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草原东起满洲,西至匈牙利平原。对于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游牧民族可以通过草原之路穿梭于欧亚大陆并掠夺相邻草原的定居生产性文明,比如中国、波斯、东欧。
当游牧世界中出现一个强大政权之时,他们势必会向草原之外的世界大规模扩张。征服定居民族所建立的国家,并奴役他们的子民。
13世纪时,游牧世界出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帝国——蒙古。蒙古不但统一整个大草原,打败了其他所有游牧民族。还征服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不少定居民族沦为蒙古的统治。
蒙古还成为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支大规模入侵日本的游牧民族,也是第一个入侵过日本本土的国家。日本的阿尔泰民族祖先另说,但话题不扯远了。
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岸的岛国,与它西边的欧亚大陆隔海相望。由于地理环境所致,日本历史上除了几次与毗邻的韩国发生过战争,几乎没遭遇外来兵灾。就在13世纪末期1274年时,大元蒙古国下定决心要征服日本。
这是日本历史上本土第一次遭遇外国入侵,碰到的还是蒙古人。在1274年和1281年蒙古两次派军入侵日本而引发的战争,在日本被称为“元寇”或“蒙古袭来”,可以理解为“蒙元入侵”的意思。
镰仓幕府
“元寇”之前的日本国内局势相对来说算是安定,此时日本所处镰仓幕府时代。先梳理下镰仓幕府历史。
1180年武士源赖朝响应所处京都的天皇号召,他从伊豆半岛出发进军京都,铲除了朝廷权臣平氏家族。源氏便取代平氏独揽朝政。
源赖朝在1192年开设幕府,因为幕府地点靠近东京的镰仓,所以叫镰仓幕府,从此幕府大将军取代天皇成为日本实际统治者,自镰仓幕府开始日本进入了长达近七百年的幕府时代。
土地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幕府时代类似欧洲中世纪,之前日本最大的地主是天皇,现在幕府掌握了分配土地的权力。幕府会将土地分配给效力于自己的武士,这是日本御家人制度。
源氏家族夺取了他们君主天皇的权力,但是后面源氏家族的家臣北条家族窃取了镰仓幕府的统治权。北条家族自称“执权”来统治日本,“大将军”这个头衔从实权要职变成了傀儡。
1268年,十七岁的北条时宗(HojoTokimune)成为了幕府执权。也就在这一年,高丽派遣使团来到日本九州,高丽使团此行目的是代他们宗主国蒙古向日本递交要求他们称臣的国书。随后九州地方将国书递交给了幕府和朝廷。
原来是高丽人赵彝觐见蒙元皇帝忽必烈,他告知忽必烈,日本自汉唐以来一直与大陆保持往来,有规范的典章制度,劝诫蒙古向日本派遣使节。忽必烈素有强大的征服欲,赵彝的进言刺激了他的虚荣心,他决定立刻向日本派遣使节。由于高丽与日本接壤,熟知日本风土人情,忽必烈决定任命高丽人作为随行的向导。
从蒙古国书的内容来看,蒙古不像是在请求交好,反而更像是在宣扬国威。国书中提及蒙古征服高丽之事,还以兵力威胁日本同意与蒙古通好。这应该是蒙古对待周边小国惯用的恐吓手段。
镰仓幕府和京都朝廷阅览蒙古国书后。幕府和朝廷意见难得一致。他们决定不答应蒙古任何请求,但也不和蒙古直接撕破脸皮。对于之后蒙古遣使日本方面不再理会。
日本这般无视,蒙元统治者忽必烈很是愤怒。忽必烈决定先派小弟高丽作为前锋讨伐日本。因为蒙元此时还要集中兵力完成对中国的征服。但忽必烈发现高丽当时没有财力支撑他们远征,忽必烈计划入侵日本的行为被推迟。
