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三语文试题
创始人
2025-07-22 06:32:55
0

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公共考古是查尔斯·麦克基姆西在其同名专著中最早提出的,用以定义考古学家代表公众并在公众的支持下记录并保存受到开发工程威胁的考古遗存的相关工作。这个观点在美国大受欢迎,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却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在我国,同样存在着到底是“公共考古学”抑或是“公众考古学”的讨论。不过,这种讨论并不影响公共考古是为了让考古学可持续发展以及考古成果惠及更多民众的终极目标。

讨论公共考古的内涵和外延,必然会涉及对这一考古学分支的特征认知。公共性是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它强调的是作为全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回归“公共领域”,成为具有社会公共属性并且能够被公开、共有和共享的资源。公共性体现得越充分,就越能促进政府、机构、专家和民众之间的共赢,也越能实现公共考古实践的初衷。

在当代中国,公众对于考古本身的学科价值没有什么质疑,甚至还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然而,公共考古各方对于涉及教育性的具体问题的讨论并不热烈。公共考古教育性之所以重要,部分与公共性相关联,部分则与考古学科本身的专业性及复杂的术语系统有关,再有就是很多考古发现与现代生活缺乏直接联系,让人们缺乏理解这些物件功能和内涵的具体情境。毫无疑问,文博机构和考古专家应该是公共考古教育的主要组织方。然而,他们在这方面的主体责任履行却并不乐观。不少考古专家会认为发现古代遗存并进行研究、阐释才是他们的核心任务,公共考古只是顺手而为或者可为可不为之事。

考古学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多维联系,绝不仅仅是考古学家的事。变考古学家的“他们的公共考古学”为公众的“我们的公共考古学”,支持具有一定考古基础知识的媒体、社会团体和民众开展公共考古活动,才能让考古学获得坚实的公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也才能真正实现公共考古的终极目标。

相比于博物馆多样而丰富的对公众进行研究的成果,公共考古领域对于公众本身的研究要薄弱得多,这一点,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贫乏的情况中不难获知。不能透彻了解公众,公共考古就无法形成准确的“客户”画像,当然也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公众的广泛参与是公共考古更好实现目标的基础,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和鼓励方方面面的力量为公共考古作出贡献。

(摘编自魏峻《公共考古:关键特征与未来发展》)

材料二:

夏文化考古融入近现代普通公众的视线中,经历了一段丰富的变迁过程,夏文化公共考古的传播实践,至今仍处于进行时。夏代长期作为学者和公众对信史、神话分析认知的关键点,相信夏王朝的存在,相信夏文化可以寻找,“夏王朝信史说”成为学者、广大群众共同的重要认识基础。自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2000 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发表后,无论是学界还是社会公众,都意识到了夏文化探索尚处在一个争论的阶段。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研究了近四十年的二里头文化仍是一大焦点,而二里头遗址作为目前为止夏文化探索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出土遗物最丰富、等级最高、生产力水平最先进、时代特征最明显、性质最明确的都邑遗址,是夏文化少康中兴至商汤灭桀时期的重要代表,在社会公众面前基本成为了夏文化代名词。近十年来,新兴的媒体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给夏文化公共考古提供了传播的良好平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处于进行时,国家经济文化水平以及对文化遗产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夏文化研究也在公共考古领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当下的夏文化公共考古实践,都有向受众传播信息的目的,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的一个显要作用就是用历史叙事唤醒了公众对夏王朝的“历史记忆”,历史叙事的方式又分为两种:文学叙事与考古叙事。文学叙事也可以称为文献叙事,文献史料被当做一种“文本”,以强调其背后的社会情景与个人感情。这种文献叙事可让后人得到相对完整的历史记忆。考古叙事则是公共考古传播的最直接叙事手段:具体的考古遗址、物质遗存,它们出土的样貌指向某个瞬间,相对于文学叙事,它没有连续性,因而如果仅以考古叙事去描绘一段历史,它所唤来的“历史记忆”是破碎的。

公共考古中的考古叙事还有一个特点——指向性。可以说,公众关注考古的最直接需求就是它的指向性。因为出土遗物可以作为历史问题的直接解释。夏代作为一个历史难辨的时期,它神秘莫测,需要一种拨云见日的指向:二里头遗址就是夏王朝的遗址,绿松石龙、青铜爵是遥远的夏王朝产物……这种指向性是公共考古的一个前提。

既然学界探索夏文化仍在进行中,二里头等考古学文化和夏文化的关系尚有争议,文学叙事夹杂了浪漫主义民间传说,考古叙事又要确切的指向性,那么该如何保证“文学叙事”以及“考古叙事”下公共考古的科学性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将叙事内容与考古科学性先置于二元对立的状态,必要的科学性是公共考古传播的一个特征,而且很多时候,它们并不冲突,考古学本身也是一门“解释”的学问。事实上,遍迹中国的大禹陵、禹碑、禹迹,如果都需要考古学解释,这的确是学术求真严谨的显现,但对于公共考古这一社会事业却是无味的。公共考古事业更需要一种人文关怀,尤其对于夏文化这一特殊的存在,夏文化公共考古就是要去唤醒民众对夏代的“历史记忆”,将其以文学叙事呈现出来,更能使夏文化升华出人文情怀下的意义与价值取向。

夏文化作为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加大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有利于构建接地气的中国上古史。

