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目前考古学家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它也是我们汉字的源头和中华文化的根脉。
甲骨文的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1899年,古文字学家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了刻有“符号”的骨片,经过研究之后,他认为这是一种古代失传的文字。
王老前辈的发现,引起了当时许多学者的兴趣,他们开始对甲骨文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1928年秋天到1937年的夏季,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进行了长达10年的考古发掘。
考古工作者不仅出土了近2.5片的甲骨,还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从而让安阳的殷墟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
这也让国内外的历史学家可以系统的研究甲骨文,更多了解商周的历史,将上世纪初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信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彻底的否定。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甲骨文已出土十五万余片,单字数量至少有四千五百多字。
但令人遗憾的是,至少有近两千个的甲骨文字,不能被历史学家准确辨识出来。
甲骨文的得名,源于商周的古人将文字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其中兽骨多为牛的肩胛骨。
有人算过一笔账,除开已出土15万余片刻有文字的龟甲与兽骨,那些无字的甲骨数量实际上更多。
再加上王懿荣未发现甲骨文之前被毁坏的,或被病人当作中药龙骨吃掉的,以及尚未被发掘出来的甲骨,极有可能说明商周两朝使用过的甲骨数量有百万片以上。
以商周时期的落后生产力,当朝的统治者从哪获取了这么多的龟甲和兽骨了?
如果是大量使用兽骨,似乎可以解释清楚这个疑问。
毕竟一头牛或是一只大型野兽,它全身的骨头可以制作成很多片用于占卜记事卜辞的甲骨文。
但现实情况却是制作甲骨文的材料,龟甲的数量远比兽骨多很多。
这就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了,那么多的龟甲仅凭商周王朝从直接管辖的地区捕获所得,根本不能满足贵族与巫师们的日常需要。
其实这个问题,甲骨文本身已给出了部分的答案。
在一些记事类的甲骨刻辞中,便指明了龟甲的产地与数量:"有来自南氏龟"、"雀入二百五十"。
南氏意指南方,"雀"是古语中的雀地,在今天的河南安阳以南地区。
看来,当时商周的属国已经把进贡龟甲当作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来办了。
现如今,考古学家对于龟甲品种的分析,已经可以得知商王室的龟甲主要由淮地安徽、楚地江南一带进贡。
虽然龟甲来源以南方居多,但其它地方也有相当数量的进贡与征取。
同样是在甲骨文中,就记载了西方诸国进贡乌龟的事宜。
但这些来自西方的龟来源何地,我们还不得而知,因为甲骨刻辞中并没有指明具体出处。
在《逸周书》中也有记载:“正西,昆仑、狗国……漆齿,请令以丹青……龙角、神龟为献。”
翻译成白话文,说的是伊尹奉商汤之命,根据各地物产制定四方诸侯纳贡的献令,而位于西方的诸侯就有进贡龙角和神龟的义务。
到了司马迁写《史记》时,依旧有相关的记载:"神龟出于江水中,庐江郡常岁时生龟,长尺二寸者二十枚,输大卜官"。
这说明直到汉代,庐江郡(今庐江县城一带)都在每年向京城进贡大龟,作为卜官占卜之用。
根据资料记载,目前发现的甲骨文龟甲,最大的竟然长达44cm、宽约35cm。
这在一般人眼中,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巨龟了。
要知道中国本土龟的品种,很少有如此大的体型。
而且,这还不是孤例,现存的甲骨文龟甲中,长度超过30cm的并不少见。
这意味着制作甲骨文的龟甲,一些龟类的品种并不生活在商周两朝所管辖的地域。
本世纪初,我国的生物学家对殷墟出土的龟甲经过严谨的科学鉴定后,发现了一个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事实:有些龟甲来源于马来闭壳龟。
马来闭壳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热带地区,它是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常见龟类。
而在我国的广东和广西虽有少量分布,但现在已经是极需要保护的濒危物种。
这就让人惊讶了,商朝的传统势力范围局限于中原一带,鼎盛时期也没有深入到长江以南。
那么,生活在两广地带的马来闭壳龟是怎样传到了中原核心地区?
有专家认为是商人通过相互间的商业贸易得来的。
毕竟商人重商,商朝的先祖王亥经常用牛车拉着货物,和其他部落进行贸易往来。
成汤建国以后,殷商的商业更加发达,商人前往两广地带贩卖物品,也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
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殷墟出土的马来闭壳龟甲,来源地竟然不是取自两广,反而是远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半岛!
就连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的妇好墓,出土的文物中也有少量龟甲出自马来西亚半岛。
再鉴定目前发现的那些超大体积龟甲,发现它们不是马来闭壳龟品种,而是属于马来西亚的另一种大龟:马来西亚巨龟。
现如今,这一事实已得到考古学界的公认。
如果你去殷墟博物馆旅游,那里的导游有时候会向游客们讲述这个惊人的事实。
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了那么发达的航海业。
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和东南亚地区有着频繁的商业往来。
难怪国内有不少人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我们中国人。
虽然现今的考古学与古人类学已经证明,印第安人出现在美洲的时间远早于商朝,但或许,商周时期的中国人有可能漂洋过海到达过美洲。
但无论如何,越来越多的考古成果都在让我们重新审视古人的智慧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