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厨师也能当宰相,治国之法就在一锅汤里
创始人
2025-07-17 22:32:39
0

伊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出身于奴隶之家,是个给王公贵族做饭的厨师。

但他是一名伟大的厨师。

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他于庖厨之中参透了天人之道,以手中羹汤领悟出治国之法。

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伊尹正是提出这个理念的第一人。而他的人生,也始终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思想。

#伊尹#

救君王于危难之际,出将入相,伊尹跟随成汤共同推翻了暴君夏桀的统治,就此拉开了我国历史上第二大王朝的序幕——商朝。

他先后辅佐了五位君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届“帝王之师”。

在50余年的工作中,他以“调和五味”之理论治理天下,为商朝的建立和富强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么伊尹是如何完成身份的转变,又是怎样辅佐成汤开创并稳固政局的呢?让我们溯时间而上,共同走进他不凡的一生。

1、机会

伊尹原名伊挚,尹是他后来的官名。他的父亲是奴隶主家用的厨师,而母亲则是居住在伊水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虽出身低微,但他自幼聪慧,喜欢读书。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有着极好的厨艺。

彼时,夏朝正是桀当政的时期。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武艺过人,生性聪明,为人刚愎自用,为所欲为。为了寻欢作乐,他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造宫殿,殿内酒池肉林,夜夜笙歌;殿外百姓食不果腹,饿死路旁的比比皆是。

伊挚是个有追求的人,他的追求就是能有朝一日,推翻残暴的夏桀,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听闻有莘国国君的名声不错,就来到他的身边,成为了一名厨子。不久后国君发现他很有才干,便提拔他为总管膳食的头目。

伊挚原本想要寻找机会劝说国君起兵反夏,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有莘氏与夏同为大禹的后人,同族亲情血浓于水。且其国小兵弱,无法担当灭夏的重任。

正值一筹莫展之际,伊挚听到了商汤欲娶国君之女为妃的消息。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机会,于是申请作为陪嫁的奴隶,一同赴商。

汤出身于名门之后,商国虽小,但他为人仁德,重视人才,四方诸侯都对他十分敬重。

这门亲事让有莘氏十分满意,国君高兴得大手一挥,同意了伊挚的请求。

于是伊挚也十分高兴地出发了,但要说最高兴的,还要属不久之后的汤了。

2、一碗羹里的天下

一天,伊挚做了他最拿手的“天鹅羹”,其味鲜美,让汤赞不绝口,于是他下令召见了伊挚。

这场谈话改变了伊挚的命运,改变了汤的命运,甚至影响到夏朝的命运。

伊挚的思想被完整地记录在了《吕氏春秋》里。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华厨祖,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内容大意是说:“我是一个厨子,煮饭是我的工作,但我从煮饭中悟出了治国安邦的道理。首先煮饭最重要的是火候,再以五味调和,便可去除食物中自带的异味。各种佐料不可过度,要讲究适量,出来的味道才会甘美,这就和治国安邦是一样的道理。为政要注重调和,协调各种势力,如春风化雨,政策润物于无形,君臣相符,百姓和谐,此乃为政的化境。”

商汤听罢,意识到眼前之人是一名旷世奇才,他起身深深一拜:“您的思想令我茅塞顿开,耳目一新,才干经论天下,匡扶宇内,您真是上天赐予我的瑰宝呀!”

随即,汤下令免去伊挚的奴隶身份,任命他为右尹,相当于宰相。从此,伊挚成为了伊尹。

身为国君,眼光非常重要。事实证明,汤就有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双眼。在灭夏的过程中,伊尹发挥了举足轻重、力挽狂澜的作用。

3、一场由送饭引发的血案

伊尹成为汤的重臣之后,立即与左尹钟虺一同,辅佐汤治理国政、扩充军队,商国得以迅速发展。

由于汤人品好,实力强,各方诸侯纷纷派遣使者前来,与之结盟。

《孟子·万章》一书中记载,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大意是,他劝汤效法尧舜,以德治天下,并向其提出讨伐夏国以拯救百姓的具体方案。

而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掉相邻的葛国。

为了灭夏,商国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将都城迁至毫(今河南省商丘市),并在这里召集人马粮草、训练军队。在商与夏之间,横着一个夏桀的忠实粉丝,就是葛国。欲攻中原,必先除葛,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出兵的借口。于是伊尹就给汤出了个主意。

他派人到葛国转了一圈,发现葛国没什么问题,但是国君好吃懒做,不喜欢祭祀。

于是他让汤派遣使者前去质问葛伯:“贵国不敬上天,不祭祖神,这是为何?”

