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有很多文化都与中国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日文中有部分文字采用的是中文字形;日本茶道由唐代茶文化演变而来;榻榻米也起源于汉代,唐朝时才传入日本。此外,日本刀、和服、相扑、白粉等日本代表性文化的根,也都在中国。
为何日本文化会与中国有如此大的关联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上的3次“日本移民潮”。
今天带你了解移民潮背后的故事。
中国和日本的交流往来,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当时的日本在吞并30多个小国后,成功建立起第一个国家——邪马台国。公元239年,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遣使者出使曹魏,向魏国皇帝曹丕上贡,并接受了封赏。这段时期,中国的锦绢、铜镜都物品纷纷传入日本,日本也渐渐形成了文字的雏形。
以此为开端,中日两国开始了上千年的交流往来。
第一次移民潮,秦始皇时期。
早从春秋战国时期起,民间就流传着一个传说。传言在东方的大海里,藏着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中的神仙整日吃着灵丹妙药,饮着琼浆玉露,长生不死,容颜不老。一心追寻长生不老之法的秦始皇,对这个传说深深着迷。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找来一名叫做徐福的江湖方士,派遣他航海东方,为自己寻找仙药。
那三座海中仙山,其实就是海市蜃楼,徐福自然寻而不得。为安抚皇帝并逃脱惩戒,徐福编造出了一套说辞,他告诉秦始皇自己成功登上了仙山,并于仙人见面。但要想获得长生不老药,必须送三千童男童女和能工巧匠前去交换。
秦始皇对徐福的话深信不疑,很快他就召选了童男童女和各种技工匠人,连同无数奇珍异宝、粮食谷物一起送上了船。不仅如此,秦始皇还在全国大举兴办了3天的“徐福庆典”,欢送徐福远航。
然而令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他一直到死,都没有等到徐福的仙药。在秦始皇苦苦等待的时候,徐福已经成功到达日本东瀛、蓬莱一带岛屿,在当地自立为王。徐福还将从中原带去的农耕、捕鱼、沥纸等方法,都传授给了当地人,带动了日本的文明开化。
第二次移民潮,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有名的“五胡乱华”事件。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五大胡人部落为首的游牧民族,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国家,大举入侵中原。受此影响,中原地区陷入常年战乱之中,民不聊生。为躲避战乱,大批中原人举家迁往日本列岛,由此出现第二次移民潮。
这期间,最有名的移民者就是阿知王。刘阿知是汉献帝的玄孙,公元289年时,他率领家族、旧臣共计2400多人,一起移居日本。由于独特的身份,阿知王家族被日本天皇赐予“直”姓。据了解,刘阿知所代表的“直”姓家族,是当下原田、高桥、江上、大藏等众多家族共同的祖先。
这个时期的移民者,为日本带去了非常多的中原文化,比如桑蚕业、农田水利、土木工程、手工业等技术,以及《论语》、《千字文》等读本。中国的文化技术随之全面渗透进日本社会之中。
第三次移民潮,唐朝。
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中最繁盛的王朝之一,向来有“大唐盛世”的美称。源于唐朝的强大,各国各邦纷纷派遣使臣前来进贡和学习,上演出“万邦来唐”的盛世景象。
630年到895年的265年间,日本共委任了19次遣唐使团来唐朝学习访问。他们全面了解唐朝的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乃至风俗习惯,同时大量收集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典籍。这些遣唐使团搭建起了中日之间的桥梁,使得大量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并推动日本社会发展进步。
到了唐朝末期,各个藩镇势力割据严重,平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王朝衰落、社会混乱,部分追求安稳生活的人再次选择逃往日本。在这部分移民的帮助下,唐朝文化在日本得以进一步加深。
近2000年的时间里,中国和日本一直保持交流往来。中国移民将大量文化、技术带入日本,日本又再次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日本文化与中国相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