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落败的蒋介石撤守台湾,继续推行专制独裁统治。
自此之后海峡两岸便处于对峙状态,台湾回归成为了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密切关注着我国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
在周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东南亚七国时,一名印度记者刁钻地提问道:
“如果蒋介石带着台湾回归,大陆将让他担任什么职位?是部长吗?”
面对这样刁钻的提问,周总理仅用一语便使得全球轰动。
周总理在当场到底作何回答?得知这个消息的蒋介石又作何反应呢?
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早在蒋介石退守台湾的第一时间,毛主席就认定解放台湾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党中央迅速制定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毛主席专门指派粟裕任前线总指挥一职,只等着作战时机成熟便可攻台。
这时身处台湾的蒋介石还没坐稳政权,便要做好大陆攻台的准备。
刚刚经历过失败的蒋介石深知自己没有抵挡人民解放军的能力,便只得采取之前的老方法,低声下气地向美国求援。
野心勃勃的美国深知台湾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想遏制新中国的发展。
与此同时,朝鲜战争突然爆发。
美军趁乱将第七舰队开到了台湾海峡,正式介入了台湾问题。
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局势之下,毛主席力排众议决定要“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打败美军的嚣张气焰。
也是因为这个决定,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就此告终。
然而即便是台湾问题被暂时搁置,大陆也从未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抗美援朝战役结束之后,我国大获全胜,毛主席再度将解决台湾问题提上议程。
为了让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周总理主动担起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任。
自接手台湾问题的第一天起,周总理就将此事看成是首要工作。
在与国家高层干部集体商议过后,大家一致通过了将台湾问题的解决由武力为主转变为和平解决为主的决议。
彼时的周总理不仅抓住一切机会与台湾国民党人士进行斡旋,还在国际社会舞台上多次表明我国“和平统一”台湾的态度。
然而身处台湾的蒋介石依旧抱有反攻大陆的妄想。
他不仅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还做主同意美军在台湾海峡使用武装部队的决定。
除此之外,蒋介石还妄图刺杀周恩来,以破坏新中国的外交事业。
1955年,台湾情报部门获悉周总理将会参加万隆会议。
蒋介石命令部下设法买通人手,在周总理将要乘坐的飞机上安置爆炸物。
好在周总理因为动手术更改了行程,故而没有乘坐那架飞机。
然而此次爆炸却导致飞机上3名中国代表团成员、8名记者不幸身亡。
得知这一消息的周总理感到万分悲伤,同时也对蒋介石的作为感到怒不可遏。
然而冷静下来的周总理深知,如果台湾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那么将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流血和牺牲,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为了尽快促进两岸统一,周总理只得暂放悲伤,同时加快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步调。
二、“国共第三次合作”方针的提出
1955年4月17日,周总理抵达万隆。
在亚非会议开始之前,周恩来总理特意和缅甸总理吴努进行了单独谈话。
这次谈话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想让吴努作为中间人帮着向蒋介石传话,直接表明了我国政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态度。
此后在亚非会议结束后,周总理在面见各位国家领导人时,都传达了同样的想法。
这些内容也经由转达,陆续传到蒋介石的耳朵里。
万隆会议上,周总理先后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些政策的提出都得到了亚非国家的拥护。
与此用时,周总理也借此机会向国际社会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于台湾问题的坚定立场,声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侵犯的领土。
此外,周总理还在会议上驳斥了“台湾地位未定论”,并表示我国中央政府愿意和蒋介石展开谈判。
