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上,安史之乱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帝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乱中,常山之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篇章。
战役起因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叛,迅速攻占了洛阳,并意图西进长安。为了切断唐军东西两线的联系,安禄山派遣大将史思明领兵进攻常山(今河北正定),意图控制这一战略要地。
常山地处河北平原,是连接河东与河北的关键节点,其得失直接关系到唐军能否有效遏制叛军的攻势。
双方主要将领与兵力对比
唐军方面: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是此次战役唐军的主帅,李光弼所率唐军1万人左右,人数虽不多,但士气高昂,训练有素,且拥有一定的地利优势。
叛军方面:主帅史思明是安禄山麾下的得力干将。他领导的叛军兵力雄厚,达4万人,以骑兵为主。
双方战略战术
唐军:李光弼采取了以守为攻、诱敌深入的战略。他利用常山城防坚固的特点,坚守不出,同时积极部署兵力,准备在叛军疲惫之际发动反击。
叛军:史思明则企图速战速决,他利用骑兵机动优势,不断对常山城发动猛攻。然而,史思明的攻势虽然猛烈,却未能有效突破唐军的防线。
战役过程
战役初期,叛军在史思明的率领下对常山城发起了连续猛攻。然而,在李光弼的精心布防下,叛军的攻势一次次被挫败。
李光弼不仅利用城墙掩护,充分发挥弩兵的远程杀伤优势,还巧妙地运用步兵方阵和弓箭兵的协同作战,有效抵御了叛军的骑兵冲锋。
在相持阶段,李光弼利用叛军步兵援军疲惫不堪的时机,派遣精锐部队发起突袭,成功歼灭了这股援军。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唐军的士气,也动摇了叛军的军心。
战役结果
经过数日的激战,唐军取得了常山之战的胜利。叛军大败,史思明被迫撤退至九门县。此役不仅收复了常山及其周边地区,还沉重打击了叛军的士气,为唐军后续的部署赢得了时间。
战役对双方的影响
常山之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唐军的士气,证明唐军仍有能力抵御叛军的进攻。同时,此役也巩固了唐军在河北地区的防线,为后续的平叛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叛军在常山之战中的失败,不仅削弱了叛军的实力,还动摇了军心。更重要的是,此役的失利,使得叛军失去了对河北平原的控制,为日后唐军的反攻提供了契机。
此外,史思明的败退也加剧了叛军内部的矛盾与分裂,为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