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今天已经到了第二天了,万千学子游走在独木桥上,很多人都说高考是不是真的能改变命运?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知道高考是改变命运最简单的方法。
如果在古代寒门,想要改变命运,比起来现在要难多了,高考作为现代社会的人才选拔机制,既可以改变千千万万寒门学子的命运,又可以为国家筛选培养出了大量的优质人才,古代也同样需要人才,那么,古代关于人才选拔机制又是怎样的呢?大家又对古代的科举制度了解多少呢?
商鞅
古代最主流的人才选拔机制主要有是郎官郎立军功制,察举制度。举孝廉郎官郎吏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世卿世禄制早在先秦开始出现,卿是古代的高级官吏犯指卿大夫是等一系列官吏是古代官员的俸禄世卿世禄,是指西周时期的往事,与各诸侯国的四大赋等官吏可以使其子世袭此职。享有该职的俸禄世卿世禄是谁想出来的呢?当然谁获利最大,那就是谁想出来的,在商周乃至春秋时期,真正把握诸侯国政权的是卿大夫,他们才是事实上的诸侯王,当权力在他们手上时,他们当然想自己的子孙世代延续下去,继续掌握诸侯国政大权,于是就形成了,“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是一种早期官员的权利和大义的有限时效制度,秦国统一六国后就基本被废除,从先秦时期开始出现乡局里选,乡局里选和世卿世袭制有着不同的地方,乡局里选是从平民阶层中选拔人才的方法,它会从乡里中考察推荐,周礼中有记载,其中一种具体的选拔方法叫做大笔,大笔每三年进行一次选取,当地方上的基层官员是大夫以上的官不在选拔范围内,这都是留给自家儿子的郎官郎吏是汉代皇帝身边的侍从官,简称“郎官”,郎官是从贵族子弟中挑选机敏好学的人到皇帝身边,被选用郎官不算正式的官职也没有俸禄,一方面接受皇帝的考察,一方面熟悉各项工作,正是我们熟知的东方朔、司马相如、霍去病,袁绍,曹操等人都是郎官出身,汉武帝时期郎官逐渐被举孝廉所替代,但是并没有完全被废除,直到清朝还存在。
战国“四公子”
杨氏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知识分子通过依附权贵来实现报复,从衙门之中挑选人才去做官,代表人物有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它们被合称为战国四公子,他们最先在家中进行“养士”,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把有才华的人聘为自己的老师专门为自己进行教学出谋划策,“养士”主要盛行在战国时期,到了汉朝养士逐渐被征辟所取代,征辟是皇帝或位高权重的官员,召集德才兼备的人做官。再成立东汉魏晋时,实际上征辟而来的人才,还是要先在皇帝身边做郎官熟悉事物,秦国统一六国后,嬴政通过“商鞅变法”使社会等级发生改变,贵族变成了平民变成了贵族,由于秦朝存在的时间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选举人才的制度就灭亡了,真要有的话,便是军功制了。在军队中立功多就能当大官,为平民百姓成为将相打开了通道,察举制度流行于汉代,推荐人才给朝廷对象既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官吏,相比上面说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相对于其来说更加完善,被推举上来的人都要经过考核,考核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固定人数在定期内进行考核就像我们现在的高考一样,由各地郡守每年向朝廷举荐孝者连者各一名,后来被统称为举孝廉,特科是不定时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特科考核就像现在的特招生。经过考核合格的人才将入职郎官在皇帝身边学习熟悉事务,然后才能正式为官,后来,随着政治腐败,察举举孝廉成为了权贵们徇私舞弊的途径,于是从魏晋时期察举举孝联不再是选拔人才的主流,直到科举制度的正式建立才宣告终结。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由曹魏政权所创,和以往的选拔制度不同的是,九品中正制是由朝廷派专员到各处评定,选拔人才,从家世到德才这三个维度去评价,评价等级分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所以叫九品中正制,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非常有效,在当时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也成为了统一三国的重要制度保障,所有在前期很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基本都是被权贵玩坏,自魏国晚期九品中正制日渐衰微,直到科举制度的建立,该制度才正式被废除,科举制是从隋朝到清朝实行了1300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经过前人的不断摸索创新,才创立了科举制度,隋文帝最先开起科举先河,但隋朝尚未将科举制度建立完善就走向灭亡了,科举制度在唐朝再一次被完善,到宋朝科举制度被逐渐规范化,形成三年一次,三个等级,明朝科举制度到达了繁盛期,清朝科举制度虽然繁盛,但是已存在卖官的腐败现象,最终在清朝科举制度逐渐消亡。在不同时期,科举制所表现出的优劣都明显可见,科举制在唐朝比较健康,因为当时科举氛围相对比较宽松,有才华的考生在靠前就会被考官注意到,然后考完就直接被录取,然后再进行阅卷。所以存在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明清时期科举表面繁荣,但是因为八股文的考试内容彻底使其逐渐展出现弊端,直至最后被废除,古人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总结摸索,最终推出了科举这一条相对完善,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但因为仍然是人在管制度而不是制度再管人,所以始终存在局限性,直到最终被废除,也是不可避免额。但是,按照古代选拔人才的艰难程度而言,要比现高考难很多,第一,古代人才没有现在多,所以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千万学子过独木桥的现象,第二,古代的人才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学习,所以从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没有现在的学者学习系统,所以存在考试难度不一,第三科举考试的科目有很多,而且很多都是偏科,所以要求知识面要广。
所以我们生在现代社会就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高考制度吧,高考虽然不一定能百分之百改变命运,但是高考是改变命运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最后祝愿广大高考学子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