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中华大地在新旧交替间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中华民国应运而生,这个时候新政府发现大清国库只有十几块钱,以及数不清的割地赔款条约。
据相关资料记载,清政府遗留下的7.3亿两白银的巨额债务,这笔沉重的债务不仅源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更是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直接结果。
写作不易只为养家糊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免费阅读全文,感谢各位读者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感谢!
那么,新生的中华民国如何应对这笔巨债,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清朝的衰落与屈辱
1840年夏天,英国海军的坚船利炮轰鸣,打破广州港口的宁静。港口附近的渔民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抬头望向海面只见数十艘巨大的战舰排成一列,威风凛凛地驶向广州。
这些战舰上悬挂着英国的国旗,甲板上黑压压地站满装备精良的士兵,清朝水师的几艘老旧战船在巨舰面前显得异常渺小。
很快战斗打响,清军的火力稀疏而无力,完全无法与英军的炮火相比。
经过数个时辰的激战,清军损失惨重被迫撤退,英军趁势占领广州并在城中肆意掠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战后清政府派出几位大臣与英军谈判。
当时清廷对英军的实力一无所知,以为凭借“天朝上国”的威严,英军会自觉退让妥协,可现实却是英军以强硬的姿态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
几位大臣在谈判桌上显得手足无措,最终经过一番谈判,亦或者说被逼着签订《广州条约》,赔付英军600万银元以赎回广州。
本以为这件事情告一段落,1842年英法两国再度扩大侵略范围,一路北上攻入南京地区,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并赔偿2100万银元。
这一次的屈辱使清政府内外震动,满朝文武大臣无不感到羞愧和愤怒,无奈实力悬殊只能吞下这口苦涩的屈辱。
本以为这是屈辱的结束,不曾想却只是一个开始,而且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
时间推进到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两国联军在大沽口一举突破清军防线直逼天津。
天津城内百姓纷纷逃难,官员们则在城中紧急商议对策,面对联军的强大攻势清政府再度屈服。
英法联军还得寸进尺继续发动进攻,直接打入北京城内,皇帝仓皇南逃京城一片混乱,英法联军在城中四处掠夺,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最为惨烈的是圆明园。
这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浓烟滚滚、火光冲天,远在数十里外都能看到这场惨烈的大火,大火燃烧了整整三天,圆明园中的珍宝文物被洗劫一空。
这一场战争前后签订两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清政府先是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赔付英国400万两白银、赔付法国200万两白银。
后来又再次妥协签订《北京条约》,不仅要赔偿英法两国大量白银,还要割让九龙半岛以南的土地,并且赔偿上千万两的白银。
正所谓“柿子总是挑软的捏”,清政府忙于应对英法联军的侵略时,俄国也趁机入侵中国想要捞点好处,并且逼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土地。
在这之后不久,俄国再次威胁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让库页岛和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土地。
多年后俄国再次对清政府施压,要求割让伊犁地区的大片土地,清政府无力反抗无奈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割让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赔偿900万卢布。
沙俄前前后后从清朝手里割走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土地的丧失让清朝的版图大为缩小,边疆地区的百姓也因此遭受巨大痛苦,但丧权辱国的事情到这里并没有完。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在云南地方和中国商人发生冲突,借此机会要求清政府赔偿20万两白银,并允许英国商人自由出入中国的西南边境,清政府一再退让签订《中英滇案条约》。
时间来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并赔偿2亿两白银。
这些钱之后全部被用来发展日本军事,使得日本短期内军事实力大增,对我国的野心也变得更大,为后来的九一八、侵华战争埋下伏笔。
1900年北京城再次陷入战火,八国联军侵华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满目疮痍,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偿9.8亿两白银,这些钱财无疑都来自民间的百姓。
多年战争和赔款的影响下,清政府的财政早已崩溃,为偿还巨额债务不得不提出分期还款计划,将国家的关税、盐税等主要税收方式统统抵押给列强。
即便如此,这些债务依然如山一般压在清政府的肩头,成为中国人民难以承受的负担,哪怕是清朝覆灭这些债务都没有还清。
清朝的灭亡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相继去世,溥仪继位但实权掌握在摄政王手中,清政府的权力中心陷入混乱。
当时,面对内外压力清政府无力回天,社会各界对清政府的失望和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的火焰迅速蔓延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宣告脱离清政府统治。
革命军势如破竹清政府无力抵挡,短短两个月内全国十五个省份相继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紫禁城内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灭亡,南京临时政府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担任临时大总统。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革命的成功标志着封建王朝的结束,然而摆在新政府面前的却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清朝遗留下来的巨额债务。
据统计这些债务足足有7亿多两白银,当时一个老百姓一年也不过挣十几两白银,称得上是一笔天文数字。
临时政府成立后的第一天,孙中山先生在总统府接见各国公使,这些外国公使带着各自国家的期望和压力,要求中华民国政府继续偿还清政府欠下的债务。
如果民国政府拒绝偿还债务,他们将保留采取一切手段的权利,这其中就包括武力干涉。
面对这种威胁民国政府明白,如果不偿还这些债务,可能会引发新的国际冲突,甚至可能导致外国势力支持袁世凯,威胁到新生的民国政权。
为应对这些债务,中华民国政府不得不动用关税、盐税等国家主要税收方式,这些税收本应用于国家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现在却要用来偿还前朝的债务。
税务部门的官员们在各地征收关税时,常常遇到当地商人的抗议和抵触,但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严格执行政府的政策。
清朝遗留下来的债务并不是一笔简单的账务,清政府在签订条约时的马虎,债务的具体数额和偿还条件非常模糊,外国列强利用这一点不断夸大债务金额。
每一次谈判都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外国银行家带着厚厚的文件和账本,坚称清政府欠下的债务数额巨大,民国政府的官员则在账目中寻找证据,试图证明债务并没有那么多。
国内的经济压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偿还债务的压力逐渐传导到民间,全国各地的商人和百姓都感受到沉重的税收负担。
为缓解国内外的压力,民国政府尝试通过外交手段寻求国际援助和支持,孙中山派出一批优秀的外交官前往欧美各国,希望能够争取到一些宽限和援助。
在伦敦,外交官们穿梭于各个大使馆和银行之间,试图与英国政府和银行家们达成共识;在巴黎,法国政府因为国内的经济问题,对中国的债务问题表现得尤为苛刻......
经过数年的艰苦谈判,民国政府终于在国际上取得一些进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战胜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停止对这两个国家的赔款。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宣布放弃《辛丑条约》的赔款,这为民国政府减轻了部分债务压力。
法国等国仍坚持要求中国继续偿还债务,民国政府通过外交手段,最终达成一些协议减轻部分债务压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发展改变,尤其是1949年之后我国“换了人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曾经的债务问题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采取坚定的立场。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旧中国的任何不平等条约和债务,这一决定彻底解决清朝遗留下来的债务问题,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彻底摆脱列强的压迫。
这一决定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不同反应,西方列强纷纷提出抗议,要求中国继续偿还债务。毛主席的态度非常明确,我们还的已经够多了,不会再还一分一毫。
总的来说,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巨额的外交赔款问题,才算是成功得到解决,不仅大大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也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国人民得以挺直腰杆。
清朝灭亡后遗留下来的巨额债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沉重而屈辱的历史,不仅反映列强对中国的剥削与侵略,也见证中国人民在困境中不断奋起抗争的决心。
通过总结这段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从屈辱到崛起的艰辛历程,以及民族独立和自强的重要意义。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的赔款都去哪了_私家历史_澎湃新闻-The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