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八千年前,顺山集人在这里逐水而居;四千年前,古徐国定都于此;汉唐以来,临淮郡郡治、泗州州治先后设于此……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管仲、项羽、沈括、刘世勋、吴九龄、袁枚等一批从宿迁走出或在宿迁任职的官吏清廉自守、勤政爱民,为后世从政者树立了典范,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速新闻推出“AI说宿迁历代贤官”专栏,本期介绍惠爱精敏胡宗鼎的故事。
胡
宗
鼎
人物介绍
胡宗鼎,河南永城籍庐陵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第三甲213名进士, 康熙二年(1663年)出任宿迁县令,任职到康熙七年(1668年)。《同治徐州府志》记载其“才识精敏,呼吁陈灾伤建白,多惠爱”。
宿迁素来水旱灾害严重,在明清交替之际兵火凶荒更甚,胡宗鼎莅任宿迁之时可谓百废待兴,典章制度、规划条例无不从零开始,再加上朝廷多有不符合地方民情之征,民众苦不堪言。用胡宗鼎自己的话说“至孝二、孝三等乡,但见满目衰草黄沙,一望并无熟地,亦少人烟。间有茅屋数椽,竟无鸡犬之声”。为此胡宗鼎上《为仰乞宪裁急救残黎事》,救宿迁于疲废之际,建议重新丈量宿迁土地,重新厘定赋税徭役,改革不符地情的税收政策。比如征收漕粮之事,胡宗鼎言:“宿迁每顷纳粳米八斗二升……况本地不产粳米,每年远籴高宝、凤泗等处,转运艰难,查宿邑漕米或照三县均派,或照往例以麦代米,庶可苏民。”
胡宗鼎为《宿迁县志》作序
由于宿迁地处南北交通要道、驿递之区,仅马政一事,胡宗鼎先后屡次奏议。胡宗鼎议《为急救残黎事》“宿马原额四十四匹,一正一副,何能足用,况往返数百余里,又且郯城隔省,邳州恃辖越站,无休差马,有去无回,每年计费万金。全年只有草料银八百五十三两六钱,其余皆系民帮。宿邑杂派倍于正项,民苦逃窜,实由于斯”。又议《为疲驿难堪事》“查厂驿止剩疲瘦不堪之马数匹,目击心伤,不胜悚慄,而地且洼下,民更贫穷,与山东郯城为邻越站,日无休息,苦更倍蓰于他邑”,他请求拨裁剩洼地二顷,并拨睢宁新升银两以为凑济。又议《为民命难堪事》“夫差一项,有水夫、旱夫、吹手、旗帜、执事诸色人役,遇有大差,答应不暇”。又议《为沥血泣陈事》“宿邑额马四十四匹,草料等银八百余两,其余不足,向系民帮,百姓苦累至千万分不堪。去任魏知县具文申恳,蒙驿传道议设马百匹,计费七千余两,拨裁剩洼地、睢宁新升补足,又奉部驳,不准动支,则递马之费仍旧乌有,疲邑之困仍蹈前辙”。又议《为尽被水沉事》“洼地之钱粮已动,不能重复追征,且现奉新例,一切钱粮无分四部,总归地丁一款,将来洼地同归正项,不但水沉之钱粮难完将驿递坐见倒废,况无别项可动,势必至于重累矣。先以洼地拨补,是以痛止痛,尤可勉强支持,若再痛上加痛”。
胡宗鼎作为地方官言地方事,从地方实情出发,始终以民生为本,督修县志,为邑存史。康熙三年(1664年),地方稍微安定,此时胡宗鼎来宿一年,开始编志修史,“宗鼎知宿迁已逾一载,奔走之时,多于薄书。而仰奉蔡公之意不敢遗忘。为招永城人练贞吉执笔,以续此七十年来之事于志后”。胡宗鼎主修的康熙《宿迁县志》,增《文学》《女德》等篇,特别是《田赋志》详细记载了宿迁县所承担的各色胥吏工食银,为研究清早期宿迁的财政状况、财政政策奠定了基础资料。
总策划丨徐海涛
总执行丨杨洪连
执 行丨卓伟岚 王姗姗
编 制丨吴锦
资料来源:《宿迁历代贤官》·宿迁市纪委监委编著 主编 郭永山 副主编 马志春 张福贵 张用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