在此次国际会议上,亚非各国都看到了我国中央政府的决心和诚意。
周总理深知,台湾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主要还是因为美国的非法介入。
因此他在参加国际会议表态的同时,也在同时进行着与美方的谈话。
万隆会议结束后,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政府“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非常支持,而美国的作为也引发了国际舆论的控诉。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迫于舆论压力,只好在同年8月11日举行中美大使级谈判。
在此次谈判中,周总理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表现出了异常坚定的态度。
面对美国谈判使团,他严肃地指出中美关系的解决关键在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正是因为周总理从一开始便指明了中方的底线,这才致使之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时,美方对台湾问题的不再介入。
眼看着美方受到了压力,周总理便在台湾问题上出台了新的政策。
在万隆会议上,周总理就明确表示“国共第三次合作并非没有可能”。
1956年初,在于毛主席等中央高层领导人商议过后,周总理决意在台湾问题上迈出更大的一步,那便是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
6月28日,“国共第三次合作”具体方针得以出台。
根据这些条约可以看出,中央领导人为了祖国统一,在政治上做出了莫大的牺牲。
条约中不仅写明蒋介石可以管理台湾,继续在台湾实行“三民主义”,拥有保留军队等权利,还可以安排国民党要员在中央政府任职。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台湾回归祖国、美国不再插手台湾的基础之上。
此外我党还在方针中表示,可以对国民党此前做的事情既往不咎,这无疑表现出了我党莫大的心胸。
为了体现出中央政府的诚意,周总理将“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方针带到了国际舞台。
1956年12月9日,周恩来访问东南亚七国期间到达了印度的西孟加拉邦。
此行周总理受到了加尔各答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并参加了当地举办的欢迎宴会。
在宴会结束之后,周总理出席记者招待会,就记者提问做以回答。
台湾问题正是国际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而周总理所带来的合作方针也早日被记者媒体知晓。
当晚,一名印度记者向周总理提问道:
“如果蒋介石带着台湾回归,大陆将让他担任什么职位?是部长吗?”
这个问题提问的角度很是刁钻,如果周总理说出的职位很低,那会显得诚意不够,无法达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
然而蒋介石实则是挑起我国内战的罪人,倘若给他许诺在中央政府内的某个高职,也会引发身在此位人的不满。
面对如此危局,周总理到底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呢?
只见周总理冷静地思忖片刻,随后面带微笑地郑重承诺道:
“部长一职太低了。如果蒋中正回归祖国,绝不会低于一个国务院总理的地位。”
周总理此时的承诺获得全场掌声雷动,任谁都对他的回答赞叹不已。
这个承诺不仅显示出了新中国中央政府的诚意满满,而且并没有侵犯到其他人的利益,彰显出了周总理的智慧与身为一国总理的气度。
眼下周总理已经将蒋介石回归后的待遇做出了承诺,足以得见我方对于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积极态度。
那么蒋介石在听到消息时,又会作何反应呢?
三、蒋介石的狐疑
自蒋介石撤退到台湾后,便陆陆续续收到来自大陆的传话。
从大陆寄来的不少信件中包含着不少,有关蒋介石老家浙江奉化的照片。
照片上的一草一木都不由得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使得他的内心产生无数次的动摇,午夜梦回之际,他又何尝不想重回大陆?
就在这时,蒋介石得知了大陆提出的“国共第三次合作”方针与周总理的承诺时,他不禁陷入到了长久的沉默与思考之中。
然而此时的他即便内心动摇,却依旧坚持与大陆对峙。
深知蒋介石作何想法的毛主席特意给他写了一封信,委托章士钊进行转交。
蒋介石读信之后颇为动容,心里的想法也不禁发生了改变。
1957年4月,台湾国民党要员
宋宜山
在蒋介石授意下,借探亲之名到北京进行探查。
得知这一消息的毛主席很是高兴。
周总理则直接与他见面,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再次做出积极的表态。
宋宜山此行见到了被我党优待的战犯弟弟
宋希濂
,得知弟弟一切安好。
此外,他还在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的接见下,得知了中央政府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政策。
宋希濂