(摘编自黄乐天、侯卫东《公共考古视野下的夏文化传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共考古学公众考古学虽是考古学的不同分支,但其终极目标之一都是要让考古学得以可持续发展。

B .虽然公共考古教育性是重要的,但涉及公共考古教育性的具体问题并没有引发公共考古相关方面的热烈讨论。

C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这些科研项目对夏文化的探索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

D .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大夏文化公共考古的传播,不仅有利于我国民众,还可以惠及世界民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共性一旦得到充分的体现,就能促进多方的共赢,实现公共考古实践的初衷,所以公共性成为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

B .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就能保持夏文化研究高速发展的态势,使夏文化成为宝贵遗产。

C .考古叙事是公共考古传播最直接的叙事手段,但以它来描绘历史只能唤来破碎的历史记忆,因而它是缺乏连续性的。

D .只有避免将叙事内容与考古科学性置于二元对立的状态,才能使公共考古在保证学术真实、严谨的同时,也具有趣味性。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文学叙事特征的一项是(

A .首都博物馆在妇好墓复原沙盘前配备11“VR眼镜,帮助参观者清楚地观察妇好墓上下6层、深达7.5米的虚拟考古发掘现场。

B .《海昏侯刘贺》一书以文献记载的刘贺生平为线索,结合出土的文物,详细解说了汉武帝晚年至汉宣帝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C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还原了高县半边寺摩崖石刻等考古现场,并在游戏体验区设置了文物归宗、文物探踪和文物复原等游戏。

D .央视纪录片《殷墟嵌绿松石甲骨》让殷墟甲骨上的文字了出来,成了会活动的动画小人,演示了商人一天的生活劳作场景。

4 .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少康中兴至商汤灭桀时期的重要代表这一研究结论,对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5 .对考古专家来说,如何推动考古成果惠及更多的公众?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褪色的旗

徐怀中

坐好,同志们,今天班务会没别的;上午,不是说定请文化干事替我们写那封信吗?他答应了,可是觉得有些困难——文化干事,你自己讲讲吧!

是这样;你们副班长找我一谈,我就想,这不是平平常常的一封信。我既是替你们全班写,就得代表你们每一个人的意思。所以,有必要请大家在一起谈谈,你希望信里写什么你就说什么。”“ 明白了吧?!现在开始——来!文化干事,你要做记录,到蜡烛跟前来——现在开始发言,不要啰嗦,我们尽可能在熄灯号以前散会,明天六点要上工。

报告!我有个意见!

好,你提吧!

上午我就说过,不管找谁来写,也不管是怎么写,横竖,脱不了你得告诉她:她儿子死了!我看那,这封信还是不要写吧!

不同意,不同意!

喂!喂!听我说完呀!他母亲四十岁上才生了他,四个姐姐都出嫁了,只有他一个留在母亲身边。上星期还寄来一件白布褂衫,写来的信班长也让我们瞧过,她总是挂记着他的冷热。你们就想想吧!她已是六十出头的人了,心里会是怎么样!

报告!我发言。班长临合上眼的时候托付我们这桩事啊!我们怎么能不写呢?

我也是赞成写,不过我想问问,文化干事同志,你打算怎么写称呼?怎么落名呢?

这个我倒想过。落款自然应当写:炮班全体同志。

不不,这样写不大好!

你的意见呢?

还照班长的习惯,上边写‘亲爱的母亲’,下边呢,先写上‘你的儿子’。然后,我们全班按年岁排下去,各人签上自己的名字。

完全同意!

好的。那我就照这格式写。现在,我希望能把出事的情形比较详细地谈谈。不过,最好由一个人来讲,像刚才这样你一言他一语,我做记录不太方便。

我讲一讲吧!我们排的工地是五十公尺陡崖。崖顶上,到处是大块大块的风化石,横七竖八的,炮一震常常往下滚。前天中午,我们正在打炮眼,崖上边哗啦啦流下一股碎石。忽然班长喊叫说:‘离开!快离开工地!’他指着崖顶,那里,有方桌大的一块孤石,就摆在边边上,小半块连着山,多半块悬在空里。这时候,我们班长没作声从我手里抓过去铁杠,他要上去撬那块石头。上去!要知道,崖是那么陡,冰雪又那么滑。别说人,就是山羊也难上得去。

班长上去了!他插进铁杠使劲一橇,大石头晃了两晃轰轰隆隆滚下来了。可是,它一带动,班长脚下的松石也向下垮,像流水一样。他收不住身,也就随着摔下来。糟的是顶上的石头还在继续往下滚,有洗脸盆那么大几块紧跟着就砸到班长身上了……

班长已经昏过去了。他的右臂伤了,腰伤了,右腿伤了。血,染红了他的白褂衫,又淌在路基上,化开了一片积雪……

班长醒过来。全班人,谁也说不出句话来,我们的泪,掉在他的脸上,身上,手上。他贪眼看着我们,一个挨一个把我们看了一遍。还强使自己带着笑对我们说:别难受啊!’接着就托付我们替他给母亲写封信。又颤抖着紧紧抓住指导员的手说:‘指导员,等我合了眼,就把我埋、埋在这座雪山上吧。不要离路边太近,要远,要离路远些!'说着,他狠命扯住我们的手,想要站起来,可是,他倒下去了……

报告,我发言。为什么一定要把他的死写得一清二楚呢?依我看,这封信应当写一写他活着时候是怎样跟我们一起生活的……

等等!谁的第二班哨?

