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初,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一二三团推进到缅甸腊戍卡一带,侦察员突然跑来报告,说是有前方十多公里处的南八公路上出现了一股日军。
为了保证师指挥所的安全,团长当即决定主动出击,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三营营长杨夏中主动请缨,得到团长批准后,带领全营向目标区域全速推进。
战士们急行军7公里之后,还没有遇上敌人,杨夏中发现大约3公里外有一座高山,决定立即抢占此山的制高点,从而在与日军的较量中赢得先机。
没想到敌人偏偏就在这时出现了,走在最前面的八连三排刚走到山脚下一片开阔地,就遇到了日军至少一个营的兵力。
原来日军指挥官也下达了与杨夏中完全一样的命令:先抢占那座高山,对中国军队实施有效攻击。而且敌我双方都走到了同一个路口——那是上山最近的一条路。
大敌当前,三排官兵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向敌人开火,双方随即展开了一场激战。
杨夏中得知前面打响了战斗,命令七连和九连分别向左右两翼的小高地穿插,以期对日军形成三路夹击之势。
没想到杨夏中刚一摆开阵势,却发现三排所在的方向忽然没了枪声。他正纳闷不已,不知道第三排出现了什么状况,一名传令兵却急匆匆地跑来报告:战斗已经结束了,三排全歼了一个营的日军!
“什么?”杨夏中大吃一惊,根本不敢相信有这么神奇的事发生,“三排干掉了一个营的敌人,没搞错吧?”
“确实很不可思议,但这是事实,营长你要是不信的话,等会儿亲自到前头去看看就知道我说的是真是假了!”传令兵也很兴奋,大口喘着气说道。
缓过劲来后,他才讲述了三排迅速歼灭敌人的大致经过。
原来,三排与日军相遇时,发现他们当时正在山脚下一小片开阔地里休息,另有十多人正往山上走,看样子像是去侦察地形的。
为什么三排发现了日军,而日军却没有发现三排呢?说来也巧,这主要是因为三排行进时伪装得特别好。
当时中国远征军全靠美军的飞机提供后勤补给,而这段时间日军封锁了空中,使得美军飞机飞不过来,杨夏中这个营在丛林地带缺衣少食,又累又饿,一个个面容消瘦黧黑,身上的衣服又破破烂烂,成了最好的天然伪装。
再加上当时天色较为昏暗,行动又较为隐秘,恰好避开了日军的岗哨,因此当他们悄然出现时,日军竟然毫无察觉。
三排代理排长陈奇武是一个头脑非常灵活的指挥官,他发现敌情后,意识到此时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战机:虽然我军兵力远远少于敌人,但只要出击果断,完全可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更何况只有枪声一响,还有我们一个营的兵力作为后援。
他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出击命令:三班堵在正面,四班、五班分别绕到敌人两翼,枪声一响,同时开火。
当时三班恰好配备了几门迫击炮,现在恰好有了用武之地,被陈奇武部署在正面作为第一攻击点。
至于那十来个上山观察地形的敌人,陈奇武断定那是日军的军官,因此特别命令四班在穿插时要抢在那伙日军前头,不让他们往山上逃。
一切安排就绪后,陈奇武果断下达了攻击敌人的命令,全排所有武器同时向敌人开火了!
按理说,一个排打一个营的日军(日军没有营的编制,其实是两个中队),无论怎么看都处于劣势,能咬敌人一口就算不错了,要想全歼敌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正如中国古代兵法中所说“兵在精而不在多”,由于日军没有料到中国军队会突然出现,极其罕见地犯了兵家大忌,在不敢落脚的地方落脚,成就了这次令人难以置信的战斗。
由于日军队形密集,三排那几门迫击炮发射后弹无虚发,几乎全都在敌人最密集处开了花,不仅造成强有力的杀伤,而且极大震慑了日军,让他们瞬间不战自乱。
四班、五班从两翼实施侧击,不但让山脚下的日军无处可逃,也正好堵住了正准备上山察看地形的那十来名军官。
虽然战斗中也有个别强悍的日军给三排制造了一些麻烦,但已经无力回天,三排只用了十来分钟就解决了战斗。部队向外逃窜的日军又落在我军赶来增援的七连、九连手里,因此最终这两个中队的日军无一漏网,全部被歼灭。
更有意思的是,当部队准备撤离时,才发现日军在不远处一间农舍中备好了一顿美餐——满满的一大锅炖牛肉,还有几桶香喷喷的大米饭。
众人这才明白,原来日军当时集结在这里,是等着吃晚饭,这真是一个低级错误。
此时杨夏中也赶到战场,发现敌人准备的食物刚好是一个营的分量,当即命令全营帮助三排打扫完战场后就吃饭。
全营官兵清点后胜利果实,痛痛快快饱餐了一顿,一下子扫除了将近一周来饥肠辘辘的状态,无不大呼过瘾。
三排以区区一个排的兵力,竟然以闪电战攻势全歼了日军一个营的兵力,也创造了中国远征军排级单位在印缅战场上最辉煌的战斗记录,堪称是一个奇特的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