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曹操两者一个能够统一天下,一个却只能三分天下,主要的原因并不在于两者的政治水平和精神能力不同,而是在于当时的天下大势不同。对于曹操来讲,自己起初的发展是比较弱势的。甚至从战乱到与袁绍之间的对抗就持续了15年,再加上自己前期的初步发展,其实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基本上才做到统一北方,而且这个北方还是核心区的北方。
同时,曹操在进行他所认为的统一战争的时候,各地的军阀力量不仅武力配备强大,人口众多,而且基本上没有昏君,算得上是真实的实力对决。还有一个个人原因,也就是曹操的顶级谋士郭嘉,在很早便夭折了,这一点对于曹操的智囊团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不在于说曹操的智囊团没有能够代替的人,而是代替的人有都是机灵鬼,他不会像郭嘉在曹操面前一样知无不言。从而也导致曹操在郭嘉去世以后犯下了很多对外扩张方面的错误,进而很大意义上也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而朱元璋呢?朱元璋,他的谋士刘伯温和一众功臣一直跟着朱元璋走到最后,并且提出了缓称王广积粮的对外扩张政策。这对于朱元璋来讲是十分厚道的建议,朱元璋也认真听取,同时虽然当时的元朝依然强大,但是即便是南方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北方的元朝政权也一直陷于内斗之中,从来都没有停止。
反而因为南方的动乱而导致元朝中央政府内部的斗争和王位的争夺更加激烈。这是朱元璋能够北伐成功的主要原因。在当时也并不存在主观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大家一直认为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自己跟他并不是一条心。这两点决定了元朝在当时没有决定意义上的反抗能力。
同时,当时的朱元璋主要集中于自身发展,元朝和农民军之间的战争主要是陈友谅打下来的。可以说朱元璋在其中捡了一个大便宜。很多时候,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不一定是陈友亮一个人造成的,更多的是农民军的集体领导,导致领导层的理性的非理性。很多时候,农民起义军即便变成了正规军,他的主观决策也并不是完全理智的。
这一点刘伯温知道,所以对农民军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造,也使得朱元璋的权威被树立起来。正因如此,一旦朱元璋的决策是对的,那么就会坚决执行。而不像陈友亮集团那样有些战略决策实施以后,在我们看来显得匪夷所思。这一点是朱元璋的幸运,更是朱元璋的优点,也是朱元璋为什么能在短短十数年内统一全国的因素之一。
朱元璋在政治方面的优势和政治正确是无可动摇的,首先就是驱逐鞑虏。在这一点上他是很得民心的,只要在农民军竞争中获得胜利,基本上未来的帝王之位就属于他了。但是曹操面对的这种政治正确的环境更为复杂,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在道德上,在政治规范上,他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尤其是还有一个刘皇叔。
后来进位汉中王,所有的人在政治竞争和斗争中都将曹操作为政治犯对待,都把他看作汉贼。曹操集团的内部人虽然嗤之以鼻甚至不承认,但是也有很多对于真正的汉朝对有信仰,并且希望追随复兴汉朝的人加速投奔到了其他地方力量的手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当时的根正苗红的刘备,刘备虽然不一定是中山靖王的后裔,但是他在北方活动的时候也是被汉献帝正式承认的皇叔。
即便他是假的,但是架不住当朝皇帝的认可。虽然这种认可更多的是在政治意义上,但正是因为这种认可,也使得人们对于汉朝权威的树立出现了两根柱石,一个是曹操手中的汉献帝,另一个是能够清君侧,真正是汉献帝掌权的辅佐力量,皇叔刘备。所以这种正统性的较量一直牵制着曹操。这也是曹操为何封魏王加九锡而不选择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的原因,捅破了他就是真的汉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