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楼上,曹操对陈宫说:“你的老母妻子怎么办?”陈宫大声道:“你爱咋办咋办,我并无挂念!”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下楼去,守卫拉都拉不住。
曹操自觉不忍,便泪目相送。
曹操是惜才之人,对于眼前这位昔日的恩公,他有意留人,只可惜,陈宫一心赴死。作为兖州名士,陈宫究竟跟曹操有什么深仇大恨,这是有多看不上曹操,简直用生命看不上。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对于吕布这个人物,颇具争议性,有人喜欢、有人憎恨。喜欢他,可能是因为他在三国时期的勇武,冠绝群雄;痛恨他,可能是因为他刚愎自用,他三次背叛主公,被人称“三姓家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手下却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谋士,他就是陈宫。两人合作并非像刘备、诸葛亮那般相互敬重,很多时候,吕布都固执己见,可即便如此,陈宫依然死心塌地地跟着吕布。
陈宫也算名流,他为什么如此“固执”非要弃曹操而追吕布?
从当时整个大环境来看,吕布当时具备一定的声望和能力,甚至说在某些方面还略胜于曹操。彼时的曹操只占据兖州与陈留有限的地区,并不算很大的军阀势力,要比袁绍、袁术逊色很多。
当时汉献帝被李傕、郭汜等董卓旧势力所控制,最后杀掉董卓的还是吕布。论武力和威望,吕布胜于曹操。
英雄难过美人关,都知道吕布很好色,不过吕布也不全是看中貂蝉的美貌,他更多的是想通过司徒王允成为朝中重要的权臣。虽然吕布没有雄心大志,不过他的投机成分在当时还是“识时务”的。
所以,董卓被其诛杀后,吕布便被封为奋武将军、温侯。可惜的是,由于董卓旧部的反扑,加上王司徒被杀,吕布的投机之路走到了尽头,不得不亡命天下。
诛杀董卓,维护汉朝利益,立有大功,乃当世之英雄,无论是能力和影响力上,吕布都甩曹操几条街,这是陈宫看中吕布的地方。
当时曹操还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成一派气候,所以陈宫当时选择吕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三国演义》中,陈宫主张曹操接掌兖州,曹操也视陈宫为心腹,两人的关系十分要好。不过曹操天生枭雄,生性多疑,杀了帮助他的叔父一家子,让陈宫心灰意冷。不过在正史上并非如此。
曹操杀害汉末名士,这是陈宫极其反感的。
因为曹操与兖州当地的士族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兖州本是汉室宗亲刘岱的根据地,所以兖州贵族一直以汉室贵族思想为根本。曹操的父亲是中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在宫中势力雄厚。曹操虽然家族实力雄厚,不过身份有缺陷,兖州名士自始至终没有看上曹操,对于这一点,曹操心知肚明。
因此,兖州名士明着拥护曹操,不过当他在兖州执政时,那些名士暗地里都对他颇有微词,而曹操对这些心口不一的人也非常看不惯,最终一对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曹操杀伐之心油然而生。
另外,除了那些兖州名士,曹操手下已经有了一批成熟的名士团队,他们是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派系,这些人也跟兖州名士格格不入。
曹操对于人才的看法向来是:得不到便将其毁灭。最终,在多种矛盾冲突下,曹操便杀掉了不少背地议论自己出身的兖州名士为自己立威。
而兖州名士大都以陈宫为精神领袖,所以曹操此举也就跟陈宫无形中划清了界限,陈宫即便是有心跟曹操走在一起,恐怕也会被唾沫淹死。
因此,陈宫是不可能与曹操合作的。
此外,陈宫心细如发,他早就看到曹操有“反骨”之心,认为曹操表面上是忠于汉室,匡扶汉室,但本质上是为了自己一家独大。
名士的第一气节当属“节义、忠君”,这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他们为了名声,只要是朝廷覆亡,他们理当殉国,而陈宫正是发现曹操并非真心辅佐汉室,所以当即与其划清界限。以至于到了“白门楼”时,更是决议赴死而无悔。
曾经的曹操,他的一意孤行让陈宫很心寒,他认识到自己终究和曹操不是一路人,所以决议离开他,非但如此,他要让曹操付出代价,于是他劝说兖州刺史张邈,令其开城门引吕布,从此效力于吕布。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侍。陈宫的一生是不幸的,虽然他才智不输其他人,不过他终其一生也未际遇明主。跟着曹操,奈何与曹操“道不同不相为谋”;跟着吕布,怎料吕布是个没有主见且盲目自大,不听劝诫的主。
呜呼哀哉,一代名士就这样命赴黄泉,确实让人唏嘘不已。反观三国时期另外一位名士,他似乎早已预见到汉室衰微,不过他却投靠了中山靖王之后刘备,虽然也开启了蜀汉新政,不过还是使得汉室坚持了一段时间,他便是诸葛亮。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