镰仓幕府也在这期间做好防范蒙古的准备,于是镰仓幕府在日本国内广招兵马,并增加九州地方兵力,修筑城堡。做好抵御外敌准备。
虽然镰仓幕府从其他被蒙古入侵国家的人民知道了一些关于蒙古的信息,但日本依然不知道蒙军的战术、装备以及军事组织等等。
尽管日本先前有过战争,但仅是日本国内战争。届时日本已经几百年未参与对外国的战争。所以蒙古对日本而言还是相当陌生的敌人。
由于日本对元朝的诏谕并无回应,忽必烈决定远征日本。出使日本的赵良弼回国复命之时,忽必烈专门咨询了他的看法。赵良弼表示:
臣在日本久居,熟知当地民俗。其国民狠勇嗜杀,不知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即使得其人也无法奴役,得其地也无法获益。何况我大元将士需乘舟渡海,风浪变幻莫测。是以有用之民力填补无穷之巨壑,臣认为不可攻之。
1273年九月,襄阳生券军抵达蒙古,忽必烈收缴了他们的武器,赦免他们的死罪,命令伯颜将他们纳入远征日本的队伍。随后,忽必烈赠予襄阳生券军兵器和财物,帮助他们迎娶妻室。为了远征日本,忽必烈甚至不惜征用赦免的囚犯。
对马岛之魂
1274年,忽必烈终于发动了对日本的入侵。此时东亚地区已经没有六百年真正意义上的海战了。据韩国史料记载,元总共动用了一万五千名士兵,以及一万两千名高丽仆从军总共三万人,外加战船九百艘参与了这次对日本的入侵。
这次元军总指挥是由蒙古人忻都(Hundun)担任,高丽人洪茶丘(???)、原金国汉人刘复亨为副将。
幕府将军北条时宗面对元寇可是做好充足准备,他在日本国内进行全民皆兵,总共动用了十万人。并命少贰资能担任全军指挥。日本国内大部分日军便驻扎在与高丽隔海相望的九州地区。
1274年农历十月三日,元军从高丽合浦出发,过了三天后成功登陆对马岛。
对马岛从那时起就所属日本统治,距离朝鲜半岛甚近。堪称日本本土的前哨站,地理位置可谓十分重要。
对马岛守护代也就是当地总兵宗助国便带全岛士兵去抵御来入侵的元军。宗助国此时年龄接近古稀之年,但他仍要上阵杀敌,与他一同前去作战的还有的他的两个儿子。
当宗助国的部队赶到元军登陆的对马岛海岸时。这群日本武士略微震惊,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战船,和这么庞大规模的部队,和如此装备精良的军队。此时已经一千人元军登陆对马岛,宗助国身边只有八十人,但这已经是对马岛全部的兵力了。
宗助国还指望跟这群侵略者讲道理,他便开口询问元军来此处的缘由。当然元军士兵没人听得懂日语,当然不知道这个日本老头在说什么,他们也没兴趣听。
据《八幡愚童训》记载,元军一见到宗助国的部队,就开始朝他们开始猛烈地发射箭矢。宗助国慌忙应战,虽然宗助国带的人马已经做好必死决心。
但敌己实力差距过大,很快对马岛守军败阵下来,被元军逐渐消
灭。宗助国在这次战斗中亲眼看见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死在元兵手上。宗助国悲愤交加,他奋力反击元军。但是宗助国的反抗也是徒劳,这个老头最终结局是壮烈战死。
随后元军割下宗助国的头颅并作为战利品,元日在这场战争首场交锋中就是元军大获全胜告终。元军和高丽联军在对马岛上烧杀抢掠,岛上居民无一幸免。
十一月十四日,元军登陆壹岐岛,壹岐岛也像对马岛一样属于日本本岛之外的岛屿。当地守护代平景隆率百余骑与元军激战,元军采用密集战术。
据记载这次元军在战斗中动用了“铁炮”,该武器由波斯生产,就是中国史籍记载的“回回砲”。日军不敌退回城堡内,次日元军攻破城堡,战败的平景隆自杀。
随后元军也血洗了壹岐岛。元军统帅忻都下令对马岛和壹岐岛作为元军攻打日本本岛的军事地点。元军下一目标就是从对马岛出发从九州博多湾登陆杀入日本本土。
身在九州的日军统帅少贰资能已经接受到对马岛宗助国战死前传递的蒙古来袭消息。少贰资能下令全军最好备战状态。
积极扩张的草原帝国与历史悠久且神秘的岛国之间的战争才正式开始。