当时葛伯正在啃羊腿,他一脸懵地放下手中的肉回道:“因为我们这里不产牛羊,自己都不够吃,哪有富余的孝敬老天。”

汤听闻后,派人挑选了一群肥壮的牛羊给葛伯送去。葛伯开心地收下后,接连改善了好几天伙食,而等待祭品的上天连口汤都没有喝到。

“您怎么还没有祭祀啊?”商汤的外使有点儿生气了。

葛伯继续糊弄:“我们不是不明白祭祀的重要性,只是除了牛羊,还得有酒呀,我们田中大旱,拿不出粮食。”

接着汤又派出一批劳动力前往葛国帮忙种庄稼。

农务繁忙,商国的农民中午来不及回家吃饭,只能选择留在地里,由老人小孩负责送吃的。葛伯对于汤的行为也很困扰,有人建议他,不如把农民的饭食夺走,他们没有吃的,自然就会回商国了。葛伯认为此言有理,于是一到饭点,就有一群人冲到地头,围着商族的老人小孩抢夺盒饭。

混乱之中,一个送饭的小孩被石头砸死了。

这一下可捅马蜂窝了,商族上下对此事极为愤慨。

时机成熟,汤立即组织了第一场武装战争,伙同有莘国和薛国,一鼓作气地灭了葛国。

商汤伐夏的战争一共11场,而葛国便是第一场。

葛伯死后,汤派伊尹前往夏都,一方面探查夏朝的实力,同时向夏桀禀报灭葛之因,以麻痹暴君。面对桀的质问,伊尹辩解道:“葛伯不肯祭祀,我主先送牛羊,又借农民帮他。他不感激就算了,还杀了送饭的孩童,身为夏侯,这般恶行实在有损您的威德,我主不得已才诛杀他的。”

这番话说得堂堂正正,桀一时无法反驳,这事也就被伊尹这么轻描淡写地翻篇了。

4、暗流涌动

伊尹在夏都待了整整三年,忙于进贡献礼,结交权贵,麻痹夏桀。汤在后方积聚实力,逐步向外扩张,接连灭掉好几个对立的诸侯国。

夏桀虽耽于享乐,但也不是等闲之辈,汤的行为引发了他的注意。

于是桀下旨召汤到倾宫觐见。

这是一场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但由于两国还没有在明面上撕破脸,所以汤必须赴约。

当时,风尘仆仆的马车刚踏进倾宫,汤连一口汤都来不及喝,就被请进了精心为他准备好的新住所——钧台水牢。

汤被囚禁的消息传回了商国,伊尹和大臣们十分担心他的安危,赶忙聚集起来想办法。

伊尹分析了桀过往的行为,找到了他朴实无华的爱好——美女和宝物。

于是大臣们全员发动,四处筹集,准备了许多珍宝,由伊尹负责运到夏都,上上下下送了个遍。

折腾了一年,汤终于被救了回来。

虽然死里逃生,保住了性命,但是夏桀已经产生了猜疑,汤觉得不能再等了。他找来伊尹和钟虺商讨,想要立即发兵伐夏。

伊尹思考片刻,分析道:“东方三个国家,是夏的铁杆帮凶,需要先拿下他们,以解决后顾之忧。”

汤点点头,立即展开行动。他先灭豕韦和顾国,随后大举进攻昆吾。昆吾君主坐不住了,急忙派人向夏桀求救。桀调动“九夷之师”前来,与商作战。这是一支从河南到山东一代,东夷各部族诸侯国的军队。伊尹认为,能调动“九夷之师”,说明桀还没有到众叛亲离的地步。

由此看来,最后的时机尚未来临。

因此,他阻止了汤的继续行进。汤听取了他的意见,不仅主动退兵,还派人送了大批礼物到倾宫,向桀谢罪。

桀收了礼,退了军,昆吾的危机得以解除。

5、真正的机会

桀的雄心壮志在酒色之中日渐消磨,相反昆吾的君主危机感就强多了。他明白商国的退兵只是暂时的,万一下次汤兴致一来,再次发兵,夏若不及时支援,自己不就嗝屁了吗?