我!

换哨去!时间到了。

你接着往下讲吧!

我们谁的鞋子破了,什么时候找他,他都预备着麻线,锥子。我们在工地淋湿了衣服,他半夜悄悄摸起来到外边找柴火替我们烤,还有——这谁都晓得,也用不着我多絮叨。反正,多写这些没错。要让老人觉得,儿子是死了,可儿子是个好儿子。

这些意思信里是得有,可用不着写。让文化干事翻翻师政油印报,凡是写我们班长的文章都剪下来装到信封里不就行了?

报告——我刚下了哨,我只有一点补充。上月,班长收到母亲的信上不是有那么两句吗——你们冬整时候,我想去看看你,也看看你班里的孩子们——告诉她,我们在等着迎接她,就和等着迎接我们自己的母亲一样。

同意,这一条很重要,一定要写上,另外,我觉得还要把班长的墓在什么地方,他在什么地方牺牲的,都在信上写明,好让母亲路过时看一看。

可是,班长的墓离路边那么远,那道石崖又没什么记号,只怕很难写明白啊。

让文化干事用大字在崖石上写班长的名字,再写上‘永垂不朽’四个字。不管谁从路上过,老远就能望见。

报告,我可不同意这样做。班长请求把他埋得远一些,这是为什么?我想,等这条路全线修通以后,有多少人要走这条路到西藏来,有多少人要走这条路到内地去,到北京去。如果坟墓就修在路边上,如果石崖上刻着‘永垂不朽’,那,来往旅客都要为牺牲的人下车,都要为牺牲的人难过。同志,我们当战士的,为什么要让他们在路上感到伤心呢?!

对!很对!

报告,我有个新意见。把班长那件血染了的褂衫和信一起寄给母亲,那是她一针一线亲手做的。

不!站在副班长的地位,我不同意这样做。我们应当拿什么送给母亲呢?大家知道,这期工程结束以后,要以班为单位进行评奖,奖给优胜班一面‘飞行红旗’。同志们,一定要让别人心服口服地把这面旗子送到我们班来。那时候,我们把旗子好好包起来,寄给我们的母亲。让她想起儿子的时候就感到骄傲吧!至于说到班长那件褂衫,同志们!我们要给自己留着。日后补来新兵我们要给他们看,要给他们讲,那是我们的一面旗——不褪色的旗!

1956 2 19 日于拉萨(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 .第1段在全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既交代了故事的缘起,也以替我们写那封信巧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战士们发言时,有的先喊报告,有的直接发表意见,表现出他们资历、个性和纪律意识的不同,人物形象特征各异。

C .本文起初用他母亲称呼班长的母亲,后来称母亲,这一变化照应了战士关于落款的提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 .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时,与茹志鹃的《百合花》类似,都不出现人名,而代之以人物特征,这样写有助于深化小说的主题。

7 .关于小说中描写副班长部分的分析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副班长是此次夜谈的组织者,对他的语言描写在小说中有勾连情节的作用。

B .副班长对血衣和飞行红旗的处置意见,既有人情味,也体现其政治觉悟。

C .小说写副班长发言多用祈使句和短句,这种语言风格更能凸显其刚直的个性。

D .首尾都写到副班长的发言,这样处理有结构安排和人物描写上的双重考虑。

8 .小说采用战友的视角来叙述班长牺牲的故事,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9 .有评论认为,徐怀中的军事题材小说用一支很生活化的笔,描绘军营里的世态人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西洞庭多古寺。余次序游之。十七日从包山至罗汉坞。是日登缥缈,循山后坡陀而下,问西湖寺,宿焉。坐稍定,有声渹然鸣,以寺逼西太湖,奔涛震响,霜月之下,倍觉凄清。夜半梦醒,巨声轰磕,使我神骨俱栗。诘旦,缘湖入村坞。将抵水月寺,长松夹道。寺前银杏数本,大可合围,霜叶凌舞,令人须眉古淡。渡岭,得华山寺。寺在山之阴山高月出岭背比树头发白夜阑矣。又次日,离华山,渡一小岭,橙橘愈繁,篱落间不胜绝冶,乃其风格严直。行行入长寿寺。去寺半里,得松台、磐石。前对霜橘百株,又为青林点绛。因游甪庵,道柯家岭。岭襟带西湖。是日风暄气柔,群峰可数,晴湖如镜,不风而涛砰砰,犹隔宵枕上。至角庵,阑入果园。有短墙插湖中,凭墙西瞩。颓阳忽忽将堕,蒸霞飙发,目留而饯之。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既灭既没,湖水倒映,忽如长虹,而四山冥合矣。廿三日复从包山至天王寺。松林无际,横被数亩,其大小类水月。同日,游资庆,睹黄叶纷飞,又疑水月银杏。然斜阳映其上,如苍髯老翁,脸昙微酣,不独棱棱霜气。此包山、华山之所以为妙也。

(节选自[明]姚希孟《游洞庭诸刹记》)

文本二: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 嘒星,一言穷理: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节选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焉,相当于于是”“于此,与《劝学》风雨兴焉中的词义相同。

B .道,指取道、途经,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词义、用法不同。

C .被,指覆盖、遮盖,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词义不同。

D .夺,指使之改变,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的词义相同。

11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勰认为四时景象纷繁又各具特色,姚希孟也围绕长松、银杏等洞庭典型秋景行文,借助移步换形之法,描绘出长松苍郁与银杏凌寒的特征。