文永之役
十一月十九日,元军登陆博多湾(今福冈地区)。早已在海滩上备战已久的日本武士迎战元军。但因为元军登陆地点不利于大部队展开,统帅忻都下令元军回到战船上择日再攻打。
第二天,忻都下令兵分两路在博多湾登陆,一路佯攻吸引日军主力。另一路元军在博多湾东部成功登陆,并击溃了当地守军。随后元军两路夹攻。日军伤亡惨重被迫后撤。这是日本历史上首次本土遭遇入侵,蒙古-高丽联军在大将刘复亨的带领下趁胜进攻。
日本武士虽然像欧洲骑士那样勇猛且精通战斗,但没有像欧洲骑士和元军那样的良好装备。更甚者此时日军在战斗过程中没有像样的军阵,组织纪律性远不如元军,所以日本武士被蒙古—高丽军阵逐个击破。
刘复亨感觉日本兵太好打了,他自认为可以全歼日军,出人意料是刘复亨在追击日军过程中被少贰资能的儿子用弓箭射中。刘复亨受伤随后元军停止追击,接着全军撤回船上。这天战斗就结束了。
镰仓幕府武士在九州博多湾一带殊死抵抗蒙古率领的多民族联军入侵
当晚,元军召开会议,多数蒙古和高丽将领主张撤退,结束这次入侵行动。
战线过长才是元军撤退最重要的原因,因为他们已经来到了一片未知之地。开头我就说到蒙古是第一个打到日本本土的国家。这
次战斗对元军来说没有前车之鉴。当时所有国家的地图都未将日本列岛划入地图内。甚至距离日本列岛甚近的高丽、中国都对日本这个国家了解非常陌生。
蒙古/高丽知道有日本这个国家的存在,但不知道日本有多大,岛上有多少人口和城市。对日本的行政体系、宗教信仰等也一无所知。
所以这时候登陆日本本土作战的元军犹如亚历山大东征印度时的马其顿军队,因为士兵们都认为自己来到了世界的尽头,情绪非常紧张和恐惧。马其顿军队来到的印度只是他们世界观里的世界尽头,其实印度东边还有国家。而日本列岛确实是欧亚大陆最东端的地方,再往东就是广阔和危险的太平洋。
元军士兵里不少都是汉人和高丽人,他们都是定居民族,并且此时不知道自己离家乡有多远,他们迫切想回家。且后世各国史学家已经证明征伐日本的元军已经军心涣散。
于是忻都下令撤退,军中只有高丽将领
金方庆
反对。确实蒙古第一次征伐日本(日史称文永之役)最有概率成功的一次。
元军撤退当晚遭到台风侵袭,史载“会夜大风雨,战舰触岩崖多败”。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军损失一万三千余人,大多死于这场风暴。最后只有一万三千五百士兵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文永之役也就是元朝第一次讨伐日本就结束了,忻都在这场战争中收获就是抓了两百个日本军民,然后把他们给了高丽国王。从战术上来讲,文永之役蒙古和日本双方平局。
缘由是元朝未征服当地将日本纳为自己领土,元军撤退上面讲得很明白了也不是因为日军击退的。但由于元朝第二次弘安之役征伐日本失败,所以从战略上来讲文永之役算元朝失利。
很多人以为日本没有被蒙古征服原因是台风吹垮了元朝舰队而拯救了他们,也就是所谓“神风。”我上面内容就已经说了日本海
域一直都有飓风,元军舰队碰到台风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况且元军舰队是在返回时遇到风暴从而导致部队丧失一半。
虽然神风击溃元军这个说法最早出于日本自己,但缘由是日本为了抬高天皇地位而把功劳归结于神风。欧洲皇帝的王位都是教皇代表“神”所赐,也就是必须要有神的代言人认证王位才能合法。日本天皇和欧洲教皇以及大将军和皇帝的名称上不一样,但在各国作用是一样的。
日本将军用“天皇伐齐的神风击溃外敌”来神化自己名义上的君主,同时也能神化自己并利于自己统治。让当时日本底层人民真的以为日本是“神之国”,从而变得对统治阶层更加忠心。都是一种凝聚向心力的手段罢了。
崖山海战
1276年,赵昰即南宋皇帝位,定年号景炎。宋代自信以火德王天下,南宋立国时改年号为建炎,现在的景炎,仍是希望再次复兴火德。
