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球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项有着高门槛和高成本的运动,这也使得它被贴上了“贵族运动”的标签。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和维护对场地的要求极其高,加之球场的费用昂贵,导致普通大众很难轻松参与其中。然而,最近我却发现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即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朝鲜,也不乏高尔夫球的参与者。前几天,朝鲜在平壤举办了一场国内春季高尔夫球比赛,并且还分设了男女、青少年等不同组别的赛事。这场比赛不仅吸引了国内选手,最终郑英石、沈慧英和刘成泽分别赢得了各自组别的冠军,并且获得了奖杯和奖状,证明了这项昂贵的运动在朝鲜依然有一定的消费人群。
那么,朝鲜的高尔夫球场建设情况如何?又有多少人能够长期参与这项运动呢?今天我将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朝鲜的高尔夫球现状。
实际上,平壤高尔夫球场是朝鲜唯一的18洞高尔夫球场。这个球场共有18个场地,总占地面积为120公顷,绿地面积达到45公顷,球场总长度为7.6公里,能够同时容纳百余人进行比赛。平壤高尔夫球场于1987年开业,曾有报道称,朝鲜的领导人金正日曾在这个球场创下过低于标准杆38杆的纪录,其中11个洞一杆进洞。然而,关于这一消息的准确性,外界的声音并不统一,朝鲜官方对此表示反对,指出平壤高尔夫球场的记录是朝鲜本土球手打出的低于标准杆1杆的成绩,而且金正日本人并未参与高尔夫球运动。
除了国内的民间比赛,朝鲜还在2011年正式举办了首届朝鲜业余高尔夫球公开赛。比赛开放给除韩国外的其他国家选手参加,首届比赛的冠军由芬兰选手欧利(Olli)获得。但自2017年起,由于球场进行改建,该赛事暂停了。直到2019年球场改建完成后,赛事恢复,但由于特殊情况的影响,现如今朝鲜的高尔夫比赛主要局限于春季和秋季的国内比赛。
此外,平壤市区内还开设了一些室内高尔夫球模拟练习场,这些场所提供给民众一个方便练习高尔夫的空间。然而,考虑到高尔夫本身的商业社交属性,这项运动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并不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很多人对这种节奏缓慢、讲求技巧的运动并不感兴趣。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高尔夫运动也呈现出衰退趋势。根据近几年的行业报告,目前我国高尔夫人口大约在100万左右,其中每年能打8次以上的核心玩家大约为30多万。但其中很多人并不参与标准的18洞场地比赛,而是仅在高台上进行定点挥杆练习。
与我国相比,朝鲜的高尔夫人口规模自然更为有限。考虑到朝鲜人口约为我国的1.7%,即便按照相同的比例计算,朝鲜的核心高尔夫玩家最多也就只有6000人左右。事实上,如果朝鲜民众想在平壤的高尔夫球场打一场球,基础花费为20美元左右。如果加上餐饮、交通、球童小费等费用,整体花销会达到40-50美元。如果再考虑住宿等费用,轻轻松松就突破100美元。而这一花费对于当地民众来说是极其昂贵的,因为根据朝鲜的收入水平,这样的费用几乎相当于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工资。
考虑到朝鲜的经济基础、球场设施等因素,长期参与高尔夫的人群显然并不多。我认为,朝鲜的核心高尔夫玩家规模最多只有几百人,甚至更少。事实上,在平壤高尔夫球场改造之前,每月接待的客人数量大约为100多人,数据与我的推测相差不大。
那么,这些参与者到底是谁呢?根据了解,朝鲜的“东主”阶层是主要的参与群体。所谓“东主”,是指在朝鲜特殊历史时期、经过苦难行军后,政府允许部分人从事私人商业活动,并从中崛起的富裕阶层。这些人通常是朝鲜高端娱乐消费的主力军。因此,朝鲜的春季和秋季高尔夫球比赛,虽然以国家比赛为名,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东主”们的内部娱乐赛事,充其量就是球场教练们的业务交流活动。
即便是朝鲜此前举办的国际赛事,也并非真正的国际高尔夫赛事,实际上更多的是由旅游公司承办的“旅行团”项目。真正参加的多是各国的高尔夫爱好者,而非顶尖的国际选手,因此这类比赛的含金量并不高,符合业余赛事的标准。
随着朝鲜国内赛事的恢复,许多人预测,平壤高尔夫公开赛可能在未来几年重新开放国际选手的报名通道。如果你对这项赛事感兴趣,不妨关注一下未来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