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左宗棠70岁赴京,全城商铺自发停业,沿途100里百姓磕头送行
创始人
2025-07-22 17:02:28
0

左宗棠70岁赴京,全城商铺自发停业,沿途100里百姓磕头送行

1880年的冬天,甘肃兰州城里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氛围。街道上人头攒动,商铺纷纷关门停业,人们的脸上既有不舍,又带着敬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即将启程赴京,他的离去牵动了整个城市的心。沿途百里,百姓自发跪地磕头相送,场面震撼人心。这位老者究竟是谁?为何能得到如此礼遇?他此行赴京又有何等重要使命?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非凡经历。

一、诏书千里来,年届古稀再临朝

1880年8月11日,一纸诏书从紫禁城发出,穿越千山万水,飞向遥远的新疆。这道诏书承载着清廷的殷切期望,也将改变一位年届古稀老人的人生轨迹。

诏书的内容言简意赅,却字字千钧。朝廷面临内忧外患,急需一位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大臣来担任军机大臣。皇帝的目光落在了远在新疆的左宗棠身上。此时的左宗棠已经70岁高龄,正在新疆进行一系列改革,涉及经济、教育、行政等多个领域。

接到诏书的左宗棠并未因年事已高而推辞。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毅然决定启程赴京。从新疆哈密出发,左宗棠一路风尘仆仆,历经四个多月的艰辛journey,终于在1880年12月22日抵达甘肃兰州。

消息如同一阵旋风,很快传遍了甘肃全境。左宗棠在西北地区的功绩深入人心,百姓们对这位老人充满了敬意和不舍。他们明白,70岁的左宗棠此去京城,很可能就是永别。一时间,甘肃所有的城镇、村庄都将左宗棠的离任作为唯一的议论话题。

在当时通讯极不发达的甘肃,一个人的离职能够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足见左宗棠的影响力之大。他的为人处世、政绩功劳,在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人们对这位让人既敬又畏的长者,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离开兰州的那一天,整个城市仿佛按下了暂停键。所有的商铺都自发停止营业,街道上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百姓。这种规模的自发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实属罕见,充分体现了民众对左宗棠的爱戴之情。

更令人震撼的是,在城外沿途一百多里的道路上,排列着密密麻麻的百姓。他们不畏严寒,不辞辛劳,只为亲眼目送这位功勋卓著的老人最后一程。当左宗棠的车驾经过时,人们纷纷跪地磕头,以最崇高的礼节表达对他的敬意。

这场浩大的送行盛况,不仅是对左宗棠个人的褒奖,更是百姓对清廷官员中难得一见的清官、能臣的珍视。在那个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的年代,左宗棠的为政之道和爱民之心,赢得了百姓发自内心的敬重。

左宗棠此行的终点是京城,但他的影响却远未止步于此。1881年2月24日,当他抵达京城的同时,中俄两国签订了《伊犁条约》,清朝从俄国手中收回了新疆的伊犁地区。这一外交成果与左宗棠在新疆的经营密不可分,也为他的京城之行增添了几分历史意义。

从新疆到京城,跨越千山万水,左宗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这次赴京之旅,不仅是个人仕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篇章。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臣,将以怎样的姿态重返朝堂?他又将如何应对京城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这一切都令人充满期待。

二、铁血硬汉柔情难掩,京城重逢旧人新貌

左宗棠带着甘肃百姓的祝福和期盼,终于抵达了京城。然而,京城的迎接却与他预想的大相径庭。当他来到城门口时,竟被人强行拉下马来。守门人要求他交纳40,000两白银才能入城,这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大为惊讶。

原来,京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所有结束任期、奉诏进京的高官在城门口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银两,才能入城。有些官员甚至一次性交纳高达10万两。这种陋习反映了清王朝末期的腐败之风,也预示着这个庞大帝国已经开始走向衰落。

面对这种无理要求,左宗棠毫不妥协。他坚定地说:"这种钱坚决不交!皇帝让我来京城,如果见皇帝都要交钱,你去给朝廷要去!我是一分钱也不给。"这番言辞展现了左宗棠刚正不阿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对朝廷腐败行为的不满。

