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四川成都,蒋介石的智囊团正在紧锣密鼓地商讨对策。红军屡次突破国民党的围剿,让蒋介石焦头烂额。这时,一个名叫杨永泰的人站了出来,他的一番话,让在场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蒋介石的智囊团:为了对付红军,蒋介石找来了一群"高人"
当时的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斗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蒋介石为了消灭红军,可以说是绞尽脑汁。他找来了一群所谓的"高人",组成了自己的智囊团。这些人里面,有军事专家,有政治顾问,还有经济学家。他们的任务就是想办法干掉红军。
但是,事情并没有蒋介石想象的那么顺利。红军就像打不死的小强,每次都能在国民党的围剿中顽强地生存下来。这可把蒋介石给愁坏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囊团是不是都是一群草包。
这时候,一个叫杨永泰的人站了出来。这个杨永泰可不是一般人,他是蒋介石的得力助手,在智囊团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他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毒辣的计策。
杨永泰的毒计:断了红军的"米袋子",逼他们上绝路
杨永泰的计策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断了红军的"米袋子"。他认为,红军之所以能够屡次突破国民党的围剿,关键在于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老百姓给红军提供粮食,提供情报,甚至还有人参加红军。如果能够切断红军和老百姓之间的联系,红军就会像无根的浮萍,失去生存的基础。
杨永泰的这个想法,可以说是打到了红军的痛处。要知道,红军一直强调"军民鱼水情",就是因为他们深知没有人民的支持,革命就无法成功。现在杨永泰提出要切断这种联系,无疑是要把红军往死路上逼。
蒋介石听了杨永泰的计策,眼睛一亮。他觉得这个办法确实高明,比那些只知道正面硬碰硬的将军们高明多了。于是,他立即下令实施杨永泰的计划。
围剿升级:红军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杨永泰的计策一出,国民党的围剿立即升级。他们不再只是单纯地追击红军,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控制老百姓上。
国民党军队在红军根据地周围设立了严密的封锁线。任何人想进出根据地,都要经过严格检查。如果发现有人给红军送粮食或者传递情报,轻则抓起来,重则直接枪毙。这一招可狠了,很多原本支持红军的老百姓都不敢轻举妄动了。
国民党还在根据地周围大肆宣传,说红军如何如何坏,如何如何害人。他们甚至还找来一些"演员",装作是被红军迫害过的老百姓,到处控诉红军的"罪行"。这一招可以说是釜底抽薪,直接动摇了红军的群众基础。
最狠的是,国民党还实行了连坐制。只要发现谁家和红军有关系,不管是近亲还是远亲,统统抓起来。这下可把老百姓吓坏了,谁还敢和红军有来往?
红军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粮食越来越少,新兵也招不到了,就连情报都难以获得。眼看着形势越来越不利,红军的领导们也开始急了。
生死抉择:红军该何去何从?
红军的处境越来越艰难,领导层内部也出现了分歧。有人主张坚持打游击,有人则认为应该突围转移。争论越来越激烈,甚至差点闹出内讧。
就时候,毛泽东站了出来。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如果继续留在原地,很可能会全军覆没。但如果贸然突围,又可能会遭受重创。经过反复权衡,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长征。
这个提议一出,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支持,认为这是唯一的出路;也有人反对,觉得这简直就是自寻死路。争论持续了好几天,最后在毛泽东的说服下,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当时,没有人知道这次长征会持续多久,也没有人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他们只知道,留下来就是死路一条,而长征至少还有一线生机。
长征的路上,红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国民党的追兵在后面穷追不舍,沿途的自然环境也异常恶劣。他们要翻越雪山,穿过草地,还要面对当地土匪的袭击。每一天,都有人倒下,再也站不起来。
但是,红军并没有被击垮。相反,这次长征反而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他们在长征中总结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干部。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长途跋涉中传播了革命的种子,为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而在另一边,杨永泰却没有等来他期待的胜利。他的计策虽然逼得红军不得不进行长征,但却没能彻底消灭红军。相反,红军通过长征,不仅保存了实力,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杨永泰的计策,本来是想置红军于死地,没想到反而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长征不仅没有让红军覆灭,反而让他们在逆境中成长,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最坏的情况,可能恰恰是转机的开始。面对困难,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迎难而上。也许,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潜力,找到新的机遇。
至于杨永泰,他最后的结局并不好。他虽然一时得意,但最终还是难逃厄运。这也警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正大,不要耍小聪明,更不要搞阴谋诡计。否则,即使一时得逞,最后也难逃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