这些政策一共分为四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方式实现和平统一。
二是台湾作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
三是台湾政务仍由蒋介石领导,中央不派人前往干预,如果国民党人员若愿意,则可以派人到北京,参与北京这边的政务。
四是美军撤离台湾,不允许其他国家干涉、插手台湾问题。
归台的宋宜山将在北京的所见所感,以及中央政府给出的具体政策,整理成了万字汇报呈交给蒋介石。
他希望蒋介石能够看到大陆的诚意,并坐下来进行和谈。
然而蒋介石在看到宋宜山的汇报信件后,不由起了狐疑之心。
他一方面认为这份汇报书中的赞扬之语过多,整份文件不具有供他分析的客观性。
其次,心有不甘的蒋介石也对新中国发展的欣欣向荣势态感到嫉妒,一直以来抱有反攻幻想的他仍旧不曾认清现实。
最终蒋介石还是以“谈判时机还不够成熟”为由,拒绝了和谈。
虽说蒋介石的态度再度阻挠了台湾问题的解决,但是心系国家统一大业的周总理仍旧为此四处奔走。
与此同时,很多因战争流亡海外的国民党高层,也对大陆表达出了想要回家的心愿。
四、祖国必定统一
1965年7月19日,李宗仁到达上海。
此前李宗仁是蒋介石下野之后的国民党总统,然而在蒋介石抵达台湾后,自知大权旁落的他只好携全家流亡美国。
自1959年起李宗仁便向中央政府表示,自己想要回到大陆。
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多次派人向我党传话、尝试与我党高层进行接触,周总理也对李宗仁的回国事宜予以极大的重视。
当中央政府与李宗仁就台湾的各项问题达成共识后,周总理便开始为他计划合适的回国路线。
最终李宗仁携家人自美国出发,经由瑞士、中东等地辗转,这才得以重新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
李宗仁
李宗仁的回归大陆引起了台湾当局的轰动,不少国民党高层要员的内心都开始动摇。
与此同时,蒋介石得知老家浙江奉化的祖坟得以好好修缮的消息。
面对野心勃勃美国的不断压迫,蒋介石一方总算是在台湾问题上有了新的表态。
彼时的蒋介石向大陆提出了六项要求。
这六项要求包括他本人可以在国内畅通无阻,台湾省省长由蒋经国担任,台湾官员官职待遇不变等等。
总的来说,这些要求属实有些过分。
但是出于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急迫性,毛主席对其提出的一一要求予以应允。
除此之外,中央政府坚持的原则仍旧是台湾回归、美国撤军。
然而就在台湾问题得以和平解决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的形势又产生了剧烈的震荡与变化。
本就心存犹豫的蒋介石仍旧抱守一己私利,在台湾回归问题上不予配合。
蒋介石的一再反悔使得台湾回归的进度再度停滞。
然而遭遇种种挫折的周总理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为两岸关系做工作。
1971年,周总理在中美关系缓和的背景下重提和平统一台湾的相关问题,并承诺如果台湾回归,台湾民众会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后,中国台湾民主同盟总部也在周总理的努力下恢复运行。
台湾回归是周总理始终放在肩上的重任。
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为台湾问题的解决耗尽心力、鞠躬尽瘁,为的就是能够见证祖国统一那一日的到来。
然而蒋介石的离世使得台湾问题的解决显得愈发困难。
与此同时,周总理也身患重病,因为日夜操劳倒在了病床上。
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周总理还一心挂念着台湾回归的事宜。
他在病榻之上还在阅读有关台湾的相关消息,在一篇评价蒋经国的杂志文章后面,提笔忍着病痛批示了四个“托”字。
目睹这一幕的在场人员都不由得眼眶一酸,任谁都明白,周恩来总理这是在嘱咐后人要继续推动台湾回归一事的进程。
台湾的尚未回归,终究是成为了周总理的此生遗憾。
临终前,周总理特意嘱咐家人,要将自己的骨灰放在“台湾厅”。
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给后人起到了莫大的鼓舞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两岸关系出现了新转机。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引发台湾民众的热烈支持。
1990年,海峡交流基金会正式成立,一年之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事宜进行协商,最终在会议上达成“九二共识”。
2005年,连战率团访问祖国大陆。
到了2008年,海峡两岸之间正式实现通邮、通商与通航,达成直接“三通”。
一直以来,台湾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回归、祖国统一不仅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更是历史的必然结局。
任何人或组织都不能够抵挡这一浩荡之势,而任何想阻挠这一结果到来的居心叵测之人,终将会得到历史和人民的审判。
台湾必将回归!祖国必将统一!我们期待的这一天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