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曾两次到达非洲……更确切地说,他到达了竹布,这是一个未知的地方,也许位于现索马里朱巴河河口;到达了木骨都束,即现在的摩加迪沙……也许还到达了肯尼亚的马林迪。”——F·X·福维勒·艾玛尔《金犀牛:中世纪非洲史》
沙里夫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学习中文
2004年9月的一天,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郭崇立,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中写道:“大使先生,我叫姆瓦玛卡·沙里夫,是一位高中即将毕业的肯尼亚女孩。但是,我也是几百年前中国水手的后代,所以我也是半个中国人。我从小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一定要替我的祖先回到遥远的祖国——中国去看看,您能为我提供一些帮助吗……”
中国水手的后代?数百年前郑和船队确实到达过肯尼亚,但从来没有史料证据,能证明中国水手留在了当地,繁衍生息。这个还是高中生的肯尼亚女孩,为什么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难道她真有确凿的证据?
当年11月初,郭崇立大使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专家的陪同下,来到了小女孩沙里夫的家乡,蒙巴萨省帕泰岛西尤村。
沙里夫的母亲巴拉卡·巴迪非常激动,她没有想到郭崇立大使能亲自来到她家。巴拉卡·巴迪对郭大使说,自己很小的时候,爷爷就说,他们是中国水手的后裔。他们祖祖辈辈都流传着一个故事:几百年前,一艘中国船只在海上遇到风暴,船沉了,但有二十多名水手死里逃生,爬上了海岛。
当地村民看到这群黄皮肤的水手,自然充满了敌意,双方剑拔弩张。没过多长时间,中国水手就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原来,当地有一条巨蟒,危害村庄很多年了,村民不会用铁器,毫无办法。中国水手知道后,手持利刃斩杀了巨蟒,双方终于消除了敌意。
在当地的传说中,这些中国水手单独住在一起,他们给自己的村子取名“上家”,这在当地人的语言中,发音和“上海”完全一样。
当地很多人自称中国人后裔
这些水手知道,再回到家乡的可能性很渺茫,于是逐渐和当地人通婚了。不过,中国水手之间有个约定,他们娶了当地妻子后,生了女儿一定要嫁到生了儿子的水手家里,尽可能保持正统中国血脉的延续。
这些水手死了之后,都是葬在中国式的坟墓里,坟墓的底座还嵌上了很多从海里打捞的瓷器碎片。所有的坟墓都在海边,这样就能离家乡更近一些。
后来,上家村水源枯竭,再也无法居住,村民只能迁移到7公里外的地方居住,也就是现在的西尤村。巴拉卡·巴迪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家是现在村子里唯一的中国水手后裔。为了证明这一点,她专门拿出了家中祖传的一个青花大瓷碗,底部还有“大明宣德”几个清晰的汉字。
至少从外貌上看,沙里夫母女确实和当地黑人不太一样:沙里夫母女俩的头发不是卷曲的,嘴唇也不像其他当地人那么厚,她们的皮肤颜色相对更浅一些,身材也不像当地女子那样粗壮高大……难道,小姑娘沙里夫真是中国水手的后裔?
