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深知攻打蜀国并不是明智之举。首先,他意识到自己和曹魏之间存在着强大的利益纠葛。如果他强行进攻蜀汉,可能会导致曹魏内部的分裂,甚至会遭到曹魏的制裁,连累整个家族。而且,蜀汉方面也不会束手就擒,他们一定会联合东吴抵抗司马懿的进攻。面对联合作战的蜀汉和东吴,司马懿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获胜。
其次,司马懿明白攻打蜀国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蜀国地势险要,兵力强大,而且蜀道难,难以供应足够的粮草。而司马懿并不擅长运输粮草,没有合适的运输工具和策略。同时,司马懿还要顾及东吴的进攻,如果粮草供应不足,那么他很可能会在两面夹击之下溃败。
最后,司马懿明白留着蜀国是他的生存之道。诸葛亮的离世给司马懿提供了一个保全自己的机会。蜀国内部仍然有姜维等强大的将领和智囊,他们对司马懿构成了威胁,但他们并没有诸葛亮那样的统帅能力和号召力。如果司马懿保持兵马不动,留给蜀国一些压力,他可以维持自己的地位,并与曹魏保持平衡。而如果司马懿进攻蜀国,不仅会面临各种困难和风险,还有可能丢掉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司马懿没有进攻蜀国,是一个明智而明智的选择。他不仅考虑到了自己和家族的生存和利益,还看清了攻打蜀国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通过保持兵马不动,司马懿可以维持自己的地位,并与曹魏保持平衡,为自己留下一条生路。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军营中。诸葛亮的死对蜀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对司马懿来说却是一个好消息。诸葛亮的离世让司马懿可以无人可挡地掌握整个天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没有进攻蜀国,终身未曾踏足川蜀之地。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没有攻打蜀国呢?一般情况下,蜀国失去了诸葛亮这位谋士,实力大减,司马懿应该趁机发起进攻,实现自己的雄图大业才对。然而,司马懿选择了退缩,并没有对蜀国发动攻击,这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首先,司马懿没有进攻蜀国,是出于对诸葛亮的畏惧。诸葛亮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和战略家,他精通天文地理,善于用兵,不可谓不厉害。在蜀、魏两国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司马懿避免了与诸葛亮正面交锋的可能,选择了保守策略。
其次,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未曾攻打蜀国,可能是出于谋略考虑。如果司马懿率军进攻蜀汉,他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风险。蜀国虽然失去了诸葛亮这个谋士,但仍然有姜维、廖化、王平等战将和蒋琬、董允、费祎等智囊支持。同时,司马懿要面对蜀道难以进军的问题以及东吴可能会趁机进攻的压力。
此外,司马懿的进攻蜀国还会面临曹魏内部的问题。曹魏政权在曹叡和曹芳的领导下运转良好,如果司马懿进攻蜀汉,可能会引起魏主的不满和曹家、夏侯家势力的猜忌。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不但无法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兵权,还可能被曹魏处罚,甚至连累自己的子孙。
综上所述,司马懿没有进攻蜀国,是出于对诸葛亮的畏惧,以及对内外局势的谨慎考虑。他明白如果冒险进攻蜀汉,将面临灭顶之灾,自己和家族都会陷入危机之中。因此,司马懿选择了保守策略,将自己的实力保留下来,以继续在曹魏政权中发挥影响力。
司马懿的举动在当时看来是非常明智的,因为他深知如果进攻蜀国,将会面临灭顶之灾。首先,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对抗中,多次看出了诸葛亮的谨慎和稳健,因此他知道诸葛亮绝不会留下攻击的漏洞。而且,诸葛亮生前多次展现了对司马懿的兵谋能力和计策的看重,这也让司马懿明白一旦击败了蜀国,曹魏很可能就会对他不信任并处罚他。
此外,司马懿还要考虑东吴的因素。诸葛亮生前与孙权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东吴一定会阻击司马懿的进攻,给他造成巨大的困扰。再加上蜀汉军事上的困难,如粮草运输的问题和蜀道的险阻,司马懿想要一举拿下蜀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他明白这一点,所以选择保持谨慎,并留住了姜维的存在。
最后,如果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冒险进攻蜀汉,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他都不会获得最大的利益,甚至还可能遭受惩罚。魏国内部有夏侯家族和曹家的势力,司马懿的野心如果过大,必然会招致他们的警惕和猜忌,最终可能会被解除劳动合同甚至连累全家。所以,司马懿决定保持现状,以保住自己的实力和地位,同时削弱曹家、夏侯家的势力,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司马懿没有进攻蜀汉,乃是真正大智者的做法。他充分考虑了军事、政治和外部势力的因素,做出了明智的决策。他的谨慎和聪明让他得以保存自己的实力,成为曹魏的重要人物,最终削弱了夏侯家、曹家势力,确保了自己的地位和前途。而且,他没有轻举妄动,也避免了司马家族陷入灭顶之灾的命运。这正是一个智者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