B .刘勰认为写作构思应当通连视听驰骋想象,姚希孟调动视觉与听觉,既观晴湖无风似镜,又听涛声砰砰作响,并且把山水相连想象为襟带环绕。

C .姚希孟以忽忽状写落日迷蒙之色,以棱棱描写寒霜刺骨之气,与刘勰所例举的灼灼”“ 喓喓都运用叠词来突显景物的主要特征。

D .姚希孟精于炼字,一个字既写出秋橘远观的渺小,又突出林海范围的广大,达到了刘勰所提倡的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

12 .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寺在山之阴山高月出岭背比树头发白夜阑矣。

13 .姚希孟描写日落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与姚鼐描写日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登泰山记》)的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唐州杨八

刘禹锡

淮西既是平安地,鸦路今无羽檄飞。

闻道唐州最清静,战场耕尽野花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本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时朝廷刚削平藩镇叛乱。杨八,指唐州刺史杨归厚。②淮西:淮南西道,治所蔡州,与唐州邻近。③鸦路:古地名。④本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诗人随军在陕西凤翔,原诗注时未收长安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诗题中的杨八,与《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元二,都是对熟识友人的别称。

B .刘诗以羽檄飞写出淮西一带曾经遭遇的动荡,同时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C .岑诗无人送酒来表面写诗人独过佳节,其实暗含了报国无门无人理解的郁闷。

D .两诗题材不同,但都以虚实结合的写法,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15 .两诗都写战场花开,但借以表达的情感却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拟行路难》中,鲍照面对不合理的制度,想借酒自宽却反而,最终只化作一句的低叹。

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受到谢灵运诗歌的影响,如便是对谢灵运人生谁云乐,贵不屈所志思想的继承。

3 )《石钟山记》中,苏轼验证了《水经注》的记载,发出了的感慨,并因事说理,表达了反对不实地考察的观点。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汪曾祺的《老董》写老董生活从困顿到挨饿的过程。早年在国子监蹲过的老董曾经“阔”过,可到汪曾祺认识他的时候,“吃穿都很________了”:

他的饭很简单,________,小米饭。上顿没吃完,放一点水再煮煮,拨一点面疙瘩,他说这叫“鱼儿钻沙”。有时也煮一点大米饭。剩饭和面和在一起,________,烙成饼。这种米饭面饼,我还没见过别人做过。 菜,一块熟疙瘩,或是一团干虾酱,咬一口熟疙瘩、干虾酱,吃几口饭。有时也做点熟菜,熬白菜。他说北京好,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

这段句子节奏舒缓,感情起伏不大,因为这个时期生活还算过得去。生活下降后,他把不满发泄在儿子身上。“有时为了一两句话,他忽然暴怒起来,跳到廊子上,跪下来对天叩头:‘老天爷,你看见了?老天爷,你睁睁眼!’”( ),把老董内心的愤怒与不平渲染出来。汪曾祺接着写道“每逢老董发作的时候,德启都是一声不言语,靠在椅子上,脸色铁青”,节奏舒缓松弛下来,恰恰是这种松弛,更衬托前文语言节奏________。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紧凑凑合合擀一擀紧张B .省马马虎虎揉一揉紧张

C .紧马马虎虎擀一擀紧凑D .省凑凑合合揉一揉紧凑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菜是一块熟疙瘩,或是一团干虾酱,他就一边吃熟疙瘩或干虾酱,一边吃饭,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为什么更好?请简要分析。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四个恰当的语句,用来评述括号前的引文的语言特点,并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论证的一部分中使用某一词语的一种意义,②在另一部分中使用这一词语的另一种意义,③会得出根据不足的结论,④但因为这些词语细听起来都是一样的,⑤论证人的言论便貌似有根有据了。⑥关键词语的语义不一致,⑦应该存在于论证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本来便被切断了,⑧而要使前提支持结论,⑨这种联系是不可或缺。这样的混乱,使前提不可接受,结论无法成立。

比如,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第一处的作品是鲁迅所有作品的总称,而第二处的作品各个作品的通称。这个关键词的词义不统一,结论《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也就无法成立。

20 .文中第1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而且不能改变原意。

21 .请借鉴文中第2段的分析方法,对下述的言论进行分析。

学校里的辅导员建议我上逻辑课。他说,逻辑教人如何论辩。但我觉得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论辩得太多了,所以不想学它。其实,我认为压根就不该开逻辑课,它教人逞口舌之利,只会给社会增加紧张气氛。

六、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文本二说情以物迁,认为感情会随着外在事物的不同而变化。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则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看法。

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 A 2D 3B 4可夯实夏王朝信史说这一共同认识基础,使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内容更具科学。可唤醒公众对夏王朝的历史记忆,推进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 5改变不重视公共考古的态度,提升公共考古教育的自觉性。加强对公众的了解、研究,提高公共考古传播的针对性。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平台,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公共考古。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 公共考古学公众考古学虽是考古学的不同分支错误,文中只说“……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在我国,同样存在着到底是公共考古学抑或是公众考古学的讨论,没涉及是否是分支的内容,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所以公共性成为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错误,结合讨论公共考古的内涵和外延,必然会涉及对这一考古学分支的特征认知。公共性是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它强调的是作为全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回归公共领域,成为具有社会公共属性并且能够被公开、共有和共享的资源。公共性体现得越充分,就越能促进政府、机构、专家和民众之间的共赢,也越能实现公共考古实践的初衷可知,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B.“…… 就能……”错误,原文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处于进行时,国家经济文化水平以及对文化遗产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夏文化研究也在公共考古领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前后内容不是充分条件关系,选项逻辑错误。

