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在战场上,杜聿明的30万大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被围困的他们饥饿难耐,甚至连枪都拿不动。
就在这紧要关头,粟裕却下达了一条出人意料的命令:
“快给他们送大肥猪!”
这一奇特的决定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策略和用意?
是仁慈的表现,还是战术上的高明?
杜聿明30万大军陷入绝境:饿殍遍野,士兵饥寒交迫
1948年12月的中原大地,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悄然而至。
凛冽的寒风夹杂着鹅毛大雪,瞬间便将整个战场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
然而,对于陷入重围之中的杜聿明率领的30万国民党大军而言,
这场大雪无疑是雪上加霜。
此时的杜聿明部队已经被
华东野战军围困在陈官庄地区多日。
粟裕将军出色的指挥,让这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落入绝境。
一时间,杜聿明内心焦虑万分,
他多次尝试突围,却都无功而返。
大雪的到来,更是彻底打乱了他的部署。
随着大雪的肆虐,国民党军队的补给线彻底被切断。
空投的物资少之又少,士兵们已经几天没有吃上一口像样的食物了。
有的士兵甚至饿得连枪都拿不动了。
一些士兵不得不宰杀战马充饥,
一些士兵甚至开始偷偷烧树木、烧棺材板取暖。
战壕里,到处都是饥寒交迫的士兵。
他们蜷缩着瑟瑟发抖的身体,眼神中流露出绝望和无助。
杜聿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无计可施。
他知道,再这样下去,30万大军恐怕难逃被歼灭的命运。
粟裕运筹帷幄:政治攻势大获全胜,攻心为上立奇功
与国民党军队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华东野战军却是士气高涨,粮草充足。
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解放军的物资供应源源不断。
每逢开饭时间,阵地上都飘荡着诱人的肉香。
情报显示,国民党军心已经出现了动摇。
眼看着敌军已经是强弩之末,
粟裕却并没有急于发动进攻,反而冷静地分析着战局,审时度势,运筹帷幄。
粟裕深知,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攻势或许比军事进攻更加管用。
他当机立断,命令部队主动给国民党军队送去食物,尤其是肥猪等,以示善意。
同时,通过广播、传单等方式,
不断向国民党军队宣传党的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粟裕的这一招可谓是神来之笔。
国民党军心本就已经动摇,如今见解放军如此厚待,更是彻底乱了方寸。
越来越多的士兵选择投诚,他们带着枪支,走向解放军的阵地。
攻心为上,兵不血刃。
仅仅几天时间,国民党军队就已经土崩瓦解。
杜聿明眼看大势已去,想要重振旗鼓,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队伍融化在大雪中,消失在解放军的怀抱里。
总攻打响:四天歼敌,大获全胜
1948年12月29日,大雪终于停歇。
粟裕知道,时机已经成熟。
他一声令下,华东野战军开始发动总攻。
此时的杜聿明部队已经是强弩之末,
哪里还有还手之力?
仅仅四天,30万国民党大军就土崩瓦解。
杜聿明本人也成为阶下囚。
这一仗,粟裕可谓是大获全胜。
事后,粟裕在总结这次战役时这样说道:
"敌人最终被歼灭,政治攻势功不可没。
如果没有政治攻势,我们不会取得如此迅速的胜利。
这次战役再次证明,攻心为上是打败敌人的法宝。"
淮海战役的胜利,为后来的渡江战役和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不仅展现了人民军队的强大战斗力,更彰显了我党我军在军事指挥、政治工作等方面的优势。
正如毛主席所说: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人民的支持,有党的领导,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结语:
淮海战役的胜利,何尝不是我党我军一次巨大的政治胜利?它告诉我们,打仗不仅要善用兵,更要善用政治攻势。
只有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天下。
这一点,无论是在战场上,
还是在今天的各项工作中,我们都要铭记在心,用实际行动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