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项羽,我们很容易想到那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俗语,没错,出身优越、能力强悍、气势恢宏,这些关键词都是项羽的标配。
和项羽比起来,大他二十多岁的刘邦几乎样样落了下风,刘邦出身草根,能力一般,资源一般,文不能提笔安天下,武不能上马定乾坤。
可就是这样一位竞争对手,最后居然斗倒了不可一世的项羽,开创了汉朝数百年的基业。
为什么“顶配”项羽比不上“低配”刘邦?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1.性格:不舍封赏VS豪爽让利
项羽公元前232年出生于楚国的贵族世家,祖父是秦末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即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项羽家道衰落,也依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在家族的培养下,项羽从小到大,又是读书又是学剑又是研习兵法,在综合实力上遥遥领先于同龄孩子。公元前209年,项羽的叔叔项梁更是自立为会稽郡郡守,聚拢了近万精兵,称雄一方。此时年仅23岁的项羽,不费吹灰之力已经成为了项梁队伍中的高级统帅。
但是与此同时,项羽性格上的弱点也暴露无遗。
在项羽看来,他打天下的目的是恢复周朝的统治方式,让天下重新回归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时代,而不是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乍一看,项羽的追求似乎很大公无私。但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无疑是在自掘坟墓。
同时,项羽对普通人的生活目标缺乏感知力,他认为,手下的将领立功是应该的,大家都是为了理想,谈钱的话格局就小了。
韩信曾经评价项羽:“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意思是说,项羽见到手下生病,还会给分食物,看到手下立功,却舍不得奖赏。
将士们拼死拼活冲锋陷阵,到头来不仅没有得到封赏和鼓励,还时时刻刻遭受猜忌,试问谁能忍得下去?
几年间,项羽的队伍人才凋零,韩信、陈平走了,田荣、陈余反了,就连亲信吕马童也跳槽了。大好的局面,被项羽搞得一塌糊涂。
而刘邦呢,虽然出生于农民家庭,没有雄厚背景,也没受过什么教育,年龄还大了项羽24岁,但他拥有几大优点,那就是善于用人、懂得让利和能屈能伸。
当年,秦始皇巡游四方时,刘邦和项羽都挤在观瞻的队伍中,见识到了仪仗队的宏伟阵势。项羽说的是:“彼可取而代之。”一心想着把对方撸下来。
而刘邦则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也!”先欣赏对手,再努力向对手看齐,不偏激,不妒忌,不愤青。
对待人才,刘邦只讲究一个原则,那就是务实。他不谈理想只谈钱,只要大家立下功勋,不管大小,统统会得到相应的物质和官职上的奖赏。
比如刘邦准备定都洛阳时,士兵娄敬跑出来劝谏,说定都洛阳不如定都长安,接着讲出了定都长安的几大优势。
刘邦一听,说得对啊,如此人才岂能不赏?转瞬之间,娄敬由士兵升职为郎中(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公元前205年,刘邦的56万汉军被项羽以3万骑兵轻松击败,这是刘邦起兵以来最窝囊的一次失败,如果换了项羽估计要大开杀戒。但是刘邦是怎么做的呢?他带领残余兵力狼狈地逃到安徽后,满怀真诚地对谋士张良说:“函谷关以东的地盘我不要了,全部用来赏赐功臣!”
大败而归,不仅不兴师问罪,反而还重赏功臣,就问拥有这种格局的老板你喜不喜欢?
2.处事风格:彪悍残忍VS重情重义
楚国的老将们曾经评价项羽:“为人剽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
巨鹿之战中,项羽通过破釜沉舟的斗志战胜了秦将章邯,章邯带着20万大军投降了项羽。但面对着白白到手的20万降兵,项羽眉头都没皱一下,直接说:“这些士兵不是我亲自带出来的,恐怕不忠诚。而且带着他们还得管饭,费粮草,杀了吧。”
就这样,20万士兵被连夜坑杀。
这种做法,让项羽得罪了关中到巴蜀的老百姓。因为这20万大军,不是秦国土生土长的精锐士兵,而是从六国征发来的囚徒和民工。
每一个士兵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家庭。百姓可以接受亲人在战场上战死,却不能容忍投降后被害死。项羽的冷漠和残忍,让他失尽了民心。
攻入秦国都城咸阳后,项羽纵容士兵大肆屠戮百姓,杀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灭。
彭城之战中,项羽打下齐国后,将降卒全部坑杀,将掳掠的男女老幼全部迁往北海,百姓死伤无数,本来已经投降的齐人又反了。
如此随心所欲,视人命如草芥的所谓“霸王”,叫百姓怎么支持他?
反观刘邦,当年起兵时好不容易打下了方与(今山东鱼台西北)、丰邑(今江苏丰县)等地,结果很快就遭遇了陈胜部将周市的围攻。和周市对战时,刘邦损失惨重,岌岌可危,好不容易冲出一条血路,却听到了丰邑守将,自己的发小雍齿已经投降周市的消息。
刘邦气到崩溃,去找雍齿拼命,却差一点丢了命。为了打败雍齿,夺回丰邑,刘邦甚至毫不犹豫地去投奔了项梁,成了项羽叔侄的下属。
之后在项梁的帮助下,刘邦好不容易打败了雍齿。但雍齿先是逃到了赵国,后又投降了项羽。经过几次反复,在楚汉相争汉军占据绝对优势后,雍齿才又回到了刘邦的军中。对于刘邦来说,雍齿简直是他最为憎恨之人。
可是刘邦不仅没有杀雍齿,若干年后还将雍齿封为侯爵,让他荣享富贵,颐养天年。虽然此举是为了安抚没有封侯的众将,但也足以说明刘邦的能屈能伸和做人格局。
攻入咸阳后,刘邦听从张良、樊哙等人的劝说,不屠城、不抢掠,善待秦王子婴,对秦国的宗室大臣一律宽赦不杀,让各级官吏维持现状。同时他对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定下了杀人者处死、伤人和抢劫的按情节轻重论罪这三条规矩,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被称为“仁厚的长者”。
性格和处事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让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公元前202年,项羽与刘邦打响了垓下之战。当时项羽的手下有10万人,韩信有30万人。
虽然韩信在兵力上占着上风,但以项羽的剽悍勇猛,汉军想打赢也没那么容易。韩信使出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招数,搞得楚军个个思乡心切,无心恋战。项羽在绝望之下,带了800名精锐骑兵突围南逃。
在汉军的追击下,项羽越跑越人越少,最后只剩下28个骑兵。带着28个骑兵,项羽与汉军展开拼死搏杀,仅项羽一人就杀死了几百个士兵。但最终,他还是不得不在乌江边自刎。至此,打了四年半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项羽会输,不是因为老天爷不帮他,而是他自己漠视百姓,一心独霸天下,结果一步步把路给走窄了。这与秦国二世而亡的原因何其相似。
乱世争雄,权谋、武力固然必不可少,却也要重视天命人心的归属。
谁能争取到乱世中瓦解的人心,谁才能真正承载一统天下的力量。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作者介绍:李晴朗,艺术硕士,自媒体写手,终身学习践行者,坚信成长即财富,心安即幸福,时间花在哪里,哪里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