消灭江北残余的宋军后,蒙古再无后顾之忧,将兵锋转向南方。福州也不再是能安居的地方,于是宋室一行逃往更南的泉州。之后再次出海。由于大陆已经没有不被敌军占领的地方,他们在海上的船中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十一岁的皇帝赵昰在位不足一年就病逝了。于是八岁的赵昺被立为天子,改年号为祥兴。陆秀夫败退途中在船上仍每天向幼帝讲授《大学章句》。
宋室一行最后来到广东南部的崖山。蒙古军没有给他们喘息的时间,从海陆两路逼近崖山。
蒙古舰队趁涨潮时攻入狭小海湾,将疲惫不堪的南宋部队全部歼灭。陆秀夫见没有逃脱的可能了,于是先让自己的妻子投海,然后背着幼帝沉入了南海中。一路追随宋室至此的忠臣和宫人,大都跟随幼帝赵昺投水自杀。
宋朝彻底落幕了。
弘安之役
1281年的弘安之役也就是蒙古第二次入侵日本相比第一次即
1274年文永之役带给日本的危机要大得多。因为这次忽必烈在两年前1279年征服了南宋,彻底完成了对中原的征服。
忽必烈从而有了更多的土地资源和人口等,这些都可以化为发动对其他国家战争的动力。
忽必烈刚刚征服中原不久,又将注意力投到东边的岛国日本身上,他再次遣使到日本要求镰仓幕府对元朝臣服并接受自己的统治。忽必烈以为自己刚刚吞并了比日本要庞大的南宋,再加上数年前元军第一次入侵日本给当地的重创,以为可以吓倒镰仓幕府。
但幕府执政北条时宗下令斩首忽必烈派来的使者,这无疑是抽了蒙元一记大耳光。于是忽必烈下令再次集结大军进攻日本。
元朝为了再征日本,命令扬州、湖南、赣州、泉州四个地方建造六百艘战船,阿拉伯人蒲寿庚在各港口停留就是为了调查各地造船的进展情况,以便向朝廷汇报。
这次动员了两万蒙古-女真人部队,以及两万高丽仆从军。总共四万人,人数略大于上一次。还是由忻都指挥,参与这次远征的将领阵容基本上和上次征伐日本一样一样。
忻都统领的四万人部队外加战船九百艘还是从高丽南海岸向日本进发。然而蒙古-高丽联军不是在弘安之役镰仓幕府要面临的唯一一个方向敌人,参与这次对日本入侵的还有一支原来出自南宋的十万汉人组成的蒙古仆从军。
统领这支军团的是范文虎,原来是南宋的官员。范文虎和他的部下都为他们曾经的敌人和现在新任统治者效而力。这支汉人仆从军的任务是要在这次入侵日本行动中听从配合忻都那一路军队作战,按照忽必烈计划从朝鲜半岛和宁波两个方向完成对日本的包抄。
范文虎统领的十万人部队外加战船三千五百艘从宁波出发。忻都
和范文虎两路大军加在一起总共十四万人。弘安之役的元军总人数规模远比文永之役要大得多,且军队大多数都是汉人为主。
《元史》:范文虎及实都洪茶丘等率十万人征日本。
镰仓幕府经过文永之役,北条时宗意识到忽必烈对日本的征服计划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同时也意识到日本士兵的武器和作战方式以及阵法等等都落后于元军。
自1275年起,幕府就开始积极地对军事武器方面进行改造,比如将日本弓箭作用性改进得使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但是蒙古人不会给日本人太多时间来改变和提升自己。
届时北条时宗也没有机会和条件在日本进行改革,像后世明治维新日本匹敌西方那样让日本的实力追上蒙古。既然日本的国力一时无法超越蒙古。那么北条时宗将战争胜利希望更多寄托在防御工事上。
北条时宗下令在元军入侵必登地的九州沿岸所有重要地区修筑了长达二十公里的石坝,并称之为“元寇防垒”。元寇防磊附近的立花山城则作为重要粮仓。
北条时宗还是任命少贰资能担任抵御元寇的全军总指挥,身在一线的部队总计有四万余人,与文永之役中动员的前线兵力大致相当。
但幕府其余军队在日本各地待命,在必要之时进行增员。且经过这次北条时宗细心地军事改革后,这次镰仓幕府军队战斗力要大于上次。
1281年,忻都这路元军从海上向日本进发后,还像上次一样先后攻陷了对马岛和壹岐岛,虽然幕府这次在这两个岛上加固了防御但依然失守。
