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一些词语在古代并非最初的面貌,受制于古代严格的封建制度,许多词汇都经历了改变,世代传承后我们渐渐习惯。然而,如果我们回头看古时的原貌,可能反而感到不适,因为在古代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嫦娥仙子,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吧?然而,嫦娥最初并非这个名字,她的原名是姮娥。但在汉朝时期,为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姮娥被改名为嫦娥。如今看来,“嫦娥”这个名字听起来自然比“姮娥”更好听一些,但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个名字。而在一开始,古人更习惯于“姮娥”,可以说因为“避讳”而改名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生活实在是十分不易,避讳皇帝的名号只是其中之一。《公羊传·闵公元年》中记载:“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一条明确的准则,“为尊者讳”即避讳君主的名号,“为亲者讳”是长辈和先祖的名号,“为贤者讳”则是圣人的名号。可以说,活在古代真是太不容易了。虽然有很多规矩,但主要还是避讳君主的名号。
以明清两代为例,康熙帝的真名是爱新觉罗玄烨,为了避讳康熙这个名号,神武门被改为玄武门。而顺治帝的名字是福临,为了避讳顺治这个名字,百姓们甚至不能张贴“五福临门”的门联,一旦被发现,轻则入狱,重则满门抄斩。明朝时期的避讳更加有趣,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生于贫苦,家庭破碎,经历了无数苦难才登上皇位。他对规矩极为重视,认为没有规矩就无法治理天下,常常采用极端手段来强制执行规矩。在避讳方面,也有很多讲究。例如,我们现在经常食用的猪肉,在明朝时期是被禁养的,大规模屠杀猪只为了随后掩埋。为什么呢?因为“猪”这个词音与明朝皇室的姓氏“朱”相近。而我们知道,猪在人们印象中是愚蠢的动物,因此为了避讳皇帝的姓氏,百姓们甚至不敢直接称呼“猪”,而是用“豕”字代替“猪”的名称。然而,这些规矩如果不遵守,反而让人们更加联想到“朱”姓氏,朱元璋的用意实际上适得其反,让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