就这样,左宗棠被挡在城门外整整5天。这位为国征战多年的功臣,竟然因为不愿行贿而无法入城,这一幕堪称讽刺。最终,在一些明事理的官员斡旋下,左宗棠才得以进入京城。

入城后的第二天,左宗棠便被安排觐见皇太后。由于慈禧太后重病在身,接见他的是慈安皇太后。当这位风尘仆仆从新疆哈密来到京城的老臣第一次见到慈安皇太后时,竟然失声痛哭。

这一幕令人震撼。平日里以铁血形象示人的左宗棠,此刻却展现出了柔情的一面。慈安皇太后深明大义,对左宗棠的艰辛遭遇表示了深切的理解。她温和地说道:"左爱卿,您受委屈了,您受苦了。"这句简单的问候,却如同一股暖流,冲破了这位70岁老人多年来筑起的坚强情感防线。

在这个感人的时刻,左宗棠因风沙而红肿的双眼引起了慈安太后的注意。她询问左宗棠如何保护眼睛,左宗棠回答说平常戴墨镜,但因为觐见太后,为表恭敬而未戴。慈安太后体恤老臣,坚持让他戴上墨镜。

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和左宗棠开玩笑。就在他准备戴上墨镜的时候,不小心将眼镜掉落在地上,摔得粉碎。这个小插曲本可能就此结束,但慈安太后的下一个举动却让所有人都惊讶不已。

她命太监取来已故咸丰皇帝生前使用的眼镜,赠予左宗棠。这份礼物不仅价值连城,更是蕴含了深厚的政治意义。它象征着皇室对左宗棠的信任和重视,也预示着左宗棠在未来朝政中的重要地位。

接见结束后,恭亲王引领左宗棠见过其他权贵。其中第一个就是官文,这个名字勾起了左宗棠许多往事。在太平天国时期,官文曾任湖广总督,是满人贵族。当时的他对左宗棠这个小小的幕僚极为傲慢,常以"那个师爷"来称呼左宗棠。

此时在京城重逢,物是人非,昔日的小吏已成为朝廷重臣。左宗棠并未因地位的变化而忘记过去,他对官文说:"你一定记得我,我就是你曾经说的'那个师爷'。"这番话让官文顿时尴尬万分,也给在场的其他权贵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左宗棠的这次京城之行,不仅是他个人仕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清朝政坛的一次巨大变动。他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掌管兵部大权。这个任命既是对他过往功绩的肯定,也是朝廷对他的殷切期望。

然而,京城的政治生态与左宗棠熟悉的疆场大不相同。他很快就发现,在这个权力的中心,太监群体对朝廷官员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根据惯例,新任高级官员需要给宣读任命书的太监一个大红包。左宗棠给了100两白银,却被认为太少。最后还是恭亲王替他给了太监8000两,才算了结此事。

这件事让左宗棠深感京城官场的复杂,也让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并不适合在这里久留。但作为一个忠心报国的臣子,他依然准备在这个全新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海军梦碎泪洒福州,鸿鹄之志未曾改

左宗棠在京城的日子并不轻松。作为新任的军机大臣,他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一个地方——福建福州。在那里,有一个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项目:福州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在任闽浙总督期间,创办了福州船政局。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培养海军人才和造船技术人员的学校,也是左宗棠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战略的重要一环。他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为中国培养出一批精通西方先进技术的人才,进而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保卫国家的海疆。

然而,18年过去了,左宗棠的海军梦想却仍未实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惨败,这让左宗棠深感痛心。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在繁忙的朝政之余,他决定亲自前往福州,视察船政局的情况。

1885年初,左宗棠启程前往福州。当他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往事如潮水般涌来。18年前,他在这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期待它能长成参天大树。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在船政局,左宗棠看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果。船政局的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造船技术,一些毕业生甚至成为了优秀的海军军官。但是,他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支持,船政局的设备已经落后,很多先进的技术无法应用。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并未得到合适的岗位,他们的才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站在船政局的码头上,左宗棠望着远处的海面,不禁潸然泪下。他想到了18年来的艰辛努力,想到了在马尾海战中牺牲的将士们,更想到了中国海军的未来。这位铁血硬汉,在这一刻显露出了罕见的脆弱。