C.“ 因而……”错误,结合考古叙事则是公共考古传播的最直接叙事手段:具体的考古遗址、物质遗存,它们出土的样貌指向某个瞬间,相对于文学叙事,它没有连续性,因而如果仅以考古叙事去描绘一段历史,它所唤来的历史记忆是破碎的可知,缺乏连续性是因,“‘历史记忆是破碎的是果,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文学叙事也可以称为文献叙事,文献史料被当做一种文本,以强调其背后的社会情景与个人感情。这种文献叙事可让后人得到相对完整的历史记忆。

B. 《海昏侯刘贺》一书以文献记载的刘贺生平为线索……,把文献史料被当做文本,体现了文学叙事特征。

ACD 都和这个无关。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围绕关键点二里头遗址研究结论对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的意义筛选整合相关信息概括即可。

文中谈到,自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发表后,学界和社会公众,都意识到了夏文化探索尚处在一个争论的阶段。其中二里头遗址作为目前为止夏文化探索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出土遗物最丰富、等级最高、生产力水平最先进、时代特征最明显、性质最明确的都邑遗址,是夏文化少康中兴至商汤灭桀时期的重要代表,在社会公众面前基本成为了夏文化代名词,据此可知,可夯实夏王朝信史说这一共同认识基础,使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内容更具科学性。

结合当下的夏文化公共考古实践,都有向受众传播信息的目的,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的一个显要作用就是用历史叙事唤醒了公众对夏王朝的历史记忆’”可知,可唤醒公众对夏王朝的历史记忆,推进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解答考古专家如何推动考古成果惠及更多的公众的问题,需要结合材料中相关途径、方法整合概括信息。

结合公共考古各方对于涉及教育性的具体问题的讨论并不热烈”“文博机构和考古专家应该是公共考古教育的主要组织方。然而,他们在这方面的主体责任履行却并不乐观。不少考古专家会认为发现古代遗存并进行研究、阐释才是他们的核心任务,公共考古只是顺手而为或者可为可不为之事可知,改变不重视公共考古的态度,提升公共考古教育的自觉性。

结合相比于博物馆多样而丰富的对公众进行研究的成果,公共考古领域对于公众本身的研究要薄弱得多,这一点,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贫乏的情况中不难获知。不能透彻了解公众,公共考古就无法形成准确的客户画像,当然也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可知,应加强对公众的了解、研究,提高公共考古传播的针对性。

结合公众的广泛参与是公共考古更好实现目标的基础,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和鼓励方方面面的力量为公共考古作出贡献可知,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平台,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公共考古。

6 B 7C 8由一位战友从回忆的角度来叙述,使叙事更详细;由亲历事件的战友以第一人称叙事,使故事更真实;在叙事中融入在场战友切身感受的描述,使故事更有感染力。9

生活化的笔: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以写家书这一平凡小事为线索展开叙事;用实录笔法写战士们的对话争论;语言质朴自然、口语色彩鲜明。

军营里的世态人情:真实展现了基层官兵日常工作、生活的场景;塑造了生活常态中朴实、真诚、高尚的军人群体形象;具体表现了基层战士的奉献精神和军营中深厚纯朴的战友情谊、亲如一家的军民情谊。

【导语】徐怀中的《不褪色的旗》通过战士们为班长母亲写信的情节,展现了军营中的深厚情谊和战友情感。小说采用对话体形式,人物语言真实生动,个性鲜明。班长的牺牲和战友们的讨论,既表现了军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反映了他们对亲情的珍视。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军营生活的点滴,充满了人情味,既有感人的情节,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作者对军人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 有的直接发表意见有误,战士发表意见时都有先喊报告,没喊报告的发言多为副班长的话,或是战士的陈述、战士之间的讨论。因此,后半部分的结论表现出他们资历、个性和纪律意识的不同,人物形象特征各异也不能成立。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人物形象及其相关描写的能力。

C.“ 这种语言风格更能凸显其刚直的个性错,副班长发言多用祈使句,是由他的身份决定的,并不足以凸显其刚直的个性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叙述视角及其作用的能力。

①“ 采用战友的视角来叙述班长牺牲的故事具体表现为,在文化干事的要求下,由一位战友从回忆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过程讲述细致;因为班长牺牲时这位战友就在旁边,整个过程他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且他以第一人称来讲述,属于亲历者的身份,这样使故事更真实,如细节描写染红了他的白褂衫,又淌在路基上,化开了一片积雪,还有班长牺牲前颤抖着紧紧抓住指导员的手

第一人称,又是亲历者,这样的叙事角度更便于抒发他的感受,如要知道,崖是那么陡,冰雪又那么滑。别说人,就是山羊也难上得去,让读者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当时环境的危险,在叙事中融入在场战友切身感受的描述,使故事更有感染力。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内容和写作风格、审美特点的能力。

生活化的笔:

小说虽然写的是军营故事,全文的情节却很生活化——要给牺牲的班长的母亲写一封家书。小说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围绕这一平凡小事展开叙事;