还不如趁商没有准备万全之前,自己先下手为强,杀他一个措手不及。

于是一年以后,昆吾突然发兵攻商。但胳膊还是拧不过大腿,商军迅速反击,昆吾大败而归。汤顺势反攻,昆吾被灭。

后顾之忧彻底解除。公元前1601年,伊尹向汤建议,停止进贡,以测试夏的反应。

不出所料,夏桀勃然大怒,再次号令“九夷之师”伐汤,但这次回应者却寥寥无几。

也许是桀的反复无常使诸侯们心生怨气,也许是伊尹私下里做足了功课,“九夷之师”终不为所动。

见此情景,伊尹立刻对汤说:“时机到了,请立刻发兵,讨伐夏桀!”

于是汤召集军队训话。这就是著名的《汤誓》,被后世记载于《尚书》之中。

决战的地方叫鸣条。让我们介绍一下两方人马。

首先上场的是一号选手——汤,他不仅征召了本国军队,还汇集了很多同盟国的兵马,声势浩荡地向倾宫进发。

接着我们再看二号选手——桀,虽然是亲自领兵前来,但是由于他多年来沉迷享乐,不修品行不思朝政,羽翼被剪,忠臣被杀(他自己杀的)。周边影响力直线下降,以至于走到无人相助的地步。

比赛结果显而易见,天上的太阳终于被射下来了。

要想做成一件事,光有勇气和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看准火候,也就是时机。

所谓智慧,就是在纷乱的时局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出正确的选择。

地位越高,其所担负的责任,以及失败后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而伊尹在无数个紧要关头,都能审时度势,做出正确判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智慧。

而这些正是在他还是一个小小的厨师时,于羹汤之中领悟出来的。

6、放逐君王

大战胜利后,汤祭告天地,正式登上天子之位。

商朝建立后,伊尹又帮助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使官吏不敢胡作非为,政局得以迅速进入稳定状态。人民休养生息,经济逐渐复苏,商朝开始繁荣了起来。

汤死后,他连续辅佐了四代商王,继太丁、外丙、中壬之后,伊尹遇到了一个令他十分头疼的熊孩子——太甲。

太甲继位时,正是商王朝兴旺之际,外部四方臣服,内部风调雨顺。含着金汤勺出身的太甲无心朝政,整日里饮酒作乐,叛逆任性,甚至做出破坏祖制以满足私欲的荒唐事。

为了劝诫太甲,伊尹先后写下《伊训》《肆命》《徂后》等一系列训词给他,希望他能明辨是非,谨记祖训,做个好君主。

熊孩子太甲左耳进右耳出,根本没把伊尹的教诲放在眼里。

直到他变本加厉,甚至伤害到了百姓的利益。出于对江山社稷考虑,伊尹毅然决定以辅弼大臣的身份放逐太甲,把他软禁到了桐宫(汤的陵墓),反省思过。

伊尹并没有另立新君,而是代为执政,接受诸侯的朝拜。

7、伊尹还政

为了教育太甲,伊尹想了各种办法。

刚到墓地那会儿,太甲天天在祖父坟前痛骂伊尹,说他大逆不道,犯上作乱。

唠叨了好一阵以后,情绪发泄完了,太甲开始觉得日子十分无聊。伊尹便叮嘱守墓老人每天给他讲一个故事。内容多是过往旧事,从夏桀的亡国,到祖父汤创业的艰辛。从百姓对桀的痛恨之意,到对汤和伊尹的爱戴之因。桩桩件件真挚细腻,太甲逐渐受到感触,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三年过去了,太甲在反省中痛改前非,他开始变得谦逊谨慎,心忧天下,勤劳爱民,具备了一个好君王应有的素质。