种种迹象显示,沙里夫没有说谎。郭大使之后派人查找了相关资料,发现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的出发地,就是当时上海县的太仓等地。另外,在上家村附近海域,曾发现了四艘中国明朝的沉船。也许,确实有一些落难的中国水手,他们想念家乡,就把村子取名为“上海”,在当地人口中就成了“上家”。小姑娘沙里夫,从小就听着中国水手的故事长大。
放羊的肯尼亚女孩
因为和当地孩子不太一样,沙里夫一直坚信自己就是郑和水手的后裔,其他孩子也都称呼她为“中国女孩”。沙里夫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但只有她最执着,一心想着到中国去看一看。
1999年,沙里夫小学毕业,进入了拉穆岛的一所职业学校。在这里,沙里夫终于有机会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的知识,她经常去学校的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一有机会,她还要找老师了解中国的事情。
不过,不管是图书馆还是老师那里,都没有很多关于中国的知识。学校教授的是英语和斯瓦西里语,沙里夫觉得,自己必须学汉语。不过,当地并没有教汉语的老师,就算有,沙里夫也没有钱去学习。于是,她四处寻找学习汉语的书籍,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一本简单的英文版汉语学习资料。
不过,沙里夫家里很穷,她买不起。于是,她开始替人打工,还捡废品卖钱,两个月之后才凑够钱,买回了那本书。想靠着一本简单的资料学汉语,是十分困难的。后来有人说,省城蒙巴萨有中国商人,沙里夫决定,去找真正的中国人学汉语。
2001年暑假,沙里夫凑够了去蒙巴萨的路费,兴高采烈地来找中国商人了。沙里夫不知道中国商人在哪里,走在大街上时,她忽然看到前面一家餐馆的招牌上,写着中国汉字,于是鼓起勇气走了进去。
这家餐馆的老板名叫赵汗青,在肯尼亚经营着餐馆和中医诊所。沙里夫向这位中国商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赵汗青听了十分感动,不仅答应帮助沙里夫学汉语,还资助了她20000肯尼亚先令。沙里夫没想到,素不相识的中国人如此善良,她更坚信自己也是中国水手的后裔,中国也是自己“遥远的祖国”。又过了一段时间,西游村来了一个西方考察团。
郭崇立大使(左)与沙里夫
沙里夫惊讶地发现,其中一位队员也是黄皮肤黑头发。沙里夫高兴坏了,这一定也是一名中国人。于是,沙里夫邀请这个人到自己家做客,并且拿出了祖传的大瓷碗。没想到,这个客人看碗的时候,竟然把碗掉在了地上,摔成了好几块。
沙里夫十分伤心,但她没有表现出来,只是默默的把碎碗收拾起来,小心翼翼的放在了箱子里。这个考察团离开之后,沙里夫才听说,那个人根本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沙里夫得到了赵汗青的帮助之后,顺利读完了高中。要知道,当地的孩子中,大多数只能读完小学。至于女孩子,很多都没有读过书,十四五岁就结婚生子了。所以,沙里夫在当地十分出名,人人都知道这个小姑娘很有学问,上门说亲的人自然也很多。亲戚朋友都劝她早一点嫁人,但沙里夫不愿意,她觉得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了,继续努力,一定要去中国。
2005年6月12日,郭崇立大使再一次来到了西游村。沙里夫母女陪着郭大使来到已经荒无人烟的上家村,在海边的一处山坡上,还保留着几座中国式的坟墓,周围还埋着一些瓷器碎片。郭大使仔细辨认,在一块石碑上隐约看到了“王总兵”的模糊字样,这里埋葬的,应该就是曾经的中国水手。郭大使在坟墓前点燃了几炷香,又撒了一些酒,祭奠这些远离家乡的水手。
不久之后,南京电视台到肯尼亚拍摄纪录片《郑和下西洋》,郭大使专门推荐摄制组到沙里夫家里看看。纪录片摄制组总编导吴建宁听完沙里夫的故事,感动地说:“你是中国人的孩子,也是我的女儿,你有十三亿亲戚!”沙里夫则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喊了一声:“爸爸!”
2005年7月,郭崇立大使回国后,向教育部讲述了沙里夫的愿望。很快,教育部相关领导就表示,一定满足沙里夫的愿望。于是,沙里夫得到了公费留学的好机会,她选择了南京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05年9月7日,沙里夫终于来到了中国。
沙里夫拿到了签证
在南京,她将要学习七年时间,前两年学习语言,后五年学习中医。来到中国以后,沙里夫用自己英语名字的翻译,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夏瑞馥。但很快,她觉得这个名字并不合适,又给自己取名“郑华”——自己的祖先是郑和船队的水手,自己也是半个华人。
南京电视台的吴建宁得知沙里夫来了,不仅亲自到机场去迎接,还让沙里夫住在自己家里,和自己的女儿同吃同住。南京广播电台的孙丽华女士,带着沙里夫逛了新街口百货商店,为她挑选了漂亮的衣服。
沙里夫的妈妈不放心女儿,经常打来电话,沙里夫总是兴奋地说,自己在中国受到了热情的招待,过得十分开心。江苏太仓市知道了沙里夫的故事后,还专门派人将她接过来,参观了郑和遗址,还去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专门建造的静海寺。在静海寺外,沙里夫坚持要洗干净脚再进去,当她看到古代肯尼亚向中国赠送长颈鹿的古画时,激动地跪了下来……
沙里夫感受到了中国亲人的热情,圆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她替自己的祖先回到了家乡,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