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之变”传扬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至河北“沙丘”一带,却突然生病,当时秦始皇尚未确定继承人。根据秦始皇的意愿,他希望由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于是,他让赵高起草遗诏,规定“蒙恬掌管兵权,扶苏回咸阳处理丧事”,相当于认可扶苏为新皇帝。但遗诏刚封存好,秦始皇就在短时间内驾崩。(扶苏)秦始皇驾崩时,只有赵高和丞相李斯知晓。赵高一向与扶苏不和,担心扶苏继位后打压他,于是构思了一计:废黜扶苏,立胡亥。当时,胡亥与赵高在一起,且胡亥是赵高的学生。赵高找到胡亥,劝说他废除哥哥,自己登基,胡亥答应了。随后,赵高又游说丞相李斯,由于李斯与扶苏存在矛盾,同样担心扶苏打压他,李斯也同意废扶苏,立胡亥。回到咸阳后,李斯和赵高以秦始皇遗诏为依据,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即位为秦二世。
赵高还以秦始皇名义赐死扶苏和蒙恬,扶苏见诏书即刻自杀,而蒙恬因不肯自尽而被下狱,最终选择自杀。这个故事被称为“沙丘之变”,成为秦始皇传世的最广泛版本,被司马迁采纳,并载入《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中。这一故事由此传播开来,深入人心,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这个故事有许多疑点。(秦始皇)在探究真相时,我们首先注意到这个故事的过于详细。它详细记录了赵高和胡亥的密谋对话,也记录了赵高与李斯的密谋对话。既然是密谋,那么对话的内容应该只有当事人知晓,例如赵高和胡亥的密谋内容,只有赵、胡二人知情;赵高和李斯的密谋内容,也只有赵、李二人清楚。那么这些对话是谁传播出来的呢?
秦二世登基后,拥有大权的三人是否会将他们的阴谋公之于众,并写入官方文献中?因此,许多人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其次,秦始皇让赵高起草遗诏似乎不太合理。当时,赵高是中车府令,负责管理车马,与撰写遗诏无关。而且,如果秦始皇打算将继位权交给扶苏,赵高应该远离此事,因为赵高是胡亥的老师,怎么能让与胡亥关系更亲密的赵高来起草遗诏呢?秦始皇是何等聪明的人物,在传位之事上应该十分慎重,不可能让赵高等人有机可乘!
此外,秦始皇临终前,皇长子扶苏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首先,扶苏的母亲芈华所代表的楚系势力在公元前225年因熊启的叛乱而全面失势,扶苏失去了外戚势力的支持,难以维持皇位。其次,扶苏与秦始皇在政见上存在分歧,秦始皇在其三十六年时训斥扶苏,因为扶苏反对坑儒政策,并将其派往北部监军。
一年后,秦始皇带着胡亥巡游天下,却没有带上扶苏。扶苏监军,而胡亥却随皇帝巡游,这两件事不可能是巧合。扶苏监军的时候,他已经被始皇命令放弃,而秦始皇选择胡亥一同出游,明显是要培养胡亥。秦始皇之前,太子监军通常是被废除的预兆,晋献公废太子申生,先让申生去边地带兵,楚平王废太子建,也派建去守边,扶苏监军上郡,都是同一性质的事情。扶苏与始皇在坑儒问题上有分歧,始皇认为他和自己政治思想不同,不适合作为继承人。而胡亥随父出游时已经是二十一岁的成年人,始皇让他一同出游,肯定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为了考察他的能力,让他熟悉政务。这很明显是想传位给胡亥。因此,秦始皇在临终前确立的继承人实际上是胡亥,赵高等人篡改遗诏的“沙丘之变”纯属谣言。
因为胡亥与秦始皇一样推行法家主张,注重严刑峻法,为后人所不喜欢。相比之下,扶苏更倾向于儒家,民间传说他仁厚贤能,是理想的君主形象。而司马迁本人也是儒家,对于扶苏和胡亥的选择,自然更倾向于扶苏,因此相信了这个流言,并将其记入《史记》之中。或许有人认为,上述只是一些推论,没有实际证据,但不用担心,实际证据已经存在。(赵高)事实很简单,2009年,北京大学获得了一批西汉竹简,其中的《赵正书》记录了胡亥即位的情况。秦始皇蠃政在赵国长大,而赵正即秦始皇本人。秦始皇在临终前与大臣们商讨继承人之事时,说了两句话揭示了真相。第一句话是:“吾当以今岁死,而不知其月日,故出游天下,欲以变气易命,不可于欤?今病笃,几死矣。”这句话说明,秦始皇早就预料到在公元前210年这一年他会死,只是不知道具体的月日。
既然秦始皇有这样的预感,以他的聪明才智,他怎么可能不在继承人和后事上有所安排呢?很显然,他带着胡亥在身边,就是为了防范这一不测。第二句话是:“丞相斯与御史臣去疾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这一句更明显了,在讨论继承人时,大臣们认为立胡亥为继承人较为妥当,以免生变,而秦始皇当即表示同意。真相就是这样。现在看来,我们相信《史记》中的“沙丘之变”,实际上是太过信任司马迁,却低估了秦始皇的智谋。只要认真思考,秦始皇一生都充满了智慧,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又怎么可能不防范别人在继承人上耍手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