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各路有识之士纷纷揭竿而起,想要在乱世之中成就一份事业。
刚开始的时候,义军队伍鱼龙混杂,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兼并以及官兵的围剿之后,义军队伍逐渐减少,并出现了正规化的趋势。
其中比较强的三支分别是占据河北的窦建德,占领洛阳的王世充以及占领长安的李渊。
三支队伍实力相差不大,可神奇的是,窦建德和王世充的队伍很快溃散,甚至连窦建德本人也被李世民所杀。
那这究竟是为何呢?窦建德缘何能从一个草根的首领迅速崛起,然后在短短两年的时间中迅速溃败呢?
杨广倒行逆施产生危机
说起窦建德,那就不得不提他起义的背景了,窦建德是隋朝人,他起义的原因是隋朝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而他因为义薄云天,救助了朝廷钦犯,不得不反。
提起隋朝,那就不得不提杨坚了,虽然历史上的杨坚不是很有名,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个雄才伟略的君主。
杨坚创立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不统一,整顿吏治,开创科举制度,给大唐的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是杨坚开创的科举制度,打破了九品中正制对于寒门学子上升之阶的阻断,给了寒门学子向上爬的机会,也给当时暮气沉沉的隋朝官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隋炀帝不仅执政勤勉,对于感情上,也是相当忠诚,他贵为一国当权者,却是一夫一妻制的忠实践行者。
他一生只娶了独孤伽罗为妻,他对独孤伽罗信任至极,不仅对她宠爱有加,还和她共享天下,杨坚一生所出的子女,全部都是独孤氏生下的嫡子。
杨坚的一生可谓是顺遂至极,少年出身富贵,成年之后就按照父母之命娶到了贤内助,之后踏进官途,虽常常被为难,但却始终都有家人相随。
后来更是借着女儿杨丽华的光,成功篡位开创了隋朝。
不过可惜的是,杨坚选错了继承人,直接让他辛苦开创的盛世二世而亡。
杨坚长子相对来讲平庸,不如次子杨广能讨父母欢心,因此,杨坚对长子很是不满,虽然封了长子太子之位,不过最后还是将太子给废了,改立杨广为太子。
隋文帝废掉了听话懂事的太子杨勇,而选择了圆滑机敏的二儿子杨广,这无疑是他一生中做的最错误的事情。
如果杨坚没有废除杨勇,虽然杨勇不会有太大的功绩,但至少会是一个守成之君,至少不会二世而亡。
隋炀帝杨广上位的过程并不光彩,因此他就特别想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
杨广也确实很有才华,他继位以来,大兴土木,建造东都,开凿京杭大运河,大兴兵事,征伐周边小国。
其中有一部分固然是杨广想要享乐,但更多地则是为了隋朝的长远发展着想。
可问题是,杨广忽略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当时隋朝初定,百姓们刚从魏晋南北朝多年征战的阴影中走出来,此时应该是与民生息的时候。
想要征伐天下,开凿运河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凿运河已经让百姓苦不堪言,更何况是远征高丽,抽调壮丁,几乎让很多地方十室九空。
更不要提当时的隋朝天灾频发,百姓们种的庄稼很多都是颗粒无收,朝廷还有很重的徭役,还有各层酷吏层层盘剥,导致原本就不富裕的百姓更是雪上加霜。
而百姓一旦吃不起饭,就会有人落草为寇,一时之间,百姓不仅要防着官府是不是巧立名目直接将辛苦一年的收成抢走,还要防着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的绿林好汉抢劫钱财。
穷则思变,一些百姓被朝廷逼得没有活路了,只好奋起反抗。
因此,隋炀帝继位没几年,中原大地就已经狼烟四起,各地义军纷纷举起了反抗的旗帜,而此时的隋炀帝,却还在宫中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毫无察觉。
窦建德自河北发家
当时征伐天下的英雄中,有草莽出身的头领也有世家出身的将领,他们与官兵斗智斗勇,在乱世各显神通。
占据河北的窦建德就是草根中比较强大的一支,窦建德走上起义之路完全就是偶然。
窦建德为人讲义气,窦建德本来是一个小财主,隋朝末年尽管苛捐杂税很多,但由于窦建德家资还算丰厚,日子也还过得下去。
可窦建德为人疏阔,十分讲义气,这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因此,周围的朋友一旦遇上什么困难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窦建德面对朋友们的请求,也是从来都不会拒绝,总是尽全力相帮。有一次窦建德也没钱,但面对朋友的请求他甚至卖了耕牛来支持朋友。
而窦建德之所以走上反叛的道路也是因为无奈,帮了不该帮的人,而遭到了官府的通缉。
因为刚开始众人知道窦建德豪爽,只是问他借些钱财,只不过发展到后来,就有人来寻求他的庇护。
窦建德帮帮交不起税的佃户其实没什么,官府最多就是讹诈点钱财,其他并不会做什么,但是窦建德私藏了朝廷钦犯,这就是在挑战官府的威严,将朝廷的法度视为无物。
随着窦建德做得出格的事情越来越多,窦建德上了朝廷的通缉令,无奈之下,只好宣布起义。
刚开始的时候,窦建德依附于高士兴手下,不过后来就直接收了高士兴势力,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发展成为了上千甚至是上万人的队伍。
窦建德能短期吸引这么多人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他生活简朴,由于他是农民出生,因此平时喜欢节俭,不喜浪费。
窦建德的饮食也极为简朴,吃饭桌上都见不到一点荤腥,几乎都是素菜。
窦建德还特别能体恤手下的士兵,经常和他们同吃同住,因此收获了不少士兵的心。
在攻破城池的时候,他想的不是独占宝物,而是选择将战利品平分给将士们。
他对俘虏也相当不错,每次攻破城池之后,对于原先的士兵,他也是能收编的就尽量收编,不愿意被收编想要解甲归田的,也绝不勉强。
当时天下大乱,百姓也好士兵也好,所求的不过是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而已,既然在窦建德处可以有衣穿,有饭吃,那又何必奔波流离呢?