然而,左宗棠并未被挫折打倒。他立即召集船政局的官员和教师,详细了解了当前的困难和需求。他承诺回京后会向朝廷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也要求船政局的人员要坚持初心,继续为中国海军的发展贡献力量。

左宗棠的到访不仅给船政局的师生带来了鼓舞,也引起了福州当地的轰动。许多市民自发来到船政局外,希望一睹这位功勋卓著的老人的风采。其中,有不少是外国移民。他们听说左宗棠来访,特意组织了一场鸣炮仪式来表示敬意。

这场鸣炮仪式颇具特色。外国移民们用自制的简易炮筒,装入火药后点燃,发出一声声巨响。虽然简陋,但却体现了他们对左宗棠的尊重。这一幕也从侧面反映出左宗棠在国际上的声望。即使是在异国他乡的外国人,也对这位中国的老将军怀有敬意。

左宗棠对这场特殊的欢迎仪式深感触动。他亲自接见了这些外国移民的代表,与他们进行了交谈。在谈话中,左宗棠展现出了开放包容的态度。他表示,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这番话不仅赢得了外国移民的赞赏,也为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福州的日子虽然短暂,但却给左宗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挑战。这次视察让他更加坚定了发展海军的决心。他明白,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离开福州时,左宗棠的心情复杂。他对船政局的未来充满期待,但也深知实现海军梦想的道路还很漫长。然而,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并未被困难吓倒。相反,他的鸿鹄之志更加坚定。他决心在有生之年,为中国海军的发展继续奋斗。

回京后,左宗棠立即着手为船政局争取更多支持。他向朝廷提交了详细的报告,指出了发展海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虽然朝廷的反应并不如他所愿,但他并未放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继续为实现自己的海军梦想而努力。

四、人生百年今古稀,最后一搏定河山

左宗棠回京后不久,清廷面临了一个严峻的挑战。1885年,英国与俄国在阿富汗帕米尔高原的争端日益激烈,两国的势力不断向中国西北边疆渗透。这不仅威胁到了新疆的安全,更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领土完整。面对这一危机,朝廷内部意见不一,有人主张妥协,有人主张抵抗,争论不休。

在这关键时刻,年逾古稀的左宗棠再次挺身而出。他向光绪皇帝上书,强调新疆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防御措施。他说:"新疆乃我国西北门户,若失之,则中原危矣。臣请派兵驻守,修筑城防,以固边疆。"

左宗棠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皇帝召开军机处会议,专门讨论这一问题。会议上,左宗棠慷慨陈词,他回顾了自己平定新疆的经历,强调了新疆在地理、经济和战略上的重要性。他说:"新疆之地,物产丰富,战略位置重要,若为外敌所占,则我国西北将无险可守。"

然而,反对的声音也不小。一些大臣认为,中国刚刚经历中法战争,国力疲惫,不宜再起战端。他们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面对这些反对意见,左宗棠并未退缩。他反驳道:"外交固然重要,但若无实力作后盾,何以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展现决心,方能赢得尊重。"

经过激烈的辩论,左宗棠的意见最终得到了采纳。朝廷决定加强新疆的防御,并派遣使团与英俄两国交涉。这个决定标志着左宗棠在晚年又一次影响了国家的重大决策。

为了落实这个决定,左宗棠亲自参与了具体计划的制定。尽管年事已高,他仍然工作到深夜,详细规划每一个环节。他提出要在新疆各要地修筑城防,培训当地民兵,同时加强与当地各族的联系,巩固民心。

在左宗棠的建议下,朝廷还决定在新疆设立电报线,以加强与内地的联系。这在当时是一项极为先进的措施,显示了左宗棠的远见卓识。他说:"以今日之技术,可使千里之外如在咫尺,此乃御敌之利器也。"

