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从后周柴宗训手中夺取政权,登基为帝,定都开封。
为什么选择这样一座“无险可依,四战之地”作为都城呢?史书中有这样记载:
熙宁五年(1072),北宋著名的经济学家张方平说:“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汴河废,则大众不可聚,汴河之于京师,乃是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
张方平的意思是大宋王朝的建立是因为军队,而军队需要粮食,粮食需要通过漕运从东南而来。
汴河、蔡河、五丈河和金水河贯穿整个开封,四条河流又经护城河相互沟通,当时京城的河道上,常年舟船如织,商旅不绝,把全国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
赵匡胤曾对吴越王钱俶说:“朕有三条玉带”,“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逐渐形成的过程。从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开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移,史称“衣冠南渡”,当然,这里的衣冠主要指的是士大夫,名门大户。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北方人民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第二次大规模人口南移发生。此时,由于插秧技术和复种技术的出现,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而幽云十六州的丢失,也决定了定都开封的必要性。因为失去了燕山山脉这一北部屏障,所以,大宋王朝需要养活大量军队守卫,而军队需要粮食,粮食需要从南方运输,运输需要漕运。这一系列的因素,决定只能定都开封。
关于前都之事,同样在史书中能找到蛛丝马迹。
赵匡胤登基之后,曾西幸洛阳,提及迁都之事,李怀忠这样说道:
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进言:“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若虑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李怀忠的意思是,东京纵有千般不是,但毕竟得运河之便,每年可以从江淮运入漕粮数百万石,京师数十万驻军,全靠它吃饭。陛下如果搬居洛阳,得从哪里弄到这么多的粮食?因此,迁都之事,极不可行。
上亦弗从。
赵匡胤并未答应。
此时,太祖之弟、晋王赵光义从容说道:“迁都未便。”
赵匡胤说:“迁都洛阳也非长远之计,最好是迁至长安。”
赵光义“叩头切谏”,决心要打消太祖迁都的念头。
赵匡胤又说:“我之所以想西迁,并无他意,只是要据山河之胜,守卫国都,这样便可以裁撤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
赵光义说:“国家之守,在德不在险。”
一句在德不在险,使得赵匡胤放弃了迁都的打算。而长安久经战火,已经失去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
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军队大肆烧杀抢掠,之后就是纵火焚烧,长安城被毁。
诗人韦庄的《秦妇吟》中有这样的诗句:
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大明王朝定都北京,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朱棣的驻地,另一方面,也与少数民族的分布不无关系。
汉唐时期,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的主要是匈奴,突厥,它们分布于中国西北部地区,宋朝之后,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的主要是契丹,女真,蒙古,分布于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所以王朝多定都于东部和北部。
大明定都于北京,主要在于防范蒙古瓦剌,这时,大明军事实力占优,有“天子守国门”的勇气和底气。
同时,河北地区的重要性也在徐达收回幽云十六州时再次得以体现。守住北京,就能扼住蒙古通往内地的要道。同时,京杭大运河的通航,以及海运技术的日渐成熟,粮食供应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