接着元军抵达博多湾后,大批登陆的元军步骑兵蜂拥上岸,却在石垒前方数十米的海滩上进退不得。由于没足够空间展开堂堂之阵,也就失去了集团攻击的所有优势。倒是日本武士居高临下,近用枪刺、远用箭射。给毫无遮蔽的入侵者以巨大杀伤。
这时元军犹如一千多年前入侵希腊时的波斯王薛西斯麾下的军队,庞大的波斯多民族联军被希腊军利用地形优势和战术搞得手无足措。当然希腊军装备还要好于波斯,日军装备在这战中仍然劣于元军。
元军战船上的回回砲在壹岐岛之战中曾为登陆提供掩护,但此时在颠簸的日本海域上却无力击破岸上日本人修筑的防垒。
因此,忻都这路元军只得放弃登陆,于六月五日转向防垒未曾覆盖到的志贺岛。志贺岛在退潮时可以从浅滩登上九州。
在箱崎、今津等地布防的日军马上赶往志贺岛,主动进攻岛上元军。元军再次碰到温泉关之战时波斯人面临的难题,志贺岛是一个非常狭长的半岛,不利于元军兵力展开。却利于日军擅长的一骑打战术,日本武士作战极为勇猛。
经过日军连续几天对志贺岛的袭击,日军战果颇大,杀死不少元兵,摧毁元朝战舰数艘,还俘虏了好几名元军将领。
为了防止日军袭击,忻都下令将各条战船用锁连在一起就像《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桥段里的曹军连环战船那样。而日本虽然是海洋国家,但此时日本没有像样的造船技术,只有靠扁舟来当海军。因为日军船小,元军的大船优势发挥出来,元军士兵用上面装备的石弩打退来袭日军。
一段时间内蒙古—高丽联军和日军双方战局僵持不下。但忻都这路元军所携带粮草快要耗尽,这时元军军心再次动荡。忻都很想撤军,但被副将阻拦,副将们建议他再等等另一路汉人仆从军的增援。
范文虎统领的十万汉兵部队未能及时按照预期和主将忻都汇合。汉兵舰队在原计划从宁波出发直接抵达日本本岛,但这支舰队在东海海域遇到风暴,不但损失一些兵力与战船并且被飓风吹到朝鲜半岛,也就是忻都出发的地方。
然后这支军队又从半岛南岸出发直到六月下旬才抵达九州西北方向的平户岛。到这一时刻忽必烈派出的两支军团才在日本完成会师。
但是蒙古—高丽联军的将领和士兵们非常看不起这支汉人仆从军,把他们当外国人看待,而不是自己战友,从而这两路军团产生隔阂。
然而这支汉人十万人部队抵达日本后也没有扭转战场形势,同样汉人仆从军也无法从日军手上攻下九州沿岸的元寇防垒。
时机成熟后少贰资能将本土守军指挥权交给自己儿子少贰景资,自己亲率舰队进攻元军占据的壹岐岛。少贰资能成功歼灭了岛上的全部元军,并重新在壹岐岛建立工事防守,令元军震恐,但少贰资能也在这次战斗中阵亡。
壹岐岛被夺走,全体元军据点只剩下对马岛、平户岛等日本海域岛屿。这些岛屿且都不大,岛上无法容纳整整十余万人的军队。所以只有少量元军士兵留在岛上,大部分元军不战斗时都在海上战舰中修整。
在海上的元军每天都会因为暴风则损一些,留守岸上的日本守军相比幸运得多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到八月一日这天海风还特别大,这场风暴持续整整四天,不少军舰和船上士兵永沉大海。就连汉人仆从军统帅范文虎也落入海中,但被士兵救起。
死里逃生的范文虎做出一个导致整场战争走向溃败的一个决定
——范文虎擅自决定班师,且仅带走少数人回到中国大陆,剩下的汉军全都被他抛弃在日本。
忻都这路军团见状,也自然无心恋战,且他们在海上漂泊数日还得对每次剧烈的海风担惊受怕,最终忻都和他的蒙古—高丽联军也撤回出发地高丽。
范文虎不会管滞留在日本岛屿的十万汉兵死活,蒙古—高丽联军更不会管他们。蒙元的第二次对日本的不成功入侵到这里算结束了。
被抛弃在日本的十万汉兵没有后勤,没有军粮,甚至连统帅都没有了,他们已陷入绝望——没人能够拯救他们。
这时幕府日军对这路孤军发起总攻,也许汉军士兵们抵抗了,也许他们选择坐以待毙。但结局日军成功歼灭了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并俘虏了整整三万人。
