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即便人类自称为万物灵长,但在灾祸面前,同样无比脆弱。在过去的中国,灾祸的爆发极为频繁。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显示,几乎每年都有不同频率大小的灾祸。干旱、洪涝、瘟疫、战乱、虫灾、饥荒,还有一大串的灾祸难以列出。而每一场灾祸,都意味着噩梦。对于普通人而言,更是如此。
在古代,应对不同程度的灾祸,有不同处理的办法。灾祸小的时候,他们可以依赖宗族的力量,抵挡住灾祸的肆虐。当灾祸爆发得十分猛烈的时候,他们就需要官府的救济。
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就开始推行福利救济的制度。一般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平时的福利政策。虽然不同朝代实行的手段不断,但基本都是以扶助贫困人口、老弱病残为主。另一种是遇到灾荒的救济。历代的君王,只要不是太过昏庸,对于灾荒救济这件事,都会极为重视。
唐太宗李世民就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救济好灾民。明成祖朱棣曾把官员送到刑部追责,因为这些人没有及时呈报河南饥荒的灾情。
对于一个官员而言,如何处理好灾荒,也是显示政绩的一个表现。宋代的包拯、范仲淹,都曾以擅长处理灾荒,在后世留下美名。
过去的赈灾救济方式,其实有不少。比如更好的救济灾民,朝廷会动员大量的资源去赈灾。从朝廷中央,地方官府,再到乡绅大户,以及官员个人的俸禄,都会投入大量的资源到灾区中,救济灾民。而在具体做法上,救济的手段也有不少。一般来收,会设置粥棚,给灾民施粥。不过,由于施粥的地点极为有限,灾民很难从各个地方赶来。为了防止聚起的灾民过多,容易产生疾病。
所以,赈灾时,也会直接给灾民送去粮食,或者直接送钱。除了这些,官府还会兴建一些工程,如修堤、修路等,让灾民去代工,从而得到一份报酬。这种做法,明朝、宋朝都使用过这种做法。相应的,灾祸之后,朝廷也会选择给受灾地减免赋税,让他们得以度过荒年。
当然,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实行的措施。可现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一些目的善良的措施,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会变了形,产生相反的结果。贪污克扣,层层盘剥,赈灾时消极怠工,只想从中捞钱。灾民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原本属于自己的粮食,落入别人的口袋中。等待他们的,只有观音土,而不是救命粮。
等不到官府救济的百姓,只能逃亡,成为流民。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他们需要逃到外面去谋生。找到有荒地的地方,种下粮食救命。过去闯关东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相比较于天灾,人祸其实更为可怕。频繁的战火,会让老百姓成为别人的眼中的羊,被圈养起来,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来充当战场的炮灰,以及承担繁杂的兵役杂税。在乱世的时候,老百姓为了躲避战火,只能在不同地区涞水奔逃,避免被卷入其中。”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说出这句话,不是没有理由的。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机会逃出去。只有那些年轻力壮的人,才能走上逃亡的道路。至于绝大多数的老弱病残,只能在家乡等死。同样的,逃亡道路也是艰难的。
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倒在逃荒的路上,只有少数人有机会走到一个新的地方,继续活下去。但即便是走到某个地方后,也不代表能活下去。有些人就会铤而走险,走上造反的道路。
在流民当中,号召造反是一件非常有煽动力的事情。而且,聚集的流民越多,造反的影响力就越大。
这也是官府为什么大力赈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防止因为流民生乱。唐朝末年的黄巢,元朝末年的朱元璋,明朝崇祯年间的李自成,清朝乾隆末期的白莲教起义,都是农民没有土地耕种,无力谋生,只能成为流民,最终造反。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