就这样,窦建德麾下的士兵逐渐多了起来,不断增加的士兵也逐渐让他成为了河北一带义军中规模最大的一支起义军。
窦建德本人农民出生,没有读过几本书,但是他从内心尊重知识分子,对于前来投奔他的知识分子给予了很高的待遇。
他麾下首席智囊宋正本就是被他招安而来,为窦建德征伐出了不少有用的计策。
可成也萧何败萧何,窦建德能靠着仁慈和知人善任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可最终也败在了那些他曾经引以为傲的优点上。
窦建德失败的原因
窦建德对手底下的士兵好,能帮助他迅速聚拢人心,这没有任何问题。
可仁慈也是要分对象的,在乱世中,对俘虏仁慈,那就是对自身的残忍了。
窦建德在起义之后,甚至打败了隋朝最重要的将领宇文化及,本来这是一件好事,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会是他式微的开始。
窦建德性格上的短板在俘虏了杨氏宗亲和萧皇后之后展露无遗,因为面对这些前隋遗臣,窦建德非但没有杀他们,甚至还将他们送到义成公主处,让他们团圆。
如果放走萧皇后是窦建德觉得萧皇后一介女眷在乱世中根本做不了什么也就罢了,可窦建德甚至连竞争对手的家人都以礼相待。
他曾经俘虏过李渊的妹妹同安公主和一些重臣,在俘虏期间,窦建德始终对公主和重臣以礼相待,将仁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窦建德根本就没有想到的是,他想的是要以仁义之心对人,可别人私下里却在骂他傻,李渊的手下逃出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背刺他然后向李渊表忠心。
窦建德能够对李渊的妹妹以礼相待,轮到他窦建德被李渊俘虏的时候,别说是被善待了,甚至连命都保不住。
仁慈过度就显得有点懦弱了,这是窦建德失败的一个原因。
窦建德的另一个缺点就更致命了,那就是窦建德尊重读书人,给投奔他的读书人以很高的礼遇,但窦建德耳根子软,稍微被别人挑拨一下,窦建德就都会上当。
他的两个重要手下宋正本和王伏宝就是这样被冤杀的。
宋正本是他曾经招安的饶阳县县长,十分有才华,窦建德一度也很信任他。
窦建德的很多重要决策都是听宋正本的,不过这样一来,宋正本就难免被有心之人嫉妒。
再加上宋正本这个人又口无遮拦,说话经常不过脑子,有的时候还和窦建德开开玩笑。
这一点落在有心之人眼里,就成了挑拨宋正本对窦建德不利的最好证据。
窦建德刚开始还是不信的,可挑拨的话听得多了,难免有一两句听进去的。
窦建德心中想着,他对宋正本如此信任,可宋正本居然辜负他,那还得了,于是窦建德居然在没有任何查证的情况之下直接处死了宋正本。
这相当于直接把自己的智囊团给砍掉了,不仅如此,对于大将王伏宝也是一样,仅仅是听信了属下的几句谗言,又觉得王伏宝有点功高震主,直接就将王伏宝给干掉了。
说实话,窦建德的自废武功其实对他的影响不只是让他失去了两个得力的股肱之臣,对他本人的名声其实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窦建德本来是号称仁德来吸纳有识之士进入到他的麾下,结果这么一看,这不就是妥妥的没有容人之量吗?
这样的主君,谁还敢追随呢,于是很多本来想要追随他的人转身就去投了李渊。
没了这两个得力的文臣武将之后,窦建德在战场上的重大决策上也是频频出错,而窦建德做得最错误的一次决定就是对于王世充的救援。
王世充被李渊围困,其实这本来和窦建德没什么关系,但王世充派人来求援,窦建德心软了,于是决定派兵增援王世充。
本来一个谋士给窦建德出了一个不错的主意,那就是学古人围魏救赵,操作难度虽然大了点,但总算也是有能够解王世充困境的希望。
这个方法就是窦建德带兵佯装攻击李世民的根据地关中,李世民知道关中被攻击自然是要回去救援的,那么这样一来,王世充的困境相应的就解除了。
这个办法唯一的问题是,他需要王世充一个人多撑一段时间。
王世充派来求援的这个人一听这个办法,觉得这怎么可以,说不定还没有等李世民撤军,王世充就已经挂了。
于是在窦建德处又是哭又是闹,不把窦建德闹得直接出兵就是不罢休。
窦建德此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心软,同时也是低估了战争的残酷性。
他见使臣实在是太惨,于是一个心软就答应了使臣,直接强攻,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窦建德在虎牢输得彻底。
要知道,这一战,窦建德输了,投降的人可有两个,一个是窦建德,另一个是王世充。
虎牢之战之后,李渊夺得天下的基本已经稳了,王世充的郑国和窦建德的夏国几乎同时宣告灭亡。
而窦建德的下场也十分惨烈,李渊清楚窦建德有多得民心,为了防止他东山再起,直接就将窦建德斩首,不留一丝余地。
一代枭雄就这样结束一生。
李渊斩杀窦建德其实才是正确的选择,恩情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天下更重要。
斩草除根,不留一丝余地,也是一个身在更高处的人,会去做的事情。
#精品长文创作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