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秦淮新河工程开工建设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秦淮河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在历史上,秦淮河极负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同时,作为南京市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几乎环绕整个金陵城,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也被称作是“南京的母亲河”。
秦淮河“家族”成员众多,其中1975年开挖的秦淮新河,不仅是最年轻的成员,也记录了一段“立下愚公移山志 誓把山河重安排”慷慨激昂、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
1
亟待解决:南京旱涝灾害频繁
秦淮河上游水源复杂,易涝易旱,民间流传着“水少愁,水多忧,担心害怕度春秋”的民谣。
新中国成立后,在秦淮河流域开展了一系列水利工程,浚河修堤,建闸筑桥,兴建大小水库171座,提高蓄水、泄洪能力,大大减少了水旱灾害,沿河地区粮食生产亩产20多年间增加了三四倍。
然而南京水旱灾害仍然没有彻底解决,由于秦淮河下游主河道断面不足,不能根本解决洪水出路,难以应对特大洪水侵袭。1954年,秦淮河发生洪涝灾害,漫决圩堤400多处,江宁县倒塌房屋近4万间,受灾群众达25万多;1966年大旱,由于缺乏水利设施,受灾面积30万亩。
1975年秦淮新河工程开工建设
据1977年的资料数据显示,每年汛期投入防汛和汛后修堤的劳力达10余万人,仅江宁县常年用于排涝的经费就在百万元以上,给沿河两岸人民精神上和经济上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屡次遭遇旱涝灾害后,南京下定决心根治秦淮河。经过几年时间的实地查勘,省水利厅先后提出东线、西线、北河线及老河拓宽等7个方案。
工程规划设计最终确认西线方案为秦淮新河的最优路线,即由秦淮老河干流江宁岔路口河定桥向西,切铁心桥分水岭,经西善桥穿沙洲圩,在金胜村入江,全长16.8公里,设计流量为800立方米1秒。
1974年,江苏省通过《秦淮河流域水利规划报告》,提出开辟新河分洪的方案。很快,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成立秦淮新河指挥部,以便跨地区跨部门协调力量。
2
开工建设:人挑肩扛的“人海战术”
1975年12月20日,秦淮新河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秦淮新河的开挖,除少量使用以柴油机为动力、用钢丝绳牵引小板车爬坡拉土外,主要继承了传统人挑肩扛的“人海战术”。
1975年秦淮新河工程开工建设
在施工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切岭,在西线工程中,秦淮新河要横贯韩府山四个海拔30米左右的山头,穿越长度2.9公里,即难度最大的切岭段工程。根据秦淮新河工程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由江宁县组织3万人于1975年12月20日破土动工,用4个月的时间挖掉山头表面10米左右厚的表层土,共295万立方米。
接着,组织6000人的专业队进行切岭施工。切岭坡高路陡,运石难度极大,斜坡长达200余米,落差20余米,拖车的民工每人每天要跑五六十里路程。
而且,10米土层下的岩石为蒙脱石,遇水即膨胀崩解为粉末,需要从高岗上运送黄土替换河底、河坡的膨胀土,再用块石垒砌高达15米的护面,工程量极大。完成切岭土方花了两年多时间,相当于一个年产230多万吨的矿山开采量。
1975年秦淮新河工程开工建设
据当年的老同志回忆,“开山劈石的民工兄弟,吃的是小菜饭,睡的是地铺,面对的是伤残与牺牲。特别是从开挖面向坡顶运送土石方时,卷扬机上的挂钩和装土的板车连接时,稍有不慎,麻木或冻僵的手指就会被钢丝绳切断”“当年的总结大会上,指挥长说起‘断指捡了一箩筐’,顿时泪流满面,参会者无不动容”。
接下来就是土方开挖工程,1978年11月8日,秦淮新河土方开挖工程全面动工。宁镇两市郊县共发动12万民工、江宁县10万民工,共22万水利大军分布在一条16.8公里长的土方施工战线上,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挖土、送土的人摩肩接踵,一片人的海洋。
最终,镇江地区民工用了40天的时间,挖运土570万立方米,完成了7公里的挖河筑堤工程。江宁县10万人用58天挖运土555万立方米,完成了8公里的挖河筑堤工程。
3
万众一心:秦淮河流域进入了“安澜时代”
当年,随着秦淮新河工程的出现,涌现出了《工程情况》《简报》与《工地战报》《战地生活》《切岭战报》《花园战报》等一系列的学习材料和各民兵营自编的报刊,又随着工程的顺利结束而消失。
它们详细记载了秦淮新河工程施工中的方方面面,有力激发了民工开挖秦淮新河的建设热情。可以说,宣传工作在秦淮新河工程建设中占据特殊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工程施工、后勤保障同等重要。
在气比钢多的年代,人定胜天是啃掉硬骨头工程的唯一信念。在《工地战报》第8期花园营通讯组《想着干,比着干,争着干》记载:“花园公社民兵营临江连的全体战士,通过学习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激发革命干劲,排与排之间开展了革命竞赛,人人争当红旗突击手:大家想着干,比着干,争着干,决心以实际行动做出新成绩,迎接师部誓师大会的胜利召开。”可见民兵营还开展了诸如“革命竞赛”“讨论总结”等类似的学习活动。秦淮新河工程那蜿蜒10公里的工地上处处洋溢着你追我赶、实干苦干的奋斗氛围,极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
刊登宣传的先进事迹也是不胜枚举,这些人里有参与工程的民工、下乡的知识青年、年过半百的老人,还有体弱肩柔的女同志,他们听从党的号召,为了秦淮新河工程毅然放弃自己的私事投入工程建设。
当然,有如此积极的建设氛围,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不可忽视。这些干部并不局限于直接参加工程的一线人员,很多地方的基层干部受到秦淮新河工地上那热火朝天氛围的感染,毅然走入工地与民工战士们一同奋斗,为秦淮新河的早日竣工贡献自己的力量。《工地战报》第23期就报道了江宁县机关干部与民工战士们一起努力为秦淮新河工程添砖加瓦的事迹。
在《工地战报》第8期,文章有记载,周岗公社民兵营长干连有一支由女同志组成的特殊队伍,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努力奋斗,还喊出了“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的豪言壮语。
当地群众对秦淮新河工程的大力支持,是工程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就住宿方面而言,秦淮新河工程的民兵得到当地群众的慷慨援助。当时约有7万镇江地区的民兵住宿在当地民房附近临时搭建的工棚中,其余民兵大都住民房。江宁县为安排好民兵住宿,从县委到公社、从工矿到大队都成立了接待组,层层动员,逐户落实,尽量把好房子让给民兵住。
在此背景下,工程民兵与当地群众深入接触,发生了许多感人事迹。在1978年12月25日的秦淮新河工程镇江地区指挥部《简报》第10期特意选登了四个小片段,表达对南京市各级单位以及广大群众的感谢。
1980年1月25日,秦淮新河工程全部完工后,正式通水。秦淮新河使秦淮河增加了一条新的排水出路,洪水时可以分洪,干旱时可以抽引江水,为保障南京城区、机场、工矿的防洪安全,秦淮河流域真正从“水患时代”进入了“安澜时代”。
内容、图片来源:金陵档案
编辑:孙雪
审核:李明阳、马宁、康云
发布: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