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蜀吴中,喜欢刘备集团的人不在少数,原因就是刘备中主角团每个都人都有鲜明的个性,加上经过很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影响,
这些人的印象已经被深深的刻在了人们的脑子里。
刘备的前半生屡战屡败,为了创业成功能匡扶汉室,前后五次易主,四次丢掉自己的发妻,刘备的前半生可谓是饱受挫折,一直是一个失败者形象。
但是他的人生中,每次经历大挫都能让他变得更加坚强,直到他抓到机会,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请到卧龙诸葛出山相助,最后成功建立了蜀国与魏和吴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其实,这三个国家都互有机会消灭另外两个国家,完成全国性的统一。如果刘备能解决掉魏国和吴国完成天下一统,成为天下之主,他会不会和之前的高祖刘邦一样,
为了巩固皇帝政权,杀掉当初帮自己征服天下坐上皇位的功臣?
毕竟先祖刘邦是领头人,如果刘备效仿刘邦“烹走狗、藏良弓”,自己不是历史上第一个干这种事情的人,心理压力也没有那么大。
刘备赢天下第一个杀的就是马超。马超年轻时候常年跟随父亲马腾在沙场领军,因为其矫健的个人身手及勇猛的作战精神,在三军之中已经大有名气。
曹操看到马超表现之后,动了爱才之心,
非常想把马超收入自己麾下,
所以多次用朝廷名义下旨昭马超来自己身边当官,但马超一直婉言谢绝,直到其父马腾领了皇命进京为官,马超这才随父亲一起接受了官职。
后来曹操发兵攻打张鲁,需要路过马超的地盘,此时的马超军团的性质已经发展成了军阀,得此消息的马超疑心
曹操攻打张鲁是假,想乘机吞并自己是真,于是联合关东各诸侯起兵反曹。
在与曹操的战争中,马超屡次错失战机,地盘被挤压的越来越小,后续马超感觉已经无力抵挡曹军,便率领残军投奔了张鲁。
投奔张鲁的马超并没有被瞧不起,反而张鲁很看好马超的能力,一直对他非常好。不但打算将自己的爱女许配给马超,
后来还把自己的军队借给马超,帮助他收复原来的西凉领地。
可是张鲁的部下一直担心马超的能力和不安的心思会对汉中安定造成影响,所以一心想除掉马超。
马超提前察觉情况不妙,于是辞掉兵马,连夜逃亡,逃亡的时候正好遇上刘备,
于是又加入了刘备的帐下效力。
在加入刘备帐下之后,马超帮助刘备夺取了汉中,因为马超的威名和功劳,刘备在登基称帝以后就给马超封了侯位,虽然享受的待遇颇高,但
马
超也知道是寄人篱下,真正的内心始终没有对蜀国打开。
刘备也从未把马超当成过真正的自己人,
从未选择让马超进入蜀国的核心团队,两人心中一直心存间隙。
当然刘备杀他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两人关系不够好,而主要是马超多次改换旗帜,从曹操到张鲁最后才是刘备。
古代那个尊重礼法的时代,刘备就是依靠忠义起家的,这种做法刘备肯定打心眼里看不起。
二则是担心马超会和反曹操、张鲁一样,反叛他刘备自己,将心比心,
刘备心中肯定是有这种担忧的,所以只要时机合适马超必定会被除掉。
刘备要杀的第二个人就是诸葛亮,他与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流传至今,中学课本中《隆中对》、《出师表》主角是他。
现实生活中我们夸奖别人聪明也常用到“小诸葛”一类的称呼,这么一位智谋卓绝,影响古今的人物,
刘备想赢的天下必须除掉他是为什么?
刘备没遇到诸葛亮之前一直没成什么气候,惨的时候更是连饭都吃不上,别说什么赢得天下匡扶汉室江山,说不定某天人头都有可被曹操给收了。
自从得到诸葛亮相助之后,
刘备的人生很快就有了突破,
从一个贩卖草鞋的底层人物到能和曹操、孙权这样的名家权贵后代平起平坐。
诸葛亮帮刘备取得的成果比刘备自己奋斗半辈子都不止,蜀汉政权能够建立,
刘备坐上开国皇帝的宝座,诸葛亮是绝对是第一大功臣。
可是诸葛亮的危机就是在于他的能力太大。刘备外出打仗,都会安排诸葛亮统领城内一切军政要务,有几次关羽和张飞在刘备面前提醒诸葛亮可能会伺机夺权,让刘备小心诸葛亮。
要是其他人在刘备耳边说诸葛亮的坏话,刘备肯定会发怒将那个人杀掉,
但是对关张兄弟二人发出的提醒,
刘备心中担忧的程度就不太一样了。
诸葛亮名号卧龙,不光在军事上献谋献策,蜀国的民生政务也被治理的井井有条,这让诸葛亮在三军和百姓之中有极高的威望。
手下官员也对他十分敬仰,君是君,臣是臣,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再好,他的内心中肯定会做好防备诸葛亮的准备。
刘备自己都没把握控制诸葛亮,更别说他的后辈呢?纵使诸葛本人没有夺权的心思,可身边拥护诸葛亮的人逼卧龙黄袍加身成飞龙呢?
