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一个战争四起的年代,在这短暂的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英雄四起,群雄割据,人才辈出,然而在这样的时代中,有几个人物的名字是绝对响亮的。曹操、刘备、孙权、他们3个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大人物了,然后最终蜀国吴国都在第二代就灭亡,魏国的曹丕登基7年病死后,曹睿的政权也出现了明显的衰败,最后被司马懿篡夺政权,这看似偶然其实有一定的必然性。
曹操是三国最大的雄主,可以说魏国就是曹操一手打出来的,群雄割据混战,曹操抓住了机会,慢慢发展起来了自己的实力,并且看准机会获得了天子这张王牌,于是曹操很快就发展了起来雄霸一方。其实曹操是幸运的,曹操赶上了乱世发展的最好时机,打出了一方土地,还凭借着自己的唯才是举策略,招揽到有用的人才。曹操是三国里面可以与诸葛亮比肩的军事家,并不是说曹操比诸葛亮还聪明,而是曹操非常善于用群众的智慧,也正是因此,历史上曹营的很多谋臣都留下不小的名气,正是因为曹操很好的听取了他们的建议,集合了群众的智慧。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的就是曹操的这种智慧。
可能这里面,刘备和孙权会给人一种不太会打仗的感觉,诚然孙权确实并不是什么优秀的军事家,孙权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曹操就评价过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作为吴国的君主孙权的吴国政权是三国当中最晚建立的,却是三国当中存在年限最长的国,这确实耐人寻味。孙权作为一个打仗不怎么行的君主,却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他大哥孙策给他留下的嘱咐,守护好江东的基业,可惜在孙权时候继承人孙皓实在是一个暴君,即使是这样,孙权留下来的班底人物也帮助吴国政权苟活了很多年。
说到刘备,一生败仗无数,总是站错队,但是刘备打了那么多场败仗还能在当时有那样的威信,在徐州兵败后还能得到糜兰的资助,在新野兵败之际还能说服孙权这么聪明的人联盟起来共同抗曹,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刘备打仗的能力的绝对不弱。就算刘备吃了败仗,也会给人留下是一块硬骨头的感觉,否则凭借刘备的战绩鬼才会愿意要他这样的队友。刘备是一个48岁才大业初成的人,你可以想象一个47岁都还在失败的人,是要有怎样的斗志才能再站起来想着翻盘吗。而且刘备在新野战败的时候,曹操的军队是那么的庞大,当时消息传到吴国,吴国几乎是全票通过投降曹操,最后是鲁肃一句话点醒了孙权,让孙权不得不战。刘备是3个君主里面起点最低的一个,刘备没有在群雄割据的乱战中像曹操那样捡到便宜,也没有想孙权那样直接继承了一个已经打下来业,刘备仅仅是抓住了几个几乎不可能的机会就崛起了,在曹操和孙权的眼皮子底下发展期了一个蜀汉。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刘备确实很厉害。
然而这3位君的后代并没有守住基业,很快就结束了三国的时代,统一成了晋国。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曹操死后是带兵出征过的,然而每次的战绩都很悲剧,最后早早的就去世了,曹睿更是完全让曹真和司马懿等人带兵出征作战,结果后来曹睿死了司马懿成功撺掇了曹魏的政权。
刘备这边呢,虽然有诸葛亮在苦苦支撑,但在诸葛亮死后黄皓就开始祸乱朝堂了,孙权这边更惨孙皓直接就是个暴君。可以说三国里面的三位主公人物,他们的儿子都并不是特别出彩比起自己父亲差远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问题很简单,就在于他们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磨炼,不论是刘婵还是曹睿,都是赶鸭子上架的类型,尤其是刘婵诸葛亮死前的岁月虽然是将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刘婵自己却并没有经历什么磨炼,丞相一死他就直接上任,也许在统一的盛世,刘婵可以当一个不错的皇帝,但是在这样残酷的乱世,刘婵很难将蜀国发展好。
曹丕是跟随曹操有过一定锻炼的,然而曹操出征真正在军事上对曹丕的锻炼确实很不足,结果曹丕还御驾亲征,所以这样的失败也是不全是偶然,存在了一定的必然性,当然曹丕在管理上是很有一手的这一点确实没问题。
同样的,孙权也存在与曹丕相同的问题,精于权术,带兵打仗根本不行,孙权带兵可是被张辽打傻过。孙权在自己老死后才让儿子继位,之前还在各种斗争中死掉好几个儿子,最后上来一个暴君并不是吴国运气不好,而是下一代的培养问题。
曹操对曹丕的培养还勉强算是说的过去的,但是曹丕对曹睿的培养就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曹睿死的早是有原因的,因为曹睿太贪图享乐了,活生生的把自己享受死的。
最后说说司马懿,他与他的儿子司马昭可谓是带兵打仗都一直父子在一起,小编对空城计那一幕印象特别深,“父亲快看诸葛亮”,这句话给人什么感觉,司马昭在很多都不懂的时候,就一直跟着司马懿耳濡目染,你说曹睿的儿子怎么可能斗得过司马昭,更何况本来司马昭就大权在握了。
所以说三国归于司马懿之手其实并不是刘备孙权曹操做的不够成功,甚至诸葛亮也算是,他们缺乏对后代掌权者的锻炼,在乱世中就是生于安乐死于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