然而,这项艰巨的任务并非一帆风顺。首先是资金问题,修筑城防、架设电报线都需要大量资金,而朝廷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左宗棠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向民间募集资金。他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相信,只要我们说明情况,百姓定会慷慨解囊。"

这个建议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担心这会加重百姓负担,有人则质疑能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但左宗棠坚持己见,他亲自起草了募捐公告,详细说明了加强新疆防御的重要性。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这次募捐获得了广泛响应,不仅筹集到了大量资金,还提高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与新疆各族和睦相处。左宗棠深知,要守住新疆,光靠军事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赢得当地各族的支持。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尊重各族风俗、保护宗教信仰、发展地方经济等。他说:"治疆之道,在于安民。只有让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新疆才能真正稳定。"

左宗棠的这些建议不仅适用于当时,对后世的新疆治理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主张的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思路,成为了后来新疆政策的重要基础。

在左宗棠的努力下,新疆的防务得到了显著加强。英俄两国也意识到中国保卫新疆的决心,暂时放缓了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步伐。这次危机的成功处理,成为了左宗棠晚年的又一个重大功绩。

然而,这项艰巨的任务也消耗了老人的大量精力。在紧张的工作中,左宗棠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但即使在病榻上,他仍然关心着新疆的事务,不断向朝廷提出建议。

1885年9月,左宗棠再次向皇帝上书,这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份奏折。在奏折中,他再次强调了新疆对中国的重要性,并恳请皇帝继续重视西北边防。他写道:"臣年事已高,恐难再为国效力。然臣唯一愿望,便是见我大清疆土完整,百姓安居乐业。"

这份奏折字字恳切,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这位老臣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光绪皇帝看后深受感动,特意派人前往慰问。然而,左宗棠的健康状况已经每况愈下,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

五、功成身退归故里,精神永存照后人

1885年9月12日,左宗棠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消息传出,举国震惊。光绪皇帝闻讯后,亲自为左宗棠撰写了挽联:"名垂青史,功在社稷;忠勇盖世,志存君国。"这不仅是对左宗棠一生功绩的高度肯定,也体现了皇帝对这位老臣的深切哀悼。

按照左宗棠生前的遗愿,他的灵柩被运回湖南湘阴老家安葬。沿途所过之处,无不哀鸿遍野,百姓自发聚集在道路两旁,向这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老人致以最后的敬意。

在湘阴,左宗棠的葬礼规格之高,在当地史无前例。不仅朝廷派出大员主持,各地官员、士绅也纷纷前来吊唁。更令人感动的是,许多普通百姓自发组织了祭奠活动。他们中有的是左宗棠曾经帮助过的贫困农民,有的是受过他教诲的学生,还有的只是仰慕他的事迹而来。这场葬礼不仅是对左宗棠的告别,更是对他一生功绩的集中展现。

葬礼结束后,左宗棠的影响并未随之消散。相反,他的精神开始以各种形式在民间传播。在湘阴,当地人自发组织了"左公祠",用以纪念这位乡贤。祠堂内不仅陈列了左宗棠的遗物,还有详细介绍他生平事迹的展板。每年的祭祀活动,都会吸引大批民众前来参加。

不仅是在湘阴,在左宗棠曾经治理过的地方,也纷纷建立了纪念他的场所。在福建,人们在船政局旧址建立了左宗棠纪念馆,以缅怀他发展海军的贡献。在新疆,各地都有以左宗棠命名的街道或建筑,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他的怀念。

左宗棠的事迹也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广为流传。当时的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歌颂他的诗文,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著名诗人黄遵宪就写下了"经营四十年,手定新疆局"的名句,高度概括了左宗棠的功绩。这些诗文不仅在文人圈子里传诵,也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更有意思的是,左宗棠的故事开始进入民间艺术形式。在湖南,出现了以左宗棠为主角的花鼓戏,生动地描绘了他平定太平天国、收复新疆的事迹。这些戏剧在乡间广为流传,成为普及左宗棠事迹的重要途径。

左宗棠的影响甚至超出了中国的范围。在西方,他的事迹也引起了关注。一些来华的传教士和外交官在其著作中详细记录了左宗棠的生平,称赞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些记录为西方世界了解晚清中国提供了重要材料。