镰仓幕府对三万汉人俘虏的处理就是把他们驯化成奴隶,这三万人最后没人返回自己的故乡,他们后半生都在日本渡过。有人的汉人奴隶还和当地人娶妻生子,生下的后代也都成了日本人。
身在汗八里城(北京)的忽必烈听说弘安之役战况后大怒,他下令将范文虎革职,身为统帅的忻都本来也要对战败负责,但是他找了高丽将领背锅。忻都结局相对好些,他战后继续担任驻守高丽的元军统帅。
忽必烈本来还要计划第三次攻打日本,但这位拥有广阔领土的统治者于1294年去世。所以日本免遭了一次兵灾。之后的大元统治者比起对外征战,他们更执着和其他蒙古汗国争斗,竞逐蒙古大汗的位置。蒙元到1370年离开中原时再没威胁过日本。
日本和蒙元之间的国力差距比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之间的差距还要悬殊,但是日本和希腊奇迹般地以弱胜强。
虽然元帝国这次战争没有成功占领日本,但是却极大地改变了日本历史的走向。在蒙元入侵日本之前,北条家备受日本国内舆论压力,北条家族得把日本统治权移交回天皇。因为两次蒙古来犯,北条家族便从此有“抵御外敌”的借口一直把持朝政。日本历史武士执政的时间延长了。
九州武士
当时九州的地方豪强皆参与了文永弘安之役,如少二景资、大友赖泰、岛津久经、菊池武房、竹崎季长等全力奋战。
熟知日本战国历史的看到大友赖泰和岛津久经二人姓氏一定不会觉得陌生,他们正是在日本战国叱咤风云的
大友家
和
岛津家
的祖先。
大友和岛津两家和中国大陆关系也颇有渊源。今天日本历史学家
鹿毛敏夫
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他认为明朝倭寇的主要幕后支持者正是同时代的九州大名
大友宗麟
。
大友以及其衍生出的立花家,岛津家在1593年的朝鲜之役中与明军交战。
关原之后,大友家再也没雄起,但大友家的分支
立花家
却保留了下来,在明治维新后还受封
华族
。
立花家的后人
立花小一郎
是近现代日本陆军高级将领,参与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还被袁世凯聘请为军事顾问。后来他出任
关东军
的第一任司令官,什么本庄繁、梅津美治郎都是他的后辈。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
大久保利通
是
立花忠茂
的直系后人,熟悉近代日本史的人都知道他名字。大久保利通有个直系后裔名叫
麻生太郎
,日本的前首相。
1609年,岛津家在德川幕府授意下侵占了明朝的附庸国琉球王国。
江户幕府倒台,日本新政府建立后,岛津统治的萨摩藩逐渐蜕变为日本现代海军,像日本海军名将
东乡平八郎
等人就是出自萨摩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被禁止有军队,岛津家虽然脱离军界,但在日本经济等领域依然有一席之地。
比如现在全球五百强企业的岛津公司,顾名思义就是岛津家族的产业。岛津公司在中国也有不少分行。
彩蛋
1583年,九州立花山城,昔日镰仓军和蒙古军激战的博多湾海滩上,一名老者正在督促少年练武。
老者趁休息之时给这位少年讲起当年九州武士抵御蒙古军的故事,这位老者是立花首席家臣由布惟信,奉立花道雪命令传授少武艺,少年正是将来的西国无双
立花宗茂
。
本文参考书目
《元史》
韩国《高丽史.卷二十六》
日本《八幡愚童训》
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史》
(法)RenéGrousset《草原帝国》
(美)JackWeatherford《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