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一场严重的政治风暴席卷了苏联,赫鲁晓夫差点因此下台,事后苏联高层更是被清洗了大半。
身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可谓是以“铁血手段”处理了这场动乱,之后又连续催着中国表态,好掩盖一些上不得台面的问题。
然而太过急功近利终究会埋下一些隐患,苏联政权在此后越发动荡不安,也在一点点接近那个终究摆不脱的宿命。
当年苏联的政变究竟因何而起,中方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重生背后的假象
1956年,随着一份“秘密报告”在苏共二十大会议上被抛出,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彻底成为了世界舆论的焦点。
没有人想到赫鲁晓夫居然公开反对斯大林,甚至完全推翻斯大林时代苏联的一些发展政策。
要知道他本人就是斯大林时代的产物,更是斯大林一手提拔起来的后起之秀,但他上任后的“第一刀”便砍向了自己的前任。
在赫鲁晓夫看来,只要推翻斯大林,就能完全将苏联从过去低迷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但他想得显然太过简单,整个苏联的运转模式可以说都是斯大林构建的,推翻就意味着重建,而他并未解决这第二个问题。
上任之初,赫鲁晓夫便大力推动一系列社会改革。他也许并不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但他的执行力绝非常人所能及,敢于实践个人的一些想法。
对外,赫鲁晓夫恢复了和南斯拉夫断绝已久的关系,还大力发展了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对内,他大力开展工农业改革,这使得苏联国内的“玉米运动”一度达到了高潮。
但是由于苏联的气温和光照条件太差,玉米几乎结不出棒子,很多机构的官员便从国外购买玉米棒子来糊弄赫鲁晓夫。
玉米没种成,反倒催生了官员腐败,轰轰烈烈的“玉米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作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自然难辞其咎,这件事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他的能力不足。
赫鲁晓夫也十分清楚这一点,然而他并没有提升个人能力的意思,反而一味收拢权力,甚至不惜铲除“异己”。
当时苏联高层大致分为两股势力,一股是以赫鲁晓夫为首的改革派,另一股则是以莫洛托夫为首的古典派。
莫洛托夫等人一直以来都对斯大林充满崇拜,对赫鲁晓夫的做法自然不太感冒,但赫鲁晓夫并没有在乎他们的感受。
1953年7月,赫鲁晓夫不顾党内多人的反对,坚持要求枪决贝利亚。之后他又和主管经济的马林科夫吵了一架,并且还多次反驳外交大臣莫洛托夫的观点。
种种迹象都表明,赫鲁晓夫在不断加强自己的话语权,他不仅要在国家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还将手伸向了军事、经济以及外交等领域。
当时不少苏联学者都对赫鲁晓夫的行为做了总结,他们一致认为赫鲁晓夫并没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实力。
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自身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使得他在改革的进程中始终有些畏手畏脚。
就连赫鲁晓夫本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后来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苏联决定开始解冻,并自觉走下去的时候,大家,包括我在内,都对解冻感到担心,会不会因解冻而出现冲向我们的洪水,这将很难处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在任时的赫鲁晓夫并没有这样的认知。
1957年春,赫鲁晓夫信心满满地提出了一套经济改革方案,结果遭到了大多数主席团成员的反对。
在那些主席团成员看来,赫鲁晓夫的步子迈得未免有些太大了,而且太过急功近利,根本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严重的政治危机
中国民间有句古话“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裆”,一意孤行的赫鲁晓夫很快就尝到了这种滋味。
他以苏共第一书记的身份直接否定了所有反对意见,坚持要求推行他的经济改革政策。
这件事彻底激化了赫鲁晓夫和莫洛托夫等人之间的矛盾,莫洛托夫随后和马林科夫等人组建了一个团体,准备寻找机会一举将赫鲁晓夫搞下台。
