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圆明园被烧,都痛恨英法联军,可是从一些资料记载上来看,对圆明园被烧这件事情,法国处于一种被冤枉的状态。虽然法国也参与了圆明园的洗劫、抢掠,可对对于这一件绝无仅有的艺术品,还是持有保留的意见,想通过这个和大清谈判,获取一些赔偿。
可以英国人不管哪些,坚持要烧掉圆明园,理由也让中国人深思。
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歧呢!
在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之前,法国的军人也烧毁了几幢皇家别院。在围困圆明园之后,英国大使——额尔金,就建议直接焚毁圆明园。
其理由有两个:一个就是用这种方式惩罚中国皇帝,就是因为中国曾经俘虏关押过,英国的谈判师团,并导致大部分人死亡。
第二个,想先烧掉圆明园,告诉中国的皇帝,不久就会焚烧紫禁城,借此要挟中国的皇帝接受所有的条约,这才是战争的核心。
法国大使——格罗伯爵,极力反对英国的这一个计划,根据一些资料记载,格罗伯爵曾经专门写信给额尔金,告诉他:新的条约很快就签署,没有必要焚烧圆明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威胁焚烧紫禁城,更加的直接有效。
法国指挥官蒙托邦,也收到英国的求助信,希望能够协助他们烧掉圆明园。蒙托邦的回信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火烧圆明园只是一种报复心理,会毁掉双方之间的谈判。如果谈判破裂,军队只能焚烧紫禁城,这样的话大清也就灭亡了,根本有悖于战争谈判的目的。
10月18日,英军开始焚烧圆明园之后,蒙托邦立即通知法国,不是从战略角度,而是从道德文化上,对英国进行了谴责:英国已经去烧圆明园了,所有的宏伟宝塔,所有的艺术品,都陷于烈火之中。这是赤裸裸的报复行为,是文明国家的发生的卑劣行径。
蒙托邦的观点很明显,发对用军事力量,去毁坏文化遗产。
吕西——法国的一个士兵,在他给父亲的信件中,也有一段记录:圆明园的珍奇宝贝,早已经被洗劫一空,然而这座宫殿仍然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现在被毁之一炬,英国人只为快感,而带来的这场毁灭,是可耻的。他也认为,法国人没有参与其中,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除此之外,吕西还有一封信这样写道:一个世界的奇迹,一个几代人留下的杰作,我一生见过最美的地方,圆明园被我们掠夺,而被英国人彻底摧毁了。
对于焚烧圆明园的过程,英国译员郁和,也有详细的记录:从圆明园、颐和园、香山,英国的军队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掠夺了一切宝物,还焚烧了他们所见的所有建筑物。在记录中,他赞赏颐和园的艺术价值,之所以放过了玉泉山上的宝塔,也正是他觉得是一件艺术品。还宣称,万寿山上的景色非常的美。
英国认为“火烧圆明园”是一种正义的行为,可是在欧洲地区,很多人都他们的行为感到不耻。
纪尧姆·鲍狄埃,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法国洗劫圆明园之后,大多数的珍奇异宝被献给了法国的国王和皇后。
1861年2月,所有的珍宝运到巴黎之后,被安置在杜伊勒里宫中,想公众展示了两个多月。鲍狄埃在法国报纸上,发表文章,将这次战争定性为艺术与战争之战,而并不是中法之战。
他在文章中指出,残酷的战争,让一个帝王的珍藏,散落到世界各地,法国只是一小部分,并不能展现中国艺术的全貌。他们也对法国洗劫圆明园是否正义,进行定论。他认为不管正义与否,战争都文化遗产的破坏,是难以估计的。
鲍狄埃认为,中国、法国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只是在文化反面进行分析,不管是哪个国家,任何毁灭文化的罪行,都是可以饶恕的,他只是从纯净的艺术角度,感叹中国的艺术之美。
而另一大作家——雨果,他就直言不讳地说道,英法对圆明园的洗劫、破坏是滔天罪行,完全是强盗的行为,任何时候都不值得原谅。
然而所有的评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毁灭圆明园之外,英法对中国的战争,本身就是一个侵略的,不正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