在刘备讨伐吴国失败之后,蜀汉最核心决策团队中就剩下诸葛亮一人了,关羽、张飞离世比刘备还早,站在权谋角度讲,此时诸葛亮在蜀国中话语权及大,就和当时的曹操差不多。
所以白帝城托孤时,就能看出刘备在对面对诸葛亮时产生的心理矛盾。
《刘备传》的作者张先生说过,在托孤这个情节中,刘备对诸葛亮实际是心存诡诈的,刘备一方面猜忌诸葛亮,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仰仗诸葛亮。
刘备心里确实也担心自己死后诸葛亮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蜀国国内又不能没有诸葛亮。
刘禅还没成年,蜀国又是一群老人,
刘禅根本没有能力去震慑这些人,
所以只能托孤能力强又有威望的诸葛亮,如果这时候质疑他,反而会失去诸葛亮,导致蜀国走向下坡路。
按照诸葛亮的智慧,他肯定能将刘备的心思猜个七七八八,心中肯定也不是很舒服,
刘备也是十分聪明的人。
所以干脆两人公开谈明白,一是解开两人心里的疙瘩,能让诸葛亮没有心理压力,
安心辅佐刘禅管理蜀国。
二是直接把诸葛亮逼的没有回旋的余地,即使诸葛亮有在自己死后退出蜀国的想法也不得不死心塌地的为匡扶汉室的事业鞠躬尽瘁。
白帝城托孤明显就是刘备的帝王心术,表明了他是绝不会把自己打下的江山让给臣子的,自己的事业只能留给自己的后代继承。
刘备的帝王心思在取得更大功绩站在更好位置以后很难不被放大,这点根据历史规律来看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刘备赢得天下杀掉诸葛亮是有可能的。
刘备第三个要杀掉的人就是魏延,杀掉马超是因为马超有反叛先例,是避免内乱。
杀掉诸葛亮是因为
担心诸葛亮功高震主,避免江山不稳,
那么刘备杀掉魏延是什么原因呢?
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大部分观众对于魏延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此人天生反骨”,就是魏延的脸上清清楚楚的写着“我是叛徒”几个大字,只要不是近视眼都能可以看见。
按逻辑理来讲,如果脸上写着我是叛徒的话谁敢用他,况且古人相信面相命理之说,
刘备身边肯定有不少会看面识相的人,
这种情况下,魏延根本不可能呆在刘备身边。所以这明显是后代改编者刻意为止。
历史上的魏延面相描写和关羽差不多,都是“枣面,魏延和关羽都是红脸,
如果按照戏剧中的扮相,红色的面容肯定是良勇忠心之人,这一来又与“反骨”的形象完全相反。
而且根据史书中记载,魏延“善养士卒”,这也和关羽非常像,十分关心下属的士兵,对基层士兵非常好。
魏延从开始追随刘备的时候就屡立战功,刘备很早就封他将,直到刘备入川取下汉中这块地盘,
深得刘备重用的魏延直接被刘备任命汉中的一把手,军政大权一把抓。
汉中这个地方是蜀国领地的北方大门,直面实力强悍的魏国,若魏延是个一心噬主且没有真才实学的将领,曹操大军攻来,魏延开门献城,三国直接就大结局了。
刘备能将战略重地交给魏延把守,
说明他看重魏延的能力且相信魏延的为人。
当时汉中一把手这个位置,所有人都觉得应该是张飞担任的,刘备的做法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魏延接到任命以后,刘备问他有什么感受,魏延当时大声说到:如果魏国发兵十万兵马攻来,
如果领军之人是个一般人,直接让他们有去无回。
要是曹操亲自率领魏国所有兵马攻来,我也丝毫不惧,保证让他们在我驻守的汉中停下脚步。
这段狂傲的发言也不难看出魏延的性格和关羽一样孤傲,连曹操都不放在眼里。
魏延担任汉中太守长达十年之久,确实没有出过问题,在刘备死后,刘禅还给魏延封了都亭侯。
不过这时候蜀国的将星逐渐陨落,魏延在蜀国中的威望地位已经仅次于诸葛亮一人,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因为魏延作战比较勇猛,一直被诸葛亮安排做前部,
还让他出任假节,差不多就是蜀军中的二把手。
可是魏延本身性格孤傲,看不起身边的文官,这也导致了他和杨仪的矛盾,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彻底爆发。
也许是魏延不满自己二把手要给杨仪断后,又或者是为了和杨仪争夺权利,
他带领士兵和杨仪发生了冲突。
但是在双方率军对拼之时,魏延手底下的将士不听其号令被杨仪全都遣散,
后续魏延率亲信逃亡但是也难逃魂归九泉的下场。
从魏延和杨仪的故事中不难看出,魏延此人对世时格局和统兵才能还是有点盲目自信的,不过刘备赢天下杀魏延并非因为他这点缺陷,真正的原因在于魏延不会和文官搞好关系。
刘备一旦成大统之位,想治理国家肯定得重用文官,魏延孤傲不喜欢结交文官,
加上不善判断时局的性格肯定会得罪很多人,文官势力一旦联合起来在刘备面前参奏魏延。
魏延的性格说不定回做出很可怕得事情,即使魏延能忍住充动,刘备耳边风听的时间久了,难免会对魏延产生离隙。
虽然刘备一直以仁义流传后世,但是根据历史规律,
在一统天下之后君主都会面临这些艰难的选择,刘备会和唐太宗一样保留身边人,还是会和汉明两位高祖一样解决身边的权利威胁,
这个问题太复杂,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