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紧接上文,继续探讨武王伐纣的终极之战—牧野之战。这场公元前1050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弱胜强、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而这场战争背后,既有周武王的雄图霸业,也有商朝内部的严重动荡。
在周文王准备灭掉殷商的时候,他的儿子、周武王的世子姬昌却因病离世,使周朝的最高统治者之位落到了年幼的姬发身上。这位历史上的周武王,在即位后延续了父亲的政策,秉承“文王之天命”的思想主张,准备对殷商发动决定性的一战。
周武王趁着商朝帝辛东征蛮夷、无暇西顾之机,逐步蚕食其东边小国和部落,暗中扩充自己的实力。在公元前1048年,他在孟津举行了一场庄严而浩大的大阅兵,集结了八百诸侯,显示了他的国力和统一诸侯的决心。
然而,就在周武王准备讨伐殷商之际,商朝内部爆发了严重的内讧。纣王的亲信王叔比干被杀,另一位王叔箕子被囚禁,许多被牵连的王公贵族纷纷出逃投奔周国。这对武王来说,是在危难之际得到的宝贵情报,让他更了解商朝内部的动荡局势。
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亲率大军发动伐纣之战。他的军队汇聚了来自各个部族的精锐,共计4.5万人,包括步兵、战车和虎喷。此时,武王制定的战略是趁着商军主力远在东南,自己率领精锐部队迅速攻入朝歌,瓦解其核心政权,使残余的地方政权无法形成有效抵抗。
2月27日,周武王在达牧地展开战前布阵,条陈纣王的罪状,并宣誓激励军心。他谴责纣王听信妇人谗言,废弃祖宗祭祀,残杀手足无兄弟,宣称这是上天的惩罚。这番慷慨激昂的演讲让联军士气大振,为即将开始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在这场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大获全胜。联军精锐部队迅速攻占朝歌,而商军因主力远征他国,城内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难以与周军正面对抗。帝辛为了应付战局,仓促武装大批奴隶和战俘上战场。这支号称70万的奴隶大军,实际上战斗意志薄弱,成为纣王的最后一线防守。在武王的猛攻下,商军纷纷倒戈,战局逆转。
帝辛见大势已去,只能跑到鹿台自焚。武王亲自到鹿台,使用“轻吕”刺杀帝辛的尸体,并斩下他的头颅悬挂示众。第二天,武王在商宫中举行了盛大的“受命”仪式,封赏有功之臣。接着,联军依次攻破残余商朝的旧部,逐步巩固了战果。
牧野之战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然而,这场战争也造成了大量平民的伤亡和财富的掠夺。武王姬发的战胜并非是一场为了正义而发动的战争,更多地是出于对权力和资源的渴望,至少在当时的奴隶社会中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