小说情节的推进几乎全是战士们之间的对话,几乎没有叙述语言,如报告!我有个意见!”“好,你提吧!,行文中也不交代说话人的身份,这是用实录笔法写战士们的对话争论;

因为主要写战士们的对话,因此文章语言质朴自然、口语色彩鲜明。比如现在开始——来!文化干事,你要做记录,到蜡烛跟前来——现在开始发言,不要啰嗦,语言很生活化。

军营里的世态人情:

虽然是借助写家书的事情展开情节,但通过战士们的语言,我们还是能够窥见军营生活的特点,能够看到基层官兵日常工作、生活的场景。如我们尽可能在熄灯号以前散会,明天六点要上工”“等等!谁的第二班哨?”“我!”“换哨去!时间到了,熄灯号,暗示换哨,这些都带着军营色彩。

小说以基层官兵讨论如何给班长的母亲写家书为线索,塑造了生活常态中朴实、真诚、高尚的军人群体形象。如班长,看到崖顶有巨石要坠落,他让别的战士离开,自己爬上去撬石头,被碎石砸伤牺牲;班长平时对战士们非常好,常年备着麻线,锥子,半夜起来给战士们烤湿衣服;战士们讨论如何写这封家书,他们把班长的母亲当作自己的母亲,欢迎她到军营来看看,并决定要赢得飞行红旗寄给班长的母亲。这是一群可爱的战士,他们的高尚、质朴令人动容。

行文中写到了战士们的工作,由工地”“这条路全线修通以后,有多少人要走这条路到西藏来,有多少人要走这条路到内地去,到北京去可知,战士们在修进藏铁路,期间的艰难可想而知,并且还可能会有危险,比如班长的牺牲,因而文章具体表现了基层战士的奉献精神;此外,通过战士回忆班长牺牲的过程和讨论如何写这封家书,可以看出军营中深厚纯朴的战友情谊、亲如一家的军民情谊。

10 B 11C 12.标点:寺在山之阴,山高,月出岭背,比树头发白,夜阑矣。

翻译:寺在山的北面,山势高峻,月亮从山岭的背面升起,等到树梢挂满月光,夜将尽了。13 都运用贴切的比喻;

都从视觉角度写日的颜色。

【导语】这两则文本分别出自姚希孟的《游洞庭诸刹记》和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姚希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洞庭湖周边的自然景色,展现了秋日的独特韵味,文字生动,情景交融。刘勰则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文学创作中如何通过感物抒情,强调了写作应随物赋形、情景交融的原则。两者结合,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生动的实践例证,后者为前者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实词和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 正确。都是于是,于此的意思。句意:并在寺中住宿。/风雨就从这里兴起。

B.“ 词义、用法不同错。都是名词作动词,取道、途经。句意:取道柯家岭。/取道芷阳秘密行军。

C. 正确。覆盖、遮盖;/,披散。句意:横向覆盖有数亩地之广。/披散着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

D. 正确。都是使之改变的意思。句意:又有谁能用什么字将它们更改替换呢?/年纪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C.“ 姚希孟以忽忽状写落日迷蒙之色错,忽忽是倏忽,急速;时间快速飞逝的样子。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句意:寺在山的北面,山势高峻,月亮从山岭的背面升起,等到树挂满月光,夜将尽了。

寺在山之阴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断开;

山高是主谓结构;月出岭背月出(于)岭背的省略,后分别断开;

比树头发白是介宾结构,其后断开;

夜阑矣是主谓结构,其前断开;

故断句为:寺在山之阴,山高,月出岭背,比树头发白,夜阑矣。

翻译:()的北面;,等到;,尽、完。

1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姚希孟描写日落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与姚鼐描写日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登泰山记》)的手法有相同之处,首先是都运用贴切的比喻:前者把落日描摹成赤盘”“线;后者把旭日描摹成,即朱砂。

其次,两者都从视觉角度写日的颜色。前者是色,火红色;后者是,也是红色。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西洞庭山上古寺很多。我依次一一游览。十七日从包山到达罗汉坞。这天登临了缥缈峰,沿着山后的坡路下来,询访西湖寺,并在寺中住宿。稍稍坐定,便听到隆隆的声响,那是由于寺院靠近太湖,奔涌的波涛震响着,在霜天的月色之下,听了这波涛声让人分外感到凄凉清冷。半夜里从梦中醒来,听到巨大的水声轰鸣撞击,使我的身心都感到不寒而栗。第二天早晨,沿着湖边进入村庄水坞。将要抵达水月寺,一长溜的松树在两旁夹着道路。寺前有几棵银杏树,都有一人合抱那么粗,霜天的树叶凌空飞舞,看了令堂堂男子汉的心胸变得古朴而淡雅。越过山岭,觅得华山寺。寺在山的北面,山势高峻,月亮从山岭的背面升起,等到树梢挂满月光,夜将尽了。第三天,离开华山寺,越过一小座山岭,橙子、橘子花更为繁茂,篱笆内外村落之间显得十分艳丽妖冶,但橙与橘的风格是严肃端直的。走走就到了长寿寺。离寺院半里路,见到松树环绕的高台、巨大的石块。面对着百霜橘,又为青青的树林点缀了一抹绛红色。为游览角庵,取道柯家岭。这里的山岭如同衣襟衣带萦回着西太湖。这天风和日丽,群峰历历可数,晴天的湖面如同明镜,但是无风而涛声砰砰作响,依然在夜间声声敲击于枕边。到了角庵,信步擅入果园,有道短墙插入湖中,靠墙西望。残阳快要西下,云蒸霞蔚瞬息生发,目光驻留送别夕阳。夕阳由一块通红的圆盘变为半块玉玦,直至成为一道深红的线。夕阳已漫在山下,湖光倒映着晚霞,忽然如同长虹,但四面的山峦也是冥色合拢了。二十三日又从包山到天王寺。松林无边无际,横向覆盖有数亩地之广,松树的大小类似水月寺的。同一天,游资庆寺,看到黄叶纷飞,疑为置身水月寺的银杏树下。但是此刻斜阳映在树上,如同发白胡须老翁,脸上为云彩所布呈现出微醉的红晕,不光是棱棱的傲霜之气。这就是包山、华山景色之所以美妙的主要因素。

