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才何时何地都需要,古代的科举制度也便意味着帝王们需要为自己所用的人才,由此科举满足了朝廷的同时,也给了许多寒门子弟更多的机会,甚至可以说是脱胎换骨,因为抓住了这次机会,改变的可能是他以后的人生。
清朝后期,国家已然动荡不堪,只有有能力的人方才能顶上大用。
这时四川便出了一个状元,也是一个相当难得的人才,并且仅仅八字他就成功夺得了光绪帝的重视,而后他也果然不负众望。
他是谁?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八字”定他
从隋文帝开始,科举考试逐渐成为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重要举措。
在科举考试开始实行后,无数人才被挖掘出来,更出现了不少为稳固江山做出贡献的人才。
在古代社会,入朝为官不仅能让自己的名声显赫,更是有稳定的俸禄拿得,而且随着地位的提高,成为达官显贵也很是平常。
如此寒门学子无疑将其看做是实现理想抱负,乃至是改变生活处境的一个机会。
出自四川的状元骆成骧从小就是穷人,入朝为官后,他不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本事,更保持了清廉的行事作风,终是留得一世好名声。
骆成骧早年的生活不仅贫穷,还非常地悲苦。他原本姓李,但是他小小年纪就没了母亲,从小只能跟着父亲相依为命。一般来说,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而家中始终有个贤内助,可是骆成骧母亲死后,家里的生活只能说难以维持。
而且骆成骧年纪尚小,他的父亲也很难照顾好他。所以生活的艰辛让他父亲选择将其过继给条件会好一点的骆姓夫妇。
虽然骆姓夫妇是骆成骧的养父母,但是他们在生意上赚了点钱,而且对骆成骧也非常地好,再者他的父亲骆腾焕还是秀才出身,他的教育自然不会被落下,甚至说能得到的更好。
骆成骧去到四川资州后,也是用功之人。他本身就聪颖再加上后天的努力,他得以成才是肯定的。
因为他父亲的原因,骆成骧有机会进入了锦江学院,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参加了州试,而且还不负众望地得到了高培谷、杨锐等人的称赞,随后他的学习之路只能说更加顺利了许多。
特别是在他因为岁试第一的成绩进入尊经书院后,骆成骧的本事有了大长进,就连书院的主讲人王壬秋都对他十分地看重。
不过这些都是其他人的看法,最后还是得看他在科举考试上的发挥乃至是当朝皇帝的看法。
骆成骧所处在晚清社会,正值清廷多事之秋,而且洋务运动的失败对清廷和光绪帝的打击都非常大,
而后光绪帝还有很多朝廷大臣都想着改变这一处境,并根据经验教训,他们一定程度上将重点放在了改革上。
不管是军事还是教育等方面上,这势必都需要做出大调整以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
如此回到准备工作上,像骆成骧这样实用型的人才也便是他们需要的,所以光绪帝也便从殿试下手,以发现更多可用的人才。
而且今不同往日,光绪帝还对题目进行了更改,没有了对传统四书五经的考察,新的题目也便是他们在面临的关于社会关于改革的问题。
骆成骧可以说从小就见证了清朝一步步走向衰落,便也早就有了自己的考量,所以他正中题目,针对的是清廷各种各样的弊端,写下的是1608字的四方面实用性意见,如此便深深吸引了光绪帝。
而最让光绪帝眼前一亮的,恐怕还得是在文章末尾的八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这样的人才正是他需要,深受慈禧太后影响的光绪帝只能说感触极多,而骆成骧毋庸置疑占得了榜首。
二、对骆成骧的帮助和培养
不过光绪帝后来的处境众所周知,也始终是摆脱不了慈禧太后的阴影,而像骆成骧一样的人才也只能是发挥受限,但是骆成骧同样也在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就如他曾做过京师大学堂的提调等。
我们可能觉得骆成骧一定程度上的成功是因为他自身出色的条件,这么说也不错,但也不能忽视掉其他人对他的帮助和培养。
其中最值得一说还得是我们曾提到过的高培谷,他当时在资州任职知州一职长达十余年的时间,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文化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他上任的第三年,他就发现了当地的文风情况,因为这些员生的读书受限,也便会出现孤陋寡闻,所以想要有出头之日很难,如此他为了改变这一情况,甚至拿出了自己的俸金进行整改。
而且不仅购买了大量的书籍,还请去了很多著名学者前去艺风学院主讲,可见他对一些学子的帮助有多大。
回到骆成骧的身上,我们知道他曾去参加童子试,也是在这时他的文章被众人看中,然后被推荐到了高培谷的眼前。
高培谷看到后也是眼前一亮,而后不仅帮助骆成骧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学习环境,而且相传他还经常与骆成骧谈论诗文,甚至高培谷一些书籍的购入,更让骆成骧打开了眼界。
总之骆成骧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与高培谷的帮助和培养息息相关,而且生活条件上的后顾之忧有了高培谷的帮助,他也便能够把全部的心思放在读书上。
直到高培谷去世后,骆成骧都心怀感激,更通过自己的力量得以报请高培谷专祠,可见骆成骧不乏也是心怀感恩之人。
三、骆成骧的贡献
骆成骧一生都在与教育事业打交道,而他也始终做到了清廉自守,而且在他看来官职的高低并不重要,能做出贡献恐怕才是最重要的。
相传曾有人赠与骆成骧不少大洋,但是他却没有将这些钱收入自己的囊中,而是全部投入到了四川高等学校的建设上了。
而且骆成骧为了在四川兴建大学,只能向地方筹款,这时他出面邀请了不少名流、绅士等,总之决心很大。
而且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有人曾让他建一个状元府,就在他的老家建,但是骆成骧可不是高调之人,随即便拒绝了。
如此可以说骆成骧的名声不仅很大,而且在很多人的心中也是有着很高的节操的。
别看骆成骧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文学教育上,其实对一些强身健体的运动,他晚年也是很崇尚的。所以骆成骧这个状元很是不简单。
结语
纵观骆成骧的故事,他虽然是寒门学子,但是他不仅自身本事过硬,还非常勤奋好学,如此得人赏识是肯定的,而他的贡献和品质也是需要后世学习和知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