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之一,时至今日,诸葛亮已经成为了“千古第一忠臣”。说到诸葛亮,人们肯定会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在刘备驾崩后,诸葛亮也是全心为蜀汉的,没有半点私心。这是很难得的。
这一点与曹魏的司马懿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写几乎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正史中的诸葛亮虽然没有《三国演义》中的厉害,但是诸葛亮也是有本事的。因此无论是正史还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都是非常厉害的。
现如今看来,诸葛亮高风亮节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政治品格让后人敬佩,即使是在古代史中,像诸葛亮一样的人都是少之又少的。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蜀地仍然有很多武侯祠,这就是当地百姓专门用来祭祀诸葛亮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神机妙算,不可否认的是,因为作者罗贯中是赞同蜀汉的,可问题是三国时期的争霸有很多,同时三国时期的厉害人物就更多了。由于在文学作品、戏曲等作品的描写中,诸葛亮几乎成为了百姓心目中的神。
可是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为“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句话的意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确实没大有天赋,可是对于陈寿这样的评价,后世史学界对此评价不一。由此史学界对此出现了争议。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诸葛亮没有听从魏延的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这样的计策诸葛亮没有听从,当时的诸葛亮没有采取魏延的策略,这一点被后世所诟病。可是,诸葛亮深知,在夷陵之战后,蜀汉国力下降,想要进行大规模的作战,几乎是不现实的。
晚年时期的诸葛亮改变了策略,此时的诸葛亮采取了以退为进。常年的北伐让蜀汉国力大大下降,此时的蜀汉维持国力就已经是不错了。常年的战争更是让百姓苦不堪言,就连刘禅都无法理解诸葛亮的苦心,这让蜀汉进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计策呢?原因有二,第一点就是,魏延不受诸葛亮的信任,魏延是蜀汉大将,同时军事能力过人,可是魏延身上有反骨,其次就是为人自负高傲,因此诸葛亮对魏延是不信任的,甚至是有些反感魏延。
由于诸葛亮的不信任,那么魏延提出的计策,诸葛亮肯定是半信半疑的。兵出子午谷是一步险棋,这与诸葛亮的性格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子午谷一旦有埋伏,那么数万蜀国军队将重蹈夷陵之战的覆辙,本身夷陵之战就让蜀汉损失惨重,假如兵出子午谷受到埋伏,那么蜀汉的国力将大大下降。
千年之后,看诸葛亮的决策,肯定是正确的。兵出子午谷固然是一条捷径,但是在明朝时期,农民军领袖高迎祥率领6万军队,准备进军关中平原,高迎祥采取了魏延的兵出子午谷。这场战争却受到了明军的圈套。明军统帅孙传庭早就埋伏了起来。
那么结果可想而知,高迎祥的6万大军全军覆没。正因如此,明末高迎祥的起义军遭到了重创。正是因为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想法,才让蜀汉大军避免了被埋伏的结局。现如今看来,一旦诸葛亮进军子午谷,必然全军覆灭。这就是后果。
现如今看来,幸好当时的诸葛亮拒绝采纳了兵出子午谷,否则蜀汉的命运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那么,从这一点来说,《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有失偏颇。《三国志》对诸葛亮内政的评价很高,现如今看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