星辰的壮阔,更感知了气吞宇宙的不凡气度!通过读曹操、读诗、读史,吸纳英雄气概,就是我们真正的渴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