(节选自[明]姚希孟《游洞庭诸刹记》)

材料二:

一年四季各有其不同的自然景物,而各种景物又呈现不同的容貌;感情随着自然景物的不同而变化,文辞又是由于情感的激动而生变。因此,《诗经》作者在受到自然景物的感召和触动时,就会产生无限的联想和类比;在景象万千的大自然中流连欣赏,在看到和听到的范围内低声吟咏。写、图摩景物的气势、状貌,既能随着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委婉尽致;联属、比附景物的色彩、声音,也能应合内心的感触而反复斟酌。所以,《诗经》中,用灼灼来形容桃花色彩的鲜艳,用喓喓来模仿草虫吟唱的声韵。用字来形容太阳的洁白明亮,用字表现星星的微笑,只用一个字就曲尽了事物的特性:这都是以最少的文字来概括丰富的内容,把景物的形貌神情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了。即使此后经过文家千百年来的反复思索,又有谁能用什么字将它们更改替换呢?

(节选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14 C 15.同:都表达了希望社会和平安宁的情怀。

异:刘诗以野花稀少衬托战后开垦的耕地之多,还暗含对友人治理能力的肯定;岑诗写菊花在战场边开放,还含有对故园的思念和对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的关切和同情。

【导语】刘禹锡的《寄唐州杨八》通过描写淮西的平安景象,表达了对战乱平息后的欣慰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战场耕尽野花稀一句,既写出了战后恢复的景象,又隐含对和平的珍惜。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则在重阳节思念故乡,借故园菊表达对家乡的怀念和对战乱的无奈。两首诗都通过战场花开这一意象,表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家园的思念,但刘诗更侧重于对和平的庆幸,岑诗则更多的是对战乱的无奈和思乡之情。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其实暗含了报国无门无人理解的郁闷错,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刘禹锡《寄唐州杨八》中,闻道唐州最清静,战场耕尽野花稀,意为:听说唐州是最安静的地方,曾经的战场现在已经变成了可以耕种的土地,野花在田间稀疏地生长。诗人以野花稀少衬托战后开垦的耕地之多,既表明和平时期民众的安居力耕情况,也是对唐州刺史杨归厚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百姓恢复生产的治理能力的称许,以野花稀疏地绽放,表达了对战后和平情状的欣慰。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为:怜惜远方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时应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诗人在重阳节这天,遥想故乡的菊花应在战场边开放的情景,是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园还在经历战争离乱的牵挂,是对生活在战乱中的百姓安危的担心,是对社会能够早日回归和平安宁的盼望。

16 . 举杯断绝歌路难 吞声踯躅不敢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古之人不余欺也 而臆断其有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绝、踯躅、摧、余、臆断。

17 A 18.原文单独成句,强调了老董吃得简单;原文的语言节奏更贴合吃饭的过程,咬一口吃几口对举,将老董吃得津津有味的场景写得更传神。 19.这时节奏逐渐加快,用的全是短句,一连串的动词铺陈,连用呼告

【解析】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和相反,,指生活富裕,物质丰富。相对此处指生活拮据,用度紧张,而不是节省。应选用

第二空,凑凑合合:勉强拼凑。马马虎虎:还过得去,也可以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语境指经济紧张后老董做饭就是凑合,就是小米饭。应选用凑凑合合

第三空,前面和好面,后面烙成饼,故此处是擀饼,不时揉面,应选用擀一擀

第四空,紧张:和松弛、缓和相反,指激烈或紧迫。紧凑:密切连接。此处和节奏舒缓松弛相反,应选紧张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比较两组句子,原文菜,一块熟疙瘩单独成句,凸显了后文的一块熟疙瘩,或是一团干虾酱,强调老董吃得过于简单;

原文咬一口熟疙瘩、干虾酱,吃几口饭,描写细腻生动,将老董吃饭的过程形象展示出来。语言节奏整齐舒缓,更贴合吃饭的过程。其中咬一口吃几口对举,将老董吃得津津有味的场景写得更传神,代入感强,启人联想想象。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前文有这段句子节奏舒缓,感情起伏不大,后文有舒缓松弛下来,此处应先说节奏,再结合具体语言分析句式、用词、修辞等。

分析句子老天爷,你看见了?老天爷,你睁睁眼!相对前后文,节奏加快了,而且都是短句,用了两组动词看见”“睁睁眼,直呼老天爷,你用了呼告修辞。

联系前后文,节奏应放首位,呼告承接后文的把老董内心的愤怒与不平渲染出来,故可整合为:这时节奏逐渐加快,用的全是短句,一连串的动词铺陈,连用呼告。

20 但因为这些词语乍听起来都是一样的(但因为这些词语初听起来都是一样的)

