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的英文“cement”是由拉丁文“caementum”演变而来,意指“碎石”。水泥的历史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古罗马人在建筑时,会把石灰和火山灰混合起来成为建筑原料,是为史上最早之水泥。
1、现代水泥
1796年英国人詹姆士·帕加(James Parker)用泥灰岩烧制一种棕色水泥,称“罗马水泥”。1824年英国人约瑟·阿斯普丁(Joseph Aspdin)用石灰石和粘土烧制成水泥,命名为波特兰水泥,并取得专利权。波特兰水泥日后在水泥中取得绝对地位。
随着对建筑之要求越来越高,波特兰水泥不断改进,水泥种类已发展到100,000多种。
水泥早期也被叫做“士敏土”,是水泥的英文单词“cement”的音译。苏联作家写的长篇小说《水泥》被鲁迅推介给中国读者,这部小说当时被译为《士敏土》,“士敏土”就是水泥的音译。解放战争前的中国除了称呼水泥为“士敏土”外,吴语还音译作“水门汀”。而作为外来物品当时与本地的灰土相比较,北方官话广泛使用的名称是“洋灰”,粤语、闽南语、客家语等则称其为“红毛灰”、“红毛土”或“红毛泥”。另外因波特兰水泥这一品种最为常见,“波特兰”或“卜特兰”也常作为代称。
2、天然水泥的制造方法:
将纯石灰石(碳酸钙)长时间加热,以除去其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产生氧化钙,其可在水中快速的溶解并放出大量热,且形成了在水中不固化的氢氧化钙,最后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成碳酸钙。像这种石灰石经过锻烧后,得到其中含20~35%的矽土和矾土的产物,即称为天然水泥。如果石灰石含有百分之二十五的黏土物质时,其经过锻烧后会形成不在水中分解且含有10~20%的矽土和矾土的产物,便称为水硬性石灰。
徐光启与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系统介绍欧洲水利知识,对弥补我国农业水利不 足之处大有裨益。徐光启引用当时西方最新考古发现:“近数十年前,有发故水道者, 启土之后,铁钁(锄)不入,百计无所施。既而穴其下方,乃坏坠焉。视其甃(管壁)涂之 灰,用是物也,厚半寸许耳。此道由来甚久,以历年计之,在汉武之世焉。”“汉武之 世”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相当于古罗马帝国的“内战时代”。古罗马的下水道,历来被视为世界奇观之一。下水道管壁所涂之灰,即火山灰水泥,天然的混凝土建筑材料 。它历经十六、七世纪,仍坚硬无比,“铁钁不入”。徐光启主张在中国发展此新建筑 材料,他预言:“求得之,大利于土石之工”。其远见卓识令人钦佩!
3、遗憾
崇祯二年受命改历时,徐光启踌躇满志地上疏提出了“度数旁通十事”的宏伟设想。 他企图在完成改历后,“接续讲求”十事,涉及气象学,水利学,乐律学,军事学,统计学,建筑学,物理学,地理学,医药学,计时学等众多领域。他还希望推广几何原本,并且“若得同事多人,亦可以分曹速就,”即分别钻研各门科学,将现有历局扩大为全面的研究机构。这 与同时代英国培根的研究院蓝图,可谓异曲同工。倘若徐光启此草案付诸实现的话,那末中国科技事业很可能不至于象后来那样落后。
二百余年的朱明皇朝,到了崇祯年间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场震撼全国 的农民大革命风暴正在孕育之中。病入膏肓的崇祯皇帝既然连公布新历的勇气和时间都 没有,怎么还谈得上实施“度数十事”呢?
中西科技交流和融合,是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基础的。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