然而,对左宗棠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他留下的思想遗产。他主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重视海防、发展实业等思想,在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响应。许多维新派人士将左宗棠视为先驱,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左宗棠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左宗棠去世后,他的家族也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为国家做贡献。他的孙子左梦庚在辛亥革命后加入了国民党,参与了北伐战争,后来还担任过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左宗棠的曾孙左宗梁则是著名的外交官,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教育领域,左宗棠的影响同样深远。他生前十分重视教育,认为"兴学乃强国之本"。他去世后,其家人和门生按照他的遗愿,在湘阴创办了多所学校。这些学校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时至今日,左宗棠的精神仍在影响着后人。在湘阴,每年都会举行纪念左宗棠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民众和学者参加。在这些活动中,人们不仅缅怀左宗棠的功绩,更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

左宗棠的故居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实物展览、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全面了解左宗棠的生平事迹。许多参观者表示,通过参观左宗棠故居,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为民服务的精神。

在学术界,关于左宗棠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近年来,随着更多史料的发掘,学者们对左宗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有学者指出,左宗棠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他的许多思想和主张,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内容

云评论 | 丙烯:首日全线...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油市小蓝莓) “能源化工家族”再添“新丁”...
2025-07-23 00:38:08
金价“狂飙”再创新高,何时...
金融投资报记者 贺梦璐 现货黄金猛然“狂飙”,创近五周新高,资本市...
2025-07-23 00:36:53
同聚中原·共赢未来,202...
近年来,中国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成为全球清洁能源转型...
2025-07-23 00:36:36
东盟成重要支点,外资银行发...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佳 北京报道 在全...
2025-07-23 00:36:13
原创 ...
在全球水资源紧张的今天,非洲腹地却藏着一片“超级水库”,足以供全人...
2025-07-23 00:36:08
第一次去新疆,怎么玩才算没...
谁不想在新疆的夏天里醉一次?看喀纳斯的湖水把阳光泡成碎金,踩伊犁的...
2025-07-23 00:36:04
国家外汇管理局答每经问:上...
7月2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外汇收支数据...
2025-07-23 00:35:33
阿联酋航空杭州-迪拜航线即...
2025年7月22日,由鲸鸿动能、阿联酋航空与迪拜经济和旅游部联合...
2025-07-23 00:35:20
又一家海洋馆上市公司要易主...
每经记者|舒冬妮 每经编辑|文多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少婷 ...
2025-07-23 00:34:38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敌友纠缠,万世不安。 胡适说人就是一团矛盾,人活着就要不断地在敌友之间纠缠。有些人纠缠来纠缠去,最后...
原创 刘... 三顾茅庐问, 高才天下知, 笑当时诸葛成何计? 出师未回,长星坠地, 蜀国空悲,不如醉还醒,醒而醉。...
原创 这...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下阶级制度十分严重,普通人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正因如此每年的科举都会吸引大量...
文化中国行:参观周邓纪念馆 传...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天津北方网讯:1日,很多人来到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缅怀老一辈革命家,重温峥...
原创 霍... 霍去病作为西汉名将,在抗击异族侵略,收复失地的过程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仅仅二十一岁就封狼居胥,将匈奴...
原创 史... 要说20世纪后半叶对全球影响最为重大的事件,无疑是苏联的解体了。这个曾经主导世界共产主义阵营的老大哥...
原创 女... 奖金从1500万跌到300万,这个数字对比够残酷吧? 中国女篮这次亚洲杯只拿了个季军,说不失落那是假...
第二届中国高校数字高尔夫教育发... 7月20日,由天津体育学院主办、高尔夫尊中国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高校数字高尔夫教育发展论坛”在高尔夫尊...
共同谱写人民共和国更加绚丽精彩... 本文转自【《求是》】; 共同谱写人民共和国更加绚丽精彩的新篇章 《求是》杂志评论员 北京,天安门。 ...
原创 三... 戴、庄、严三姓为我国的大姓,三个姓氏全部人口,全国约1000万左右。其中: 戴姓,全国人口约49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