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多的是体现在边防实力的保障。
唐朝时期尽管国家安定,但是周围的侵扰并不算少,李治时期已经能够做到天下平定,百姓安居乐业了。
二圣临朝之后,更是让无数的老百姓感受到了平和的生活,可是边境吃紧,也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武则天上台之后,为了能够加强边防建设,于是提出创办
武举制度
,那么这个制度对后世有着怎样深厚的影响呢?
一、武举制度的创立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从崇尚武力治天下的宗旨,从王朝开设之初到后来的发展,无不反映着,统治者只有用武力去征服土地和人民,才有可能成为绝对的权威。
正因如此,对于士兵队伍的建设,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发展展望,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以武入仕的选拔方式。
作为时代标杆的秦国更是提出以力取仕的口号,并且将一部分有才华的武将册封了相应的爵位。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依旧遵循着武力治天下的做法,汉朝时也沿用了征收有勇有谋的将帅作为人才的策略。
在地方官选拔之上也会重用这一些有谋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才。后来的朝代也依旧会把这些勇武之人举荐成为地方官吏。
在正式创立武举考试以前,这些武将其实都已经进入到了朝廷选拔的视野当中,只是没有得到正式的编制。
直到武则天时期将武举考试提上日程,并且确立了用武科取士的制度准则。
欧阳修等人修编的《新唐书·选举志》记载:
“武举,盖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始置武举。”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零七》亦云:
“则天后长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至此正式确立了武举制度,同时也从国家层面上明确
武术作为评判人才标准的一种选拔方式
,在成功招揽到人才的同时,也为部队战斗力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实在这一时期,武则天选择设立武举制度,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平定边境少数民族入侵的烦恼,尽管此时国家安定,也需要防患于未然。
武则天刚上位不久,她要做的是拥有自己的人才队伍,同时必须有一支绝对服从自己命令的军队。
通过开设武举制度,能够让武则天从根本意义上笼络民心,并且拥有这些才华之士的拥护。
她通过国家颁布指令的方式,以天子的威严去为习武之人打开进入仕途的通道,能够确保接下来所创建的军队能够忠诚于她。
二、武举制度的形成背景
武举制度之所以能够在武则天时期形成并立下标准,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统治者的需求,以及社会条件的准备充分。
在两者结合下才催生了这样的选拔制度。
首先这一时期提倡
农兵合一
达到顶峰,同时这时期的武装人才储备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
国家武装人才储备数量短缺,同时军队数量只能保证国内的安稳,不能够确保边境的和谐,为了能够征集大量戍边战士,因此才会推出这样的选举制度。
当然这也是结合当时唐朝人口数量,达到了一个空前水准,能够利用的人才数量也在不断攀升,社会孕育了如此优秀的条件,自然是要对其好好利用。
盛唐时期,武则天通过劝课农桑的手段,成功地提升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也让各阶层有了相对安稳的发展环境。
这一时期
居安思危
成了社会必然,如果能够在此时成功调动社会人才的积极性,那么对于整个军事人才队伍的建设是非常有利的。
武举制度既能发掘民间人才,也能让武则天的统治更为稳固,
郭子怡
就是在此期间被发掘的优秀武将人才。
此外,当时的府兵制度也在逐渐衰落。
曾经让统治者引以为傲的府兵制度,要求老百姓农忙时耕种,农闲时加入军队的做法,到盛唐时期已经不受用了。
本身这就是违背百姓意志的征兵方式,在盛唐时期如果继续沿用,只会造成他们的反叛心理。
因此为了能够取代府兵制度,同时建设一支更为优秀的驻边队伍,自然要进行模式转换,武举制度的提出,无疑是为此提供了条件。
三、武举制度的社会意义
武则天所创立的武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唐朝的军队建设,同时也完善了人才准入机制的渠道。
过去只有读书人才有机会进入到朝堂当中,武举制度推行之后,那些有才华的军事人才,也可以通过科举的形式进入到官场当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报国的理想。
对于这类人群来说,他们本身就空有一腔热血,无处安放,如今通过武举制度,不仅让他们有机会去接触朝廷,报效国家,同时也为他们选择当兵这条路提供了渠道和入口。
此外,在府兵制和募兵制度的交叠时期,武举制度的设立,也成功推动了募兵制度的发展。
统治者可以将军队作为一个统体编制,由国家进行统一的管理,工资由国家进行合理发放。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老百姓当兵的积极性,也能够缓解府兵制度对老百姓临时征召的不满,这样既可以稳定农业发展,又可以稳定军队的兵源。
而且,这些习武之人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在过去他们或许只能被认作不务正业,被人当做是一介莽夫,而如今由国家亲口承认他们的地位。
这样一来,不仅抬升了这些人群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同时也带动了一批优秀人才加入官场之中的劲头。
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选拔,人才可以第一时间为朝廷所用,并且能够第一时间筛选出来国之栋梁。
当战争来临的时候,都可以有将帅之才进行调配,不至于泱泱大国,连个能领兵打仗的人都挑不出来。
同时在国家层面上承认武举制,也说明国家对于习武这件事情的放开,希望老百姓都能够强身健体,学习武术。
结语
武举制度的确立,不仅帮助国家挑选人才,而且在考核现场当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参加考试的人员几乎都是精锐强干。
据《唐会要卷武十九》中记载某谏议大夫奏言:
“兵部武举。每年常数百人,挟持弓矢出入皇城。”
只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够在考试当中脱颖而出。
也正因如此,唐王朝的军事实力得到了空前强化,在后世当中武举制度的继续推行,也是继续保证这些人才能够有入仕的机会。
此举又在社会当中掀起学习武术的浪潮,为中华武术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唐会要卷武十九》
《新唐书·选举志》
《资治通鉴·卷二零七》