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大结局时,甄嬛送皇帝提前上路,自己也成为了当朝太后。
如果故事中的甄嬛,晚年生活真如历史上真实的崇庆皇太后,平安富贵一生心安,这才是甄嬛的福气。
其实,无论是剧版还是小说,甄嬛的余生,感觉就一个字——“心累”。
一、年轻的太后
甄嬛斗到后面,整个人的心态已经疲倦到极点。
有一次崔槿汐帮她梳头,她很伤感地对崔槿汐说,她才27岁,就有了白头发。
崔槿汐不愧是甄嬛的军师。
她很理智地回答说:“钮祜禄氏熹贵妃今年三十七岁。”
槿汐是在提醒她,当初为了回宫,皇帝把甄嬛的年龄改大了十岁。
这个细节算是少有的点睛之笔。
这说明,甄嬛这一路上看似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实则身心俱疲,时刻行走在崩溃的边缘。
宫斗赢家尚且如此,其他人陷在后宫之中,感觉更是煎熬。
甄嬛后来的黑化和反击,看起来爽感十足,内心却是破烂不堪,悲凉一片。
甄嬛最后的敌人是皇帝。
和皇帝搏杀,甄嬛随时都有深深的无力感和绝望感。
她对皇帝有过真情。
即使后来情分耗尽,皇帝还是她的丈夫和长女胧月的父亲。
但此时她没有时间迟疑了。
皇帝一旦回过神来,发现她隐藏起来的秘密,她自己、她的儿女以及整个甄家,都死无葬生之地。
她输不起。
老天也偏向她这一边。
她成了太后,年龄不到三十岁。
三十岁!
多少现代男女还在单身,而她似乎已经在地狱里侥幸过完了这一生。
这对甄嬛来说,是大幸,也是不幸!
二、和子女的关系
《甄嬛传》剧版结尾,为了防止养子和亲子之间生出矛盾,甄嬛当着新皇帝的面,说要把亲子过继给果郡王,新皇帝很开心。
甄嬛这样的安排,算是用心良苦了。
亲子出继旁支,从宗法上降低亲儿子的继承权。皇帝放心,儿子平安,双赢!
这个细节,倒是很符合原著。
甄嬛这个人,算计起人性来,十分精准老道。
她对亲子的安排,令所有人都满意。
果郡王(在原著里的封号是清河王,为了方便理解,还是用果郡王这个称呼吧)唯一的儿子元澈,在浣碧死后就由玉娆和慎郡王抚养。
玉娆婚后仅有一女,王嗣无继,是她最大的心病。
她本就有意让元澈留在自家,但又觉得这样对不起果郡王一脉,所以一直拖着。
甄嬛干脆下旨让元澈继承慎郡王的爵位,又让自己儿子出继果郡王爵位。
这样,两个孩子都得到了爵位。
最为重要的是,甄嬛用这种隐蔽迂回的方式,让孩子「认祖归宗」。
在原著里,新皇帝对甄嬛非常孝顺。
这一点,甄嬛比起《如懿传》里的太后好多了。
《如懿传》里太后和皇帝互相算计和提防的模样,看着好别扭。
不过,原著里甄嬛晚年最大的遗憾,令人唏嘘。
她总是有意无意提醒孩子们,当年果郡王是如何如何,但孩子们并不能体会母亲隐蔽起来的炽热爱情。
甄嬛的孩子们,反而对先帝充满了孺慕之情。
这让甄嬛矛盾不已。
三、不存在的无冕之王
有人说过,成为太后的甄嬛,日子好过了,应该是快乐的。
我倒觉得答案有待商榷。
我的观点更倾向于甄嬛已经「快乐无能」了。
她依旧会笑,但生活不会再有令她期待或者笑意从内心充盈出来的事情了。
前面的观点依据是,一个登上权力巅峰的女人,地位尊崇如北魏文明太后、女皇武则天甚至清末慈禧太后这样的无冕女王,能不快乐吗?
天天都是“人生到达了巅峰”,好不好!
但我读了原著,我对这个观点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
甄嬛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她也有本事支撑起朝局。
在原著里皇帝最信任她的时候,甄嬛已经代批奏折了。
但甄嬛在天性上,就不是武则天和慈禧这一类嗜权如命的人。
甄嬛不喜欢权力,是真的不喜欢。
和剧版不同,原著里眉庄之子继位时年纪尚小,甄嬛作为太后,垂帘听政手握大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甄嬛却很积极地推掉了,只是安排了辅政人选,自己仅在大事上把控一二。
甄嬛此时想要的是躺平,她不想在位高权重的地方,耗费心力继续厮杀了。
如此一来,她只需要在后宫中安然度日,甄家和孩子们都能永保平安。
她的心愿就这么简单。
甄嬛和历史上这些女性「无冕之王」的区别是,她对权力的追求,是出于自保,保护自家的生命安全,保护自己的尊荣体面,而不是对权力真正的喜欢。
甄嬛想要的是情爱。
但她想要的,始终没有得到。
所以,当甄嬛成为太后,回顾自己这一生时,才会觉得内心空洞仿佛蚂蚁蚕食,千疮百孔。
即使凤座高位,也支撑不起她再无依凭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