很快莫洛托夫等人就等来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赫鲁晓夫将要出国进行一场为期9天的国事访问,这给了他们足够策划和串通的时间。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还拉拢了苏联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并且得到了布尔加宁的支持。
1957年6月14日,结束国事访问的赫鲁晓夫返回了国内,受到了莫洛托夫等人的热情欢迎。然而在这种祥和的氛围背后,却隐藏着一场足以颠覆苏联政权的政治危机。
4天后,正在家里休息的赫鲁晓夫接到了布尔加宁打来的电话,让他立刻前往克里姆林宫参加中央主席团会议。
赫鲁晓夫对突然提前的这场会议感到很疑惑,他表示没有必要提前召开会议,但布尔加宁的态度很坚决,赫鲁晓夫只好同意。
很快赫鲁晓夫就到达了克里姆林宫,而当他刚踏进会议厅大门的时候,便嗅到了一丝非比寻常的意味。
会议随即开始,赫鲁晓夫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遭到了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等人连珠炮般地攻击。
当所有矛盾都摆上台面之后,莫洛托夫等人也不再遮遮掩掩,一口气列出了赫鲁晓夫的“三宗罪”。
首先就是赫鲁晓夫的执政手段太过强硬,而且在经济上的做法严重脱离实际,给苏联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其次,他们认为赫鲁晓夫破坏了斯大林留下的集权领导制,表面上赫鲁晓夫否决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实则形成了以他为首的个人领导制。
最后莫洛托夫等人认为,赫鲁晓夫的做法伤害了国内民众的感情,甚至导致了后来波匈事件的发生。这些恶性事件不仅让苏联在国际上丢了声望,也丢了民心。
这“三宗罪”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赫鲁晓夫的弊端。他口口声声喊着民主两个字,却无力推动苏联进入新时代;他总是反对个人迷信,实际上却总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
听完莫洛托夫等人的“指控”后,赫鲁晓夫明显有些慌了,但他依然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问题,一直在尝试为自己的一些不当行为进行辩解。
莫洛托夫等人自然不打算给他翻盘的机会,决定将他“一棒子打死”,立刻就提出了对赫鲁晓夫罢免的决议。
当时一共有11名主席团成员参加会议,最终莫洛托夫等人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以7:4的结果结束了这场会议。
莫洛托夫等人随即对苏联最高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并且表示只有赫鲁晓夫“乖乖听话”,才能得到农业部部长这一职位。
歇斯底里的反击
赫鲁晓夫自然不甘心就这样被赶下台,他立刻组织召开了苏共中央全会,因为苏共第一书记是由中央全会投票选举产生的,即使被罢免也需要得到多数中央全会委员的同意。
莫洛托夫等人也知道他们计划中的漏洞,所以极力阻止中央全会的召开,但赫鲁晓夫的亲信还是迅速召集了全国各地的中央委员。
这些委员中很多都是赫鲁晓夫上台后提拔起来的,所以会议的结果可想而知,赫鲁晓夫继续“稳坐钓鱼台”,莫洛托夫等人则统统遭到了罢免,甚至一度被赶出了莫斯科,并且被安上了一个“反党”的名头。
这场政变虽然时间很短,但在苏联国内引发了巨大的动荡。
莫洛托夫等人在苏联享有极高的威望,民众自然不会轻易被糊弄过去,赫鲁晓夫必须尽快拿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为了挽回声誉,赫鲁晓夫在事发后5天,就安排米高扬秘密到达了北京。
他迫切需要中国在这件事当中表态,但毛主席当时正在杭州养病,并没有正面回应此事。结果赫鲁晓夫急了,直接让米高扬飞往杭州,希望获得毛主席的支持。
毛主席了解此事后,认为苏联方面并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莫洛托夫等人反党。而且莫洛托夫等人为苏共工作了几十年,突然被列为反党分子,实在让群众难以接受,对他们的处罚也有些过重。
最后毛主席出于对中苏关系的考量,并没有插手苏联内政,而是默认对赫鲁晓夫表达了支持。
尽管主席本人并不支持莫洛托夫等人的做法,但他的观点是,不应该对莫洛托夫等人处罚过重,而是应该继续委以重用,以此来彰显苏共高层的团结。
但赫鲁晓夫并没有听进去毛主席的话,坚持要对莫洛托夫等人进行严厉处罚,这使得他身上独裁的影子越来越重,也使得苏联内部出现了更大的裂痕。
1964年,树敌众多的赫鲁晓夫被赶下台,但苏联不断分裂的趋势并未得到缓解,最终这个庞大的国家轰然倒塌,再也不复往日的荣光。
如果当初赫鲁晓夫听取了毛主席意见的话,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但历史容不得假设,后人只能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