伊尹的目的达到了,他亲率文武大臣前往桐宫迎接太甲归来,两人喜极而泣。

太甲复位后,效仿祖父商汤,专注于国事政务,爱民如子,终使四方臣服、社会安定,商朝得以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训》三篇,用以褒奖太甲知过能改的优秀品质。

公元前1550年,伊尹去世,卒年100岁。彼时太甲之子沃丁当政,以天子之礼葬伊尹。

商的后人在祭祀时,伊尹被排在与汤平等的地位上接受祭祀(甲骨文中有记载),由此可见其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历史的巨浪滔天,无数人被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下。那些历经千年,和中华文明一起流传下来的,不是谁的得失沉浮,而是他们为时代做出的贡献。亦或者说,他们的智慧,就是文明本身。

参考文献:《文明的曙光》《图说中国史》《一看就懂的夏商西周史》《一读就上瘾的夏商周史》《诸神的踪迹》《吕氏春秋》《孟子·万章》

Ps:古语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愿与诸君一同青梅煮酒,论古今英雄。

如果本文对您有启发,欢迎点赞+关注,比心O(∩_∩)O

相关内容

墨加两国加强贸易合作应对美...
墨加两国深知美国关税带来的挑战,积极加强贸易合作以应对。双方意识到...
2025-07-17 12:39:08
某科技公司未落实网安保护义...
某科技公司因未落实网安保护义务而遭受重罚。该公司在网络运营过程中,...
2025-07-17 12:38:55
央视关注福州:高温酷暑持续...
近期,央视将目光聚焦于福州。在这高温酷暑持续的时节,福州的亲海游却...
2025-07-17 12:37:37
原创 ...
中国几千年来,英雄辈出,却唯独项羽一人独占鳌头?在历史上,他是唯一...
2025-07-17 12:33:49
原创 ...
文|a龙景生 编辑|a龙景生 前言 英帝国是历史上最为辉煌和强大的...
2025-07-17 12:33:47
原创 ...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
2025-07-17 12:33:44
原创 ...
1398年6月24日,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就在那年的5月13日,一...
2025-07-17 12:33:44
原创 ...
齐国做为春秋五霸的首霸之国,其崛起之势如火箭,陨落之势也如流星。强...
2025-07-17 12:33:34
原创 ...
清朝末年的人民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真的像宫斗剧里演的那样吗?电影...
2025-07-17 12:33:26

热门资讯

原创 吕... 正所谓“女人不狠,地位不稳”,在顽固的封建社会更是如此,女人不仅要对自己狠,对别人更要狠,尤其是后宫...
原创 西... 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姜子牙居功至伟。于是武王姬发就把姜子牙分封在营丘,建立齐国。 姜子牙用五个月的时间...
原创 牡... 【前言】 二道河子"老火锯"(木材加工厂),是日本侵略者于伪满康德二年(1935年)建立在1954年...
原创 宋... 说到美食,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不管是哪个朝代的人,都从未停止过对美食的研究和完善。而中国...
原创 伊... 文|a纵横历史观 编辑|a纵横历史观 前言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女王之一,也是金雀...
原创 孝... 都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古代封建社会上中婚姻关系真的是让女人伤透了心,普通人家还好,最怕就是帝王家...
原创 6... 文|史记新说 编辑|史记新说 引言 6世纪是意大利城市衰落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城市经历了繁荣...
原创 若... 历史总是充满着诸多遗憾的,有这样四个人,他们本是太子,却因种种原因未能登基为帝,你认为谁最令人感到遗...
原创 李... 题记 公元626年,东突厥入侵,刚刚继位的唐太宗李世民不得不妥协,与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可汗相当于皇帝...
原创 如...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给灭亡了。漏网之鱼赵构在众人的支持下,建立了南宋,尽管被金兵撵的到处跑,但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