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相互争斗,谁也无法统一天下。直到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了西晋王朝,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两年后,西晋灭掉了蜀汉,结束了蜀国四十年的历史。然而,西晋并没有乘胜追击,立即对东吴发动进攻,而是拖延了十四年之久,直到公元280年,才最终灭掉了东吴,完成了统一大业,只因两件事比东吴更可怕。
一、西晋内部的政治动荡
西晋灭蜀后,虽然在外表现出了强大的国力,但是在内却隐藏着深刻的危机。这主要是由于西晋的政治体制和权力分配,造成了皇权和诸王、权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西晋的政治体制,是继承了曹魏的三公九卿制,以及司马氏的宗室分封制。
三公九卿制,是指设立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和九卿(尚书令、司隶校尉、光禄勋、太仆、廷尉、大鸿胪、太常、卫尉、大司农)的官职,分掌朝廷的政务。宗室分封制,是指司马氏家族的成员,被封为王公,分掌地方的军政。这两种制度,本来是为了平衡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一方的专横和叛乱,但是在西晋时期,却变成了一种导致分裂和内乱的祸根。
西晋的三公九卿,大多是由司马氏的姻亲和功臣担任,他们的地位和权力,都是靠司马氏的恩赐和支持,而不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声望。这些人,对司马氏的忠诚,远远高于对国家的忠诚,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而不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和发展。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勾心斗角和争权夺利的现象,他们不是为了国家的大事,而是为了私人的小事,相互攻讦和排挤。这些人,不仅不能为皇帝分忧,反而给皇帝添乱,使得朝政混乱,政令难行。
西晋的诸王,大多是由司马氏的嫡系和旁系分封,他们的封地,都是在中原和关中的要地,他们的军队,都是由司马氏的旧部和亲信统领,他们的势力,都是由司马氏的恩宠和威望支撑,而不是由自己的功绩和威信建立。
这些王,对司马氏的尊重,远远低于对自己的尊重,他们的目标,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和影响,而不是为了服从皇帝的命令和法度。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争嫡夺权和党争纷争的现象,他们不是为了国家的统一,而是为了自己的独立,相互倾轧和防备。这些王,不仅不能为皇帝助力,反而给皇帝制造威胁,使得国家分裂,王权动摇。
由于这两个原因,西晋内部的政治动荡,不断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影响了西晋的对外战略和军事行动。比如,西晋灭蜀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即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他不得不对付自己的弟弟司马攸和叔父司马孚的威胁,他不得不对付自己的功臣贾充和羊祜的争斗,他不得不对付自己的诸王司马亮和司马伦的叛乱。这些事件,都消耗了西晋的国力和人力,分散了西晋的注意力和精力,延误了西晋的进攻时机,使得西晋无法及时对东吴动手,只能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二、西晋外部的边境隐患
西晋统一天下后,虽然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局面,但是并没有消除各方势力的威胁和挑战。需要西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军力来应对和防范。
西晋为了平定东南蛮,多次派遣大军进行征讨,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和敌人的狡猾,往往收效甚微,反而造成了西晋军队的损失和百姓的苦难。西晋的一些将领,如王濬、王浚、王敦等,也借机扩张自己的势力,与东南蛮勾结或对抗,增加了西晋的内部矛盾和危机。
西晋灭蜀后,蜀地的一些原属蜀汉的将领和官员,以及一些不满西晋统治的百姓,逃往南方的五溪诸蛮的地区,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结盟,形成了一些抗晋的武装力量,时常袭扰西晋的西南边境,甚至联合南方的林邑、扶南等国,进行南海的贸易和掠夺。这些武装力量,被西晋称为“五溪蛮”,是西晋统治下的另一大隐患。
西晋为了平定五溪蛮,也多次派遣大军进行征讨,但是由于南方的山川险阻和气候瘴疠,往往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反而造成了西晋军队的伤亡和百姓的困顿。
西晋灭魏后,继承了曹魏对北方的边境的管理,北方的诸多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氐、羌、羯等,都向西晋称臣纳贡,表现出了臣服和和平。但是北方的民族众多,势力强大,与中原的联系不密切,西晋对北方的边境的管理力度也不够,导致了北方的诸多游牧民族时常受到内部的分裂和外部的挑拨,甚至有些民族背叛了西晋,投靠了其他的势力,如匈奴的刘渊、鲜卑的慕容氏、羯的石勒等。
西晋为了保卫北方的边境,也多次派遣使者和军队前往北方,进行安抚和讨伐,但是由于北方的民族复杂和敌人强悍,往往难以取得明显的胜利,反而造成了西晋的军队的损失和百姓的压迫。西晋的一些使者和将领,如司马睿、王浚、刘琨等,也借机扩张自己的势力,与北方的民族相互勾结或对抗,增加了西晋的内部矛盾和危机。
总结
西晋统一天下后,面临着四面的威胁和挑战,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军力来应对和防范,而且还要面对自己内部的腐败和分裂。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西晋的国力衰落和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和五胡乱华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