本来应该存在于论证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便被切断了

这种联系是不可或缺的(这种联系不可或缺) 21.示例:第一处的论辩指的是正确使用证据和推理来支持观点的过程,而第二处的论辩指的是逞口舌之利的争吵。这个关键词的词义不统一,结论逻辑课只会给社会增加紧张气氛也就无法成立。

【解析】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但因为这些词语细听起来都是一样的,论证人的言论便貌似有根有据了中前半句的细听起来都是一样的句不能照应,不合逻辑,可改为但因为这些词语乍听起来都是一样的但因为这些词语初听起来都是一样的

应该存在于论证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本来便被切断了语序不当,本来修饰的是应该存在,可改为本来应该存在于论证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便被切断了

这种联系是不可或缺句式杂糅,可改为这种联系是不可或缺的这种联系不可或缺

21 .本题考查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学校里的辅导员建议我上逻辑课。他说,逻辑教人如何论辩可知,第一处的论辩指的是正确使用证据和推理来支持观点的过程;

但我觉得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论辩得太多了,所以不想学它可知,第二处的论辩指的是逞口舌之利的争吵。

由此可知,这个关键词的词义不统一,结论逻辑课只会给社会增加紧张气氛也就无法成立。

22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材料提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情以物迁,意味着人的情感会随着外部环境或物质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二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情感的恒定与超脱,不随外界环境变化而波动。这两种观点,一者强调情感的流动性,一者强调情感的稳定性,共同构成了人类情感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首先,情以物迁这一观点揭示了人类情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人的情绪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深刻影响,无论是自然风光、社会氛围还是个人遭遇,都能引发情感上的波动。例如,置身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中,人们通常会感到愉悦和宁静;而面对悲惨的社会新闻或个人困境时,人们则可能感到悲伤和焦虑。这种情感的流动性是人类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人们的情感体验变得丰富多彩。

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观点则提出了对情感的另一种理解。它强调情感的恒定与超脱,即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人的内心情感都应保持相对稳定。这种情感的稳定性并非意味着对外部世界的冷漠或麻木,而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追求内心平静的精神境界。在这种境界下,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不被情绪所左右。

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它们共同揭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体现了人们对情感处理方式的不同追求。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在情感的流动性与稳定性之间寻找平衡。既要保持对外部世界的敏感和热情,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受外界影响,不被情绪所主导。

因此,对于这两种观点的理解和运用,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情感处理方式。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经历和价值观来平衡情感的流动性与稳定性。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情感处理之路。

材料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因此,在文体上,更适合写成议论文。写作时,可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结合材料内容提出中心论点,如面对复杂而多变的人生,我们应寻求情感灵活与稳定的平衡。再从情以物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各自的现实意义,如何把握好二者的平衡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全面丰富。

立意:

1. 寻求情感灵活与稳定的平衡。

2. 持平静之心,任外界喧嚣。

3. 体验生活,丰富情感。

相关内容

原创 ...
李元霸太厉害了,尤其是在《说唐》中,他是没有敌手的。自从他在晋阳宫...
2025-07-22 04:33:29
原创 ...
作为历史上元末明初数一数二的猛将,常遇春在单老经典之作《明英烈》中...
2025-07-22 04:33:21
中国为何很少拍摄元朝历史剧...
中国为何很少拍摄元朝历史剧:多维度解析 在中国丰富的历史长河中,元...
2025-07-22 04:33:07
原创 ...
在那遥远的大清王朝,紫禁城内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在这金碧...
2025-07-22 04:33:01
澎湃气候国际论坛探讨南南合...
9月22日,第79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召开。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
2025-07-22 04:33:00
原创 ...
明末时期,天下大乱,此时的明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没有了往日的辉煌。这...
2025-07-22 04:32:58
原创 ...
赵云是一位低调严谨的战将,面对刘备也只会有服从与谨慎,但是在绵竹城...
2025-07-22 04:32:57

热门资讯

原创 十... 《——【·前言·】——》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张飞以鲁莽著称,当面对强敌华雄,他却选择沉默,不主动...
原创 奥... 奥古斯都是古罗马的帝国开创者,他致力于军事改革,在恩威并济的策略实施下,加强了对军事的掌控权。 奥古...
原创 朱... 悠悠历史长河,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制社会,君王易主,朝代更迭,不胜枚举。其中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推翻元...
孔子文化节·走笔丨当孔子“遇上... 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尽管2500多年的光阴已逝,但他的思想...
原创 1...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朝代歌》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目前世界上仅有...
原创 唐... 808年,吐蕃大军包围了大唐在西域的最后一座孤城龟兹,那日,龟兹城内发生了一场无比悲壮的战斗。 在吐...
党史百年天天读 ·9月27日 重要论述 1945年9月27日 《新华日报》发表毛泽东答英国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谈到是否可能不用武力...
原创 朱... 在提到中华文化的时候,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相当谦逊的,在这样的文化面前还真是骄傲不起来,中国在经历了几...
原创 唐... 文/行走天涯 唐朝真的以胖为美?别再被电视剧骗了,看看史上真正的杨贵妃体重 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历史...
原创 三... 导读: 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是一个